注意力
搜索文档
夺回大脑的“选择权”,从让时间慢下来开始 | 红杉汇内参
红杉汇· 2025-11-05 08:05
[ 编者按 ] 刷手机太久后,会有一种特别的"精神迷雾"悄悄袭来:累却亢奋,感官过载又精神空虚。你坐下来想 认真做点事,脑子却像抓不住的流沙:点开社交软件、查邮件、回信息、接着又刷起社交软件……四五个App来 回切换,可到头来,什么都没真正"看进去", "身在其中"的感觉却越来越少。 与此同时,我们也总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一个月就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不像小时候,总是觉得时 间很慢,长大很遥远。 这些其实都与我们总在大量接收信息相关。我们的注意力被大量信息"分食"时,大脑在高频地刺激下调节着我 们对时间的感知。我们在这样的状态中,有迷茫,有焦虑,有困扰。该怎么办?或许今天的文章将对你有所帮 助。 每期监测和精编全球高价值情报,为你提供先人一步洞察机会的新鲜资讯,为你提供升级思维方式的深度内 容,是为 [ 红杉汇内参 ] 。 时间不只是钟表上的数字,更是大脑编码的体验。我们感觉时间流动得越来越快并不是错觉,也不完全是 因为我们"老了"——问题出在被大脑"建构"出来的"感知"上。 时间并没有变快,但大脑编码体验的方式会随时间改变,而且它对变化、重点和新奇的事物更为偏好,所 以影响了我们对时间长度的感受。 和 ...
为什么短视频总能打败书本?潜藏在意识背后的秘密
虎嗅· 2025-09-14 09:44
意识的存在与定义 - 意识被定义为个体对世界的经验和体验,以及基于此的自我选择和认知 [6] - 自我意识的核心在于“自我”的体验,即个体如何置身于世界并去体会它 [3] - 从严格科学角度无法证明任何其他个体(包括他人或动物)拥有意识,只能通过推理得出结论 [2] 意识的神经基础 - 意识难以定位于单一狭隘的脑区,而是涉及大脑多个区域的复杂功能整合过程 [8] - 前额叶、大脑后部、屏状体、丘脑等区域均被认为在意识中扮演重要角色 [8] - 注意力与意识紧密相连,未被注意的信息不会进入意识层面 [9] 无意识与潜意识状态 - 睡眠、麻醉、昏迷是触发无意识状态的不同机制 [13][14][15] - 潜意识可理解为无意识的过程,如骑自行车时未意识到自己在骑车 [20] - 直觉是一种基于过往经验的无意识快速决策过程 [21] 意识状态的检测与评估 - 脑电图等神经信号可用于区分有意识和无意识状态(如昏迷、植物人、深度睡眠) [16] - 临床已能通过功能核磁等先进技术监测微意识状态(MCS)病人是否存在微弱意识 [17][19] - 运动想象范式等实验方法可帮助评估表面上无反应病人的意识活动 [17] 意识的研究方法 - 在健康人中可通过实验操作(如降低图片对比度)剥离初级感知与意识层面进行研究 [22][23] - 对比有意识障碍病人(如植物人)与正常人的神经活动是研究意识的经典科学方法 [25] - 双眼竞争实验是研究视觉意识的重要范式,展示了信息进入大脑但未进入意识层面的现象 [27][28] 动物意识与自我意识 - 猫、狗等动物被认为拥有意识,但其存在方式可能与人类不同 [1] - 镜子测试是评估动物是否具备自我意识(能识别镜中像是自己)的方法 [30][31] - 尽管动物有意识,但其与人类意识相差甚远,因此研究人的意识最好直接使用人类模型 [24][25] 人工智能与意识 - 理论上人工智能有可能产生意识,现有AI大模型已能从语言数据中学习礼貌等交互模式 [35][36] - 需对人工智能可能产生意识并带来风险进行预见和管控 [36] - 与AI交互时采用礼貌用语可能获得更详细的结果 [37] 意识研究的未来展望 - 意识研究是神经科学领域的根本问题之一,但进展预计缓慢,50年内可能不会发生太大改变 [38] - 即使无法找到终极答案,不断挑战智慧、拓宽知识边界的科学探索过程本身具有价值 [38] - 已有实验室研究通过电刺激增强记忆的方法,未来或有可能开发出增强记忆效率的技术 [35]
守住注意力,是这个时代最高级的自律
洞见· 2025-08-23 20:20
注意力涣散的社会现象 - 当代社会注意力涣散已成为普遍病症 导致专注思考时间变短和全神贯注时刻减少 [6][7] - 信息爆炸时代使注意力被撕扯得七零八碎 造成效能低下问题 [30] - 谷歌十周年庆典时专栏作家指出 现在阅读两三页书就会注意力飘忽 这是普遍经历 [51] 专注力的价值与案例 - 美国作家指出个人巅峰产出效率需长时间无干扰高度专注单一任务 [10] - 巴菲特与比尔盖茨共同认为当前时代最珍贵的是专注 [12] - 非洲豹捕猎时只盯一个目标 途中更近的羚羊出现也视而不见 [18][19][20] - 历史作家工作时锁手机在抽屉 直到午饭才看邮件 避免两小时时间损失 [25][26] - 村上春树早上4点起床写作4-5小时 拒绝手机资讯和打扰 [28] - 日本计算机科学家提出思维体力概念 指持续集中注意力的状态 [30] 提升专注力的方法 - 罗翔建议适当离开手机是现代人必修课 可保持专注和耐心 [30] - 百万畅销书作家写作时把手机锁抽屉静音关机 实现眼不见心不乱 [32] - 需信息戒断并对抗思维懒惰 专注意味着吃脑力苦和反本能 [44][45][46] - 心理学家指出对意识的掌控决定生活质量 [49] - 需修炼屏蔽力与专注力作为成长第一步 [53] 注意力与产出的关系 - 注意力涣散时工作产出既慢又差 进入心流状态时既快又好 [9][10] - 注意力被切割导致浮浅工作 深度思考频率强度质量降低 [11] - 全神贯注于目标时精力越集中 对事物认知更敏锐 [12] - 注意力花在哪儿 人生的花就开在哪儿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