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慧助老
icon
搜索文档
滴滴:在全国落地近3000个助老打车站,为老年人提供2.65亿次出行服务
新浪科技· 2025-10-29 21:45
公司业务发展 - 滴滴助老打车服务(滴滴长辈版)自2021年1月上线以来,截至2025年9月已累计为全国老年用户提供超过2.65亿次出行服务 [1] - 该服务已覆盖全国355座城市 [2] - 公司联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在北京、天津、武汉等城市合作落地近3000个助老打车智慧出行站牌 [2] 产品与服务特点 - 产品操作流程大幅简化,提供“一键叫车”功能,老年用户呼叫出租车时无需输入目的地即可发单 [1] - 考虑到支付习惯,产品保留了出租车的线下现金支付方式 [1] - 当终点是医院且遇到排队场景时,滴滴助老打车提供优先派单服务,截至2025年9月底累计提供该服务超20.2万次 [2] - 助老打车站牌支持老人扫码后无需输入终点即可一键叫车,对于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可拨打热线电话400-688-1700通过人工客服叫车 [2] 行业与社会背景 - 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 [1] - 智能技术普及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许多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出行需求存在阻碍 [1] - 公司通过共建社区老年大学,以“传帮带”形式覆盖近85万老年人,并共同发起“全国智慧助老公益行动” [2]
联通智慧助老暖人心 温情服务伴银龄
齐鲁晚报· 2025-09-25 16:33
核心观点 - 中国联通通过多维度助老服务举措帮助银龄群体跨越数字鸿沟 包括热线服务优化 科普宣传 技术赋能及上门服务等 [1][2][4][5][8] 热线服务优化 - 开通10010客服热线65岁以上客户直接接入人工服务 [1] - 山东联通要求客服面对银龄客户时放缓语速 优化表达并主动提供防诈提醒服务 [4] 科普宣传活动 - 开设银龄大讲堂系列直播讲解防诈知识及智能手机使用技巧 并在微信视频号开设专栏 [1] - 江西联通定期深入社区或在营业厅开设智慧助老手机公益大讲堂 讲解微信视频 话费查询 电子支付等实用技能 [2] - 辽宁联通联合警方开展助老大讲堂 民警结合真实案例解读反诈手册防范要点并手把手教客户辨别诈骗话术 [5] 技术赋能措施 - 江西联通增派智家工程师为山区农村银龄客户免费上门优化网络 讲解IPTV直播 点播和手机提速操作 [2] - 山东联通构建全场景适老服务体系 指导银龄客户使用中国联通APP办理业务 [4] - 辽宁联通推出老照片修复体验活动 用专业软件修复泛黄褶皱照片 [8] 线下服务设施 - 在营业厅设置爱心柜台和绿色通道 配备老花镜 急救药品 热水等便民设施 [1][4] - 山东联通提供用彩色笔标注的账单服务使消费要点与明细一目了然 [4] 服务覆盖范围 - 江西联通将银发课堂 反诈科普 宽带测速等助老服务活动送至银龄客户家门口 重点覆盖山区农村地区 [2] - 新余联通借助联通客户日活动将服务下沉至偏远地区 [2] 服务模式创新 - 采用面对面手把手的接地气教学模式化解银龄客户不会用 不敢用智能设备的困境 [2] - 将实用技能教学与情感社交陪伴相结合 帮助客户跨越数字障碍的同时感受温情 [8] - 从满足基本使用走向提升生活品质 实现有温度的服务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8]
今年底,无锡将实现街道(镇)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
扬子晚报网· 2025-09-25 07:57
无锡市养老服务体系现状 - 全市在业养老机构共150家,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80% [1] - 全市养老床位约4万张,137家养老机构通过等级评定,评定率达91.3% [2] - 已建成75家街道(镇)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年底将实现全市街道、镇100%全覆盖 [2] 无锡市老龄化人口数据 - 截至2024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54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9.46% [1] - 老年人口占比高出江苏省3.46个百分点,高出全国7.46个百分点,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1]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呼叫服务中心“三中心”建设 [3] - 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公立护理院并纳入医保 [3] - 打造“毗邻建设型、深度融合型、辐射延伸型”三种“养伴医”建设模式 [3] - 全国首创开发“锡心医养”呼叫服务中心,整合9大类政府保障类服务及7大类社会化服务 [3] 惠老助餐服务网络 - 构建“街道区域性助餐中心+社区助餐点+送餐上门”三级服务网络 [4] - 省内率先实现户籍老年人跨区就餐由现居地保障到位 [4] - 每年安排32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助餐中心运营补贴,将服务人次数与运营补贴挂钩 [4] 智慧养老与科技创新 - 引育发展科技型、应用型养老企业,研发养老科技创新产品 [4] - 推动“肌肉外甲”可穿戴机器人、养老机器人等科技产品在机构落地应用 [4] - 推进AI、机器人等技术应用,实现养老政策、设施、服务的一站式获取与申请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