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李嘉图等价
icon
搜索文档
关于恢复征收国债增值税、反内卷和供给侧改革
对冲研投· 2025-08-04 20:05
政策调整与内循环 - 主管部门宣布自2025年8月8日起恢复对新发行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利息收入征收增值税,此前发行的债券利息收入继续免税至到期[4] - 政策表面矛盾在于同时增加政府增值税收入和利息支出,但实际通过经济循环过程扩大内需[4][9] - 政策效果类比工资调整:提高工资既增加企业成本也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形成要素名义循环扩张[20][21] 经济学理论框架 - 货币中性理论在理想条件下认为货币政策无效(如商品价格统一翻倍不影响实际经济),但现实中美联储政策显著影响全球经济[13][17] - 李嘉图等价理论假设财政政策无效(居民预期未来增税抵消当前减税),但实际政策如"大美丽法案"重塑美国经济[17] - 市场参与者非理性导致政策非中性,需突破理想模型局限[18] 要素价格系统性失衡 - 内卷表现为所有要素(土地、劳动力、技术、税收补贴等)价格螺旋下降,财税制度是重要影响因素[25][26][38] - 反内卷需系统性调整要素比价:抑制地租同时提高其他要素价格(如工资、资源价格),而非单一刺激[49][50] - 历史税收减免政策压低名义价格刺激出口,当前需转向"高来高走"模式支撑内循环[26] 需求侧与供给侧范式差异 - 需求派主张通过特定要素(如地租)刺激内需,但无法解释要素特权合理性[47][50] - 供给侧关注要素比价均衡,主张差异化调整(如一线城市房价工资比过高需抑制地租)[47][49] - 人民币购买力平价升值(2018年1:4.09→2024年1:3.53)但离岸汇率1:7.2,显示国内物价提升空间[45][47] 政策信号与行业影响 - 恢复债券增值税释放取消其他税费减免信号,国债25%所得税可能成为下一调整目标[28] - 出口导向经济中企业结售汇意愿不足导致要素回报无法覆盖成本,形成"水土流失"式内卷[34][36] - 财税政策作为独立要素纳入反内卷工具箱,需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协调调整[38][50]
关于恢复征收国债增值税、反内卷和供给侧改革
虎嗅· 2025-08-02 15:32
政策调整核心内容 - 自2025年8月8日起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 已发行债券利息收入继续免税直至到期 [1] - 政策调整将同时增加政府增值税收入和利息支出 表面看净影响为零 但实际经济过程会产生非中性效果 [2][3][4] - 政策通过改变名义循环水平扩大内循环 政府部门税收与利息收支同步增加 实体经济利息收入与税收支出同步增加 [6] 经济学理论框架 - 货币中性理论认为货币供给增长仅影响价格水平 不影响实际产出 理想状态下货币政策无效 [10] - 李嘉图等价定理指出政府债券融资与税收融资效果等价 居民会为未来增税提前储蓄 理想状态下财政政策无效 [11] - 现实世界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均有效 因市场参与者非理性且视角有限 [12][14] 要素价格系统分析 - 各类经济要素地位平等 包括土地、劳动力、技术、资金、矿产资源及税收补贴等 [23] - 国内CPI低迷源于所有要素系统性内卷 财税制度是重要影响因素 [25][26] - 债券利息政策存在"高来高走"和"低来低走"两种模式 分别对应扩大内循环和刺激出口不同目标 [27] 反内卷政策逻辑 - 反内卷需系统性提升要素回报比例 而非单一要素价格 [31] - 工业出口导致人民币收入无法覆盖要素成本 形成要素价格螺旋下降的内卷循环 [35][37] - 政策信号显示可能进一步取消税费减免和民生补贴 包括国债25%所得税 [29] 供需学派分歧 - 需求派主张通过特定要素(如地租)价格提升刺激内需 但无法解释要素特殊性 [50] - 供给派关注要素价格比率平衡 主张差异化调整各要素价格 [51][52] - 一线城市房价工资比显示地租价格相对偏高 供给派主张抑制地租同时提高其他要素价格 [53]
张晓慧、李宏瑾:现代中央银行起源、财政货币政策分化与协调|政策与监管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06 18:59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关系演变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界限分明但需协调配合 两者在目标、工具、传导机制等方面差异显著 政策缺位或越位均会引发严重问题 [4] - 现代中央银行起源与财政纪律密切相关 英格兰银行通过议会约束和私人股份安排获得决策独立性 金本位制强化了财政纪律并确立央行独立性 [9][11][13]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化标志性事件包括:1844年《皮尔法案》赋予英格兰银行货币决策权 1951年美联储重获利率自主权 1997/2000年英日央行获完全利率决定权 [13][14] 金本位制下的政策约束 - 传统金本位制通过自动平衡机制束缚政策空间 国内价格调整需服从外部均衡目标 1870-1900年主要工业国年均通缩1%-2% [15][16] - 金汇兑本位制下信用货币体系形成 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流动性 1922年热那亚会议后英镑区/法郎区等货币集团削弱汇率约束 [19][20] - 大萧条期间竞争性贬值策略使金汇兑本位制名存实亡 1931年英镑脱钩后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制 [21] 二战后至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政策演变 - 1940-50年代补偿性财政政策实现周期预算平衡 1951-1960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率均值仅-0.27% 美联储专司国库券操作维护物价稳定 [24][25] - 1960-70年代功能财政思想主导 美国联邦赤字占GDP比重从1961年0.6%升至1976年4.1% 货币政策受财政挤压导致滞胀 [27][28] - 1980年代后规则导向货币政策成为主流 泰勒规则推动"大缓和" 财政政策转向自动稳定器功能 美国1998-2001年连续四年财政盈余 [30][33]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政策新特征 - 危机后非常规货币政策规模空前 美联储首轮QE购买1.73万亿美元资产 但财政救助规模仅1万亿美元 政策界限模糊化 [39][40] - 疫情应对财政刺激力度显著增强 2020年美国财政赤字率跳升10个百分点至14.87% 1.9万亿美元救助法案中47%直接补贴居民 [46][47] - 低利率条件下财政乘数效应提升 r<g使债务可持续性增强 2020年美国债务/GDP达127.7%但净利息支出仅占GDP1.6% [48][49] 理论争议与政策约束 - 现代货币理论主张财政主导下的赤字货币化 认为高能货币决定经济基础 央行应直接购买国债 [42] - 李嘉图等价争议影响政策效果 短期危机应对财政刺激有效 但持续扩张推升通胀 2021年美国通胀达四十年新高 [51][52] - r<g并非常态 历史数据显示金本位时期和80年代后发达国家实际利率多高于经济增速 债务扩张不可持续 [53][54]
关于货币的迷思与是非
经济观察报· 2025-06-18 17:23
货币的本质与功能 - 货币在现代经济中既是交易媒介又是财富象征 从微观角度看代表购买力和应对不确定性的底气 从宏观角度看关乎国家经济健康和金融体系稳定 [1] - 现代货币本质上是"社会建构" 依赖社会普遍接受的约定俗成 法定货币(Fiat Money)的价值基础是政府信用而非实物支持 [5] - 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构成现代经济的两个维度 前者是后者的金融镜像 两者紧密交织 货币被比喻为实体经济的血液 [4] 货币创造机制 - 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行体系注入基础货币 采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 量化宽松政策通过购买资产增加银行准备金 [7] - 商业银行存在"存款决定贷款"和"贷款创造存款"双重机制 前者具有实践合理性 后者具有理论合理性 [8] - 政府预算赤字在特定条件下可创造货币 需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协同配合 但多数国家对此保持严格约束 [8] 政府债务特性 - 政府债务规模可达数万亿级别 其信用强度和存续期限远超企业或个人 债务可持续性评估不能简单套用微观主体标准 [10] - 政府债务可通过无限展期维持 新发债券偿还到期债券是通行做法 展期周期可达数十年 [12] - 政府债券作为优质资产具有高流动性和低风险特征 国际化货币国家的政府债券更受国际投资者青睐 [12] 货币的破坏性效应 - 金融体系创造的流动性具有不稳定性 可能突然消失并引发金融危机 2008年次贷危机中流动性冻结导致危机蔓延 [16] - 流动性包含三层含义:资产货币化程度 银行准备金规模 以及资产变现能力 危机期间市场流动性可能全面冻结 [16] - 金融机构救助需区分流动性危机与偿付能力危机 前者适用"白芝浩原则" 后者应有序退出市场 [17]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 - 美元当前占据国际结算货币主导地位 但"武器化"使用引发替代需求 2022-2024年美元对新兴市场贷款规模下降10% [22] - 国际化货币需具备贸易基础 发行国信誉 价值稳定性和金融市场支撑等要素 美元地位面临多重挑战 [22] - 加密货币虽不具备计价单位 交易媒介和价值储存三大货币职能 但迫使各国央行探索数字货币(CBDC)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