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新消费
搜索文档
全球资本聚焦经济转型中的投资机会
上海证券报· 2025-11-13 01:51
大会概况与市场背景 - 上海证券交易所连续第七年举办国际投资者大会,外资机构覆盖范围扩大,影响力持续提升 [1] - 在全球经济复苏与分化中,中国市场凭借估值优势、产业升级和经济动能展现韧性,成为全球资本追逐的热土 [1] - 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兴趣持续高涨,认为中国资产在全球范围内估值具备吸引力,投资价值显著 [1] 外资机构观点与投资策略 - 境外机构投资者如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更关注企业基本面与长期成长潜力 [1] - 外资机构持续“看多”中国,并聚焦高端制造、科技创新与消费等贴合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主线的领域 [2] - 许多海外机构正密切关注中国股市的表现与波动水平 [1] 中国经济转型与投资主线 - 变革中的中国企业有三条主线:创新、重组、出海,消费升级是三条主线突围的结果 [2] - 投资和消费均有回升动力,高科技相关的资本投入有望加速,包括AI、高端制造等领域 [2] - 在政策利率和贷款利率明显下行的加持下,中国资产价格重估将走向纵深 [2] 产品工具与市场建设 - 建议在产品层面进一步完善风险对冲机制,如推出指数期货、ETF期货及期权类避险工具,以帮助投资者降低系统性风险 [1] - 硬科技主题ETF能够讲好“中国科技创新故事”,促进中国创新产业与境内外资本的良性互动 [2] - 完善风险对冲机制可提升中国市场对境外中长期资金的吸引力 [1] 长期投资方向与重点领域 - 淡马锡全球确立四大长期投资方向:数字化进程、可持续生活、未来新消费和更长的寿命 [2] - 淡马锡在华投资深耕数字化、智能化、新能源科技、生命科学和生物科技等领域,认为这些领域有充分的增长潜力,代表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 [2][3] - 淡马锡中国的投资方向始终和中国经济的潮流方向相契合 [2]
淡马锡CEO狄澜访谈:在中国总敞口仍在上升,全球投资聚焦四大结构性趋势
36氪· 2025-09-30 15:26
公司定位与架构 - 公司是一家投资控股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约3000亿至3500亿美元,截至2025年3月31日投资组合净值达4340亿新元,创历史新高 [2][5][8] - 公司投资组合分为三大板块:总部在新加坡的长期控股公司(持股比例不低于20%)、全球少数股权直接投资、以及通过基金和资管平台进行的合作投资 [5][10] - 公司与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存在关键差异,公司定位为股权持有者,投资组合中约98%为权益类资产,信用资产仅占2%左右,核心是通过“退出-再投资”的资本循环实现长期回报 [11] 投资策略与哲学 - 公司投资哲学聚焦长期可持续回报,不做宏观择时,而是基于“退出-再投资”的资本循环和四大结构性趋势(数字化进程、可持续生活、未来新消费、更长的寿命)进行配置 [5][14][19] - 金融危机后公司显著调整地域配置,其在美欧的总敞口从2011年的约11%增长至2020年末的33%,同期投资组合价值翻倍 [17] - 公司当前投资按四大趋势划分:数字化进程占11%、可持续生活占11%、未来新消费占11%、更长的寿命占5% [30] 地域配置与地缘观点 - 公司投资组合地域配置为:新加坡27%、中国18%、美洲24%、欧洲中东和非洲12%、印度8%、亚太其他地区11% [21] - 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总体敞口仍在增长,但会兑现部分alpha收益,将资金再平衡到美国和欧洲 [20] - 公司认为世界是多极化的,需应对关税和“去全球化”影响,并通过在华盛顿设立办公室等方式提升地缘政治分析能力 [23][24] 资产类别与市场观点 - 公司资产类别配置发生显著变化,其非公开市场投资占比从2011年的约20%提升至约40%多,公开市场占比相应从80%降至50%多 [31] - 在低利率时代结束后,公司对私募股权投资转为更审慎,强调需精选管理人,并关注能带来低双位数回报的核心增值型基础设施资产 [31] - 公司认为公开市场与私募市场各有风险,私募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大且流动性低,公开市场则面临按年考核的波动性影响 [33] 组织运营与人才 - 公司在全球13个办事处拥有约950名员工,其中新加坡约650人,海外300多人,投资人员占比约80% [39] - 公司招聘传统上偏好投行背景人才,近年也吸收私募及公募基金背景人才,并强调MERITT价值观(唯才是用、追求卓越、互相尊重、讲求诚信、团队协作、互信互助) [40][41] - 公司正将AI深度融入工作流,目标是通过AI赋能内部生产力、投资分析及组合管理,提升长期回报的可预测性 [51] 新加坡治理环境 - 公司高度独立于政府运作,董事会无政府委派董事,其与GIC均在政府的净投资回报贡献框架内,为政府社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11][12] - 新加坡政府的超前基础设施规划(如提前建设樟宜机场T5航站楼)为企业提供了明确方向和稳定环境,公司能借此同步调整业务布局 [44] - 公司所持有的企业对其新加坡GDP的贡献约占5%,这些企业在金融、公用事业等生态中扮演重要角色 [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