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由意志
icon
搜索文档
10元“心理咨询平替”,打工人边哭边话疗
虎嗅· 2025-06-19 16:47
行业概况 - 街头哲学咨询兴起,以极简摊位形式出现在美术馆、音乐节、文青市集等场所,主打"话疗"形式[1][2][9] - 咨询定价为10元/15分钟,远低于心理咨询(300-上千元/次),具有价格优势[10][42] - 行业参与者包括自学成才的哲学爱好者(新闻学、广告学背景)和科班出身的哲学博士[44][46] 商业模式 - 主要收入来源为线下咨询,但咨询师计划未来转向知识付费课程,通过咨询积累潜在用户[48] - 获客渠道包括街头摆摊(需躲避城管)、音乐节/市集(需支付场地费)、商业综合体外围等[16][18][21] - 成都湖岛哲学节案例显示,单日最高咨询量达19人次,并建立80人规模的线下社群[25] 用户画像 - 核心客群为16-20多岁迷茫期年轻人,也涵盖企业中层、金融从业者及30-40岁母亲[32] - 咨询问题集中在职场关系(占比31%)、学业压力、家庭矛盾等生活难题,纯哲学问题仅占少数[31][33] - 用户需求源于对"反思抓手"的追求,希望用哲学工具重构问题认知[58][61] 运营特点 - 采用苏格拉底式对话模式,通过尖锐反问引导用户自我觉察,与心理咨询形成差异化[39][40] - 咨询时长控制在50分钟内,强调快速给出"认识深层自我"的解决方案[43] - 摊位设计极简(纸板/小黑板+塑料凳),便于快速撤离躲避监管[13][15] 行业趋势 - 哲学咨询成为新兴文化标签,与玄学算命形成替代关系,满足年轻人对"hot nerd"的社交需求[51][53][62] - 哲学教授IP商业化成功案例涌现,如刘擎金句在短视频广泛传播[63][64] - AI行业开始招募哲学毕业生担任"人文训练师",拓展就业场景[70][72] 典型案例 - 成都咨询师付雅颉通过商业综合体摆摊接触买菜阿姨,成功解决婆孙关系问题并获20元报酬[17] - 用户荞麦通过咨询解决学业焦虑,过程中学会"质疑权威"和抽烟两项技能[33][37] - 中山大学哲学系硕博生曾尝试"哲学烤肠摊"结合实体经营,但三天零销量[12]
绵延之河,时间是否只是空间的倒影?
钛媒体APP· 2025-05-26 19:47
人脑时间感知机制 - 人脑对时间的感知主要依赖外部规律运动(如时钟齿轮、日月移动)产生的运动痕迹,而非内部时钟[1] - 神经科学家David Robbe提出时间感知是通过与周围世界互动及行为产生的,而非脑内固有机制[1] - 该观点基于啮齿动物行为实验和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思想重新审视[1] 亨利·柏格森的时间哲学 - 柏格森提出"绵延"(durée)概念,认为真实时间是连续、不可分割的流动,与可量化的空间化时间不同[26][27] - 他强调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本质区别,提出"生命冲动"(élan vital)概念,但被误解为活力论[15][16] - 柏格森与爱因斯坦关于时间本质的辩论显示哲学与科学在时间理解上的分歧[6][8] 大鼠时间感知实验 - 实验设计让大鼠在跑步机上7秒到达奖励区,但动物发展出刻板运动序列而非真正时间感知[17][18] - 80%大鼠形成"等着跑"或"跑-等待"的固定行为模式,显示其依赖空间化运动而非时间测量[20][21] - 实验结果表明动物通过动作而非内部时钟来完成任务,验证了柏格森的时间空间化观点[22][23] 时间感知的神经机制 - 传统观点认为大脑有内部时钟(如纹状体、基底神经节)负责时间表征,但新研究质疑这一假设[17][30] - 时间感知可能源于运动系统协调而非专门的时间表征区域[37][38] - 人类将内在变化与外在规律(如钟表)联系的能力是时间测量的关键[37] 人工智能与时间感知 - 人工智能系统缺乏"绵延"体验,其时间处理是离散化、可暂停的,与生物系统本质不同[42][43] - 自动驾驶等系统依赖精确时钟时间而非主观时间体验[44] - 生命系统因代谢需求而重视时间,但AI系统中时间并不重要[45] 科学与人文的交叉 - 神经科学可以从哲学(如柏格森思想)中获得实验设计和方法论的启发[48] - 艺术和文学提供科学无法完全捕捉的主观时间体验视角[47] - 跨学科交流有助于提出更本质的科学问题,避免陷入术语迷宫[48][49]
命运的剧本还是自我的主宰:你的选择真的属于你吗?
新京报· 2025-05-19 14:45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以下是关于自由意志哲学争论的关键要点总结: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 古典相容论者如霍布斯、洛克、休谟和密尔认为决定论与自由意志没有冲突,自由意志的本质在于能自由行动而非违背理性法则 [5] - 相容论认为决定论确保了自由意志的存在,因为世界的运作由确定法则支配,但人类掌握的因果法则无法完全决定所有状态 [6] - 拉普拉斯式的机械决定论将宇宙视为决定论机器,但温和决定论者认为人类心智无法把握所有细节,留有自由意志发挥作用的空间 [8] 不相容论观点 - 以赛亚·伯林和康德批评相容论的自由意志是"苍白画像",认为其未能尊重个体性和创造性 [9] - 范·因瓦根提出"后果论证",认为决定论下行为是自然规律和过去事件的结果,个人无法承担"终极责任" [14] - 不相容论强调形塑自我的行动应不受法则约束,需克服流俗成规的障碍以实现本真自我 [15] 新相容论发展 - 法兰克福提出层级动机理论,区分一阶欲望和二阶欲望,认为高阶欲望的反思能力体现人性尊严 [18][19] - 新相容论复兴柏拉图关于理性与欲望关系的洞识,强调自律对实现真正意志自由的重要性 [19][20] - 批评者指出高阶欲望可能是洗脑或精神操控的结果,难以确保真正的自由意志 [20] 自由意志的实践意义 - 否定自由意志可能导致道德责任推诿,但德克·佩里布指出这反而可能引发更严酷的社会控制 [23] - 斯金纳的"瓦尔登湖第二"乌托邦构想在实践中因权力争斗而失败,显示操控型社会的脆弱性 [25] - 凯恩主张需要超越"自我实现"和"自我控制"的自由,通过理智德性追求自我完善与决定 [26] 哲学争论的价值 - 自由意志争论延续千年仍具吸引力,因其通过严谨分析发现被忽略的自由可能性 [27] - 哲学探究的价值不在于达成定论,而在于深化对自由意志及其追求多种自由的理解 [26][27]
[吉斯问道] 我们怎么判断自己实际上不是机器人?
搜狐财经· 2025-05-10 09:07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讨论主要围绕人类与机器人的哲学和认知科学问题展开,不涉及具体的公司或行业分析。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与公司、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以下是文档中关于人类与机器人区别的核心哲学讨论总结: 人类与机器人的哲学探讨 - 笛卡尔通过"我思故我在"论证人类意识的存在,但无法证明他人是否具有相同意识 [2] - 分娩过程可作为生物学人类的证明,但无法排除未来科技创造具有人类解剖结构的机器人可能性 [2] - 实用主义观点认为应将他人视为自主的道德存在以维持社会运作 [3] - 物理特征差异(呼吸、进食、排泄等)使机器人难以真正模拟人类 [4] - 意识体验是区分人类与AI的关键特征 [5] - 人类行为的荒诞性与不可预测性难以被机器人完全模拟 [7] - 对机器人身份的恐惧实质是对存在真实性的焦虑 [7] - 人类定义本身具有文化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8]
意识在哪儿?
36氪· 2025-05-06 12:04
玻尔兹曼大脑理论 - 核心观点:宇宙熵的随机涨落可能偶然形成拥有完整记忆与自我意识的孤立大脑,而非演化出复杂低熵宇宙 [1][2] - 概率比较:直接产生孤立大脑的概率远高于演化出有序宇宙的概率,因后者需克服巨大熵增 [2][3] - 推论:人类可能是短暂存在的玻尔兹曼大脑,记忆与感知皆为随机涨落的虚幻产物 [5][6] 意识与物理哲学 - 随机性挑战:玻尔兹曼大脑暗示意识为随机涨落的偶然现象,缺乏物理根基 [8][9] - 决定论对比:拉普拉斯妖模型认为意识完全由物理定律预先决定,否定自由意志 [13][15] - 共同困境:随机性与决定论均消解自由意志,意识在两种框架下均无自主性 [15][16] 秩序涌现与进化视角 - 热力学基础:玻尔兹曼与达尔文理论结合,提出生命通过争夺负熵维持有序结构 [19][20] - 意识定位:意识可能是进化中为高效利用负熵而涌现的精密功能 [21][22] - 宇宙意义:意识或为宇宙自我观测与意义赋予的载体,超越随机与决定的二元对立 [22][25] 人工智能的启示 - 玻尔兹曼机:辛顿受统计物理启发设计随机神经网络,模拟从无序到有序的学习过程 [28][31] - 工程实践:玻尔兹曼机通过数据驱动迭代收敛,为意识研究提供可操作模型 [32][38] - 理论对比:玻尔兹曼机体现渐进式结构积累,与玻尔兹曼大脑的"一次性奇迹"形成反差 [36][37] 意识研究的多元理论 - 认知科学:霍夫施塔特"奇异回环"理论视意识为自指性信息系统的动态属性 [42] - 计算主义:图灵派将意识等同于算法过程,支持强AI可能性 [42] - 整合信息理论:托诺尼用Φ值量化意识强度,关联系统内部因果结构 [44][45] 意识的本体论探讨 - 功能主义:丹尼特将意识类比为大脑的"用户界面",屏蔽底层复杂性以简化决策 [49][51] - 存在形式:意识或为神经网络动态模式的功能性表征,非独立于物理过程 [51][52] - 终极意义:意识能力本身即宇宙奇迹,体现为感知、连接与创造意义的主观体验 [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