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现代货币理论
icon
搜索文档
美联储褐皮书泄露真相:美国消费撑不住了?
搜狐财经· 2025-10-19 15:15
美联储褐皮书揭露消费疲软真相:美国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在断裂 2025年10月15日发布的最新褐皮书显示,美国消费市场正经历自疫情以来最严峻的分化:高收入群体在 曼哈顿奢侈品店维持着年消费额超50万美元的"镀金时代",而中低收入家庭在沃尔玛的折扣区排队抢购 临期食品。这种结构性撕裂揭示了美国消费市场的深层危机: - 零售业寒潮:全美12个联储辖区中,9个报告零售支出下滑,其中汽车经销商克利夫兰地区销量预计 下降12%,服装零售商西雅图门店客流量同比减少19%。 - 消费分层加剧:高收入人群在高端旅游、私人医疗的支出增长8%,而中低收入群体转向Costco等仓储 式超市,食品杂货支出占比升至34%的历史高位。 一、消费数据背后的"冰火两重天" - 信贷透支预警:纽约联储监测到信用卡违约率攀升至3.2%,汽车贷款逾期30天以上比例达4.7%,创 2010年以来新高。 二、关税传导链:从生产线到购物车的"死亡螺旋" 特朗普政府将贸易加权平均关税税率推升至20.11%的政策,正在制造"成本-价格-需求"的恶性循环: - 进口商品冲击:巴西咖啡豆关税使星巴克单杯成本增加0.8美元,但终端售价仅上调0.5美元,利润空 ...
创新,市场繁荣的真正秘诀
搜狐财经· 2025-10-16 15:39
获奖者及其核心贡献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经济学家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理论的阐释 [1] - 莫基尔获得一半奖金,其贡献在于揭示了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 [1] - 阿吉翁和豪伊特共同获得另一半奖金,其贡献在于提出了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 [1] 核心经济理论:创造性破坏 - 持续的经济增长源于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的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创造性破坏 [1] - 创造性破坏理论由熊彼特提出,描述企业家不断破坏旧有产品和体系并用新的更好的取而代之的过程 [2] - 获奖者的成就在于将创造性破坏理论进一步充实,证明其不仅真实存在,且可通过数学方法衡量并证明其时刻上演 [2] 对当前经济思潮的反思 - 过去十年经济学界痴迷于通过财富税、加强监管等分配手段解决经济困境 [3] - 获奖者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答案,指出市场繁荣的真正秘诀在于创新和创业,驱动经济的核心是财富创造而非分配 [1][3] - 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被视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奥秘 [3] 行业与创业环境现状 - 在欧洲,创业精神濒临灭绝,被法规和税收压垮 [3] -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初创企业的数量稳步下降,且几乎没有得到真正支持 [3] - 拜登政府过于相信技术官僚设计的产业战略,特朗普政府过于信任贸易政策和关税,均被视为不利于创新 [3]
2025诺贝尔奖得主揭示经济学最重要因素:创新,市场繁荣的真正秘诀
搜狐财经· 2025-10-16 07:00
获奖者及其核心贡献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经济学家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理论的阐释 [1] - 乔尔·莫基尔获得一半奖金,其贡献为揭示了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 [1] - 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共同获得另一半奖金,其贡献为提出了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 [1] 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 市场繁荣的真正秘诀在于创新和创业 [1] - 过去200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空前高涨,其根基在于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 [3] - 持续的经济增长源于新技术取代旧技术,这一过程被称为创造性破坏 [3] - 驱动经济市场的核心是财富创造,而不是分配,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奥秘 [5] 创造性破坏理论 - 创造性破坏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描述企业家不断寻找机会破坏旧有产品和体系,并用新的、更好的产品和体系取而代之的过程 [3] - 与传统的静态经济模型不同,熊彼特的经济模型在永无止境地流动,新兴产业和企业集团在一波又一波的颠覆浪潮中兴衰更迭 [3] - 获奖者的成就在于在熊彼特洞见之上,进一步充实理论,证明创造性破坏不仅真实存在,还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衡量,并时刻在我们身边上演 [3] 当前经济政策与创新环境 - 过去十年经济学研究痴迷于分配问题,如财富税和加强大企业监管 [4][5] - 在欧洲,创业精神濒临灭绝,被法规和税收压垮 [5] -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初创企业的数量稳步下降,拜登政府过于相信技术官僚设计的产业战略,特朗普政府过于信任贸易政策和关税 [5] - 政策的重点应是鼓励那些在车库里摸索想法的孤独创始人,在政策加持下,天马行空的点子或将迸发奇迹的火花 [5]
三大视角深度解析海内外中央银行差异
西南证券· 2025-09-23 18: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海内外央行制度在存款准备金体系、会计制度框架和金融监管机制等方面存在系统性差异,这些差异是各国基于自身情况的理性选择,未来各国央行可能相互借鉴,推动货币政策框架与金融监管体系优化 [3][75] 各部分总结 海内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异同 - 历史意义:是数量型调控的基础工具,可控制通胀和财政纪律,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 [8] - 现阶段意义:是结构性调控与流动性管理工具,可调节基础货币、支持重点领域、进行逆周期调节和引导预期 [8] - 海外现状:美、英等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0%,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转变为价格型,通过巴塞尔协议III防范银行风险;日本和韩国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制度性“底座”和操作性配套 [13][19] - 国内现状:存在5%的“隐性下限”,具有融资结构与宏观缓冲、政策空间与逆周期调节、操作框架与传导效果等意义 [23] - 潜在方向:大概率保留制度,短期可先统一标准再讨论突破下限,可借鉴将库存现金纳入准备金范畴 [26] 海内外央行会计制度的异同 - 资产负债表科目差异:我国央行资产端以外汇资产和对金融机构债权为主,负债端以“储备货币”科目突出,基础货币投放以存款准备金率调节为主;美、欧、日央行资产更集中于债券持有,负债端常见“逆回购协议”等科目 [28][41] - 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差异:我国央行主要使用历史成本法,有助于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和减少工作量;海外央行使用多种方法,原因包括政策目标、财政关系与利润分配机制、法律制度与报告披露要求不同 [52][57] 海内外金融监管体系中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差异 -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呈“多监管机构分工并行+功能监管导向”特征,宏观审慎以FSOC为核心协调机构,微观审慎由各监管机构执行 [65] -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是“中央统筹+分业监管”体系,人民银行主导宏观审慎,金监总局和证监会分责微观监管 [68] - 异同:相同点是在宏观审慎框架构建、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和监管协调机制方面有相似之处,微观审慎监管目标和指标有共性;不同点是宏观审慎层面中国有行政协调及窗口指导,美国以市场手段为主,微观审慎层面中国强调集中统一管理,美国维持分业多头监管格局 [73] 结语 海内外央行制度差异反映了各国在经济结构、市场发展阶段等方面的不同权衡,未来各国央行有望相互借鉴,提升全球金融体系的韧性和包容性 [75]
陶冬:欧盟只剩下生产公文和监管了
第一财经· 2025-09-01 10:23
美国财政与债务状况 -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突破37万亿美元 近5年增加12万亿美元债务[2] - 上一财年净利息支出达8800亿美元 同比增长33.9% 占总支出的13%[2] - 本财年净利息支出预计达1.2万亿美元 超过国防与教育预算总和[2] - 大而美法案将减税措施永久化 预计上调债务上限5万亿美元 财政赤字不降反升[2] - 财政赤字常态化攀升源于短期政治利益驱动 量化宽松政策便利债务扩张[3] 货币政策与政府动态 - 白宫施压美联储降息以降低发债成本 市场对干预货币政策表现冷静[1] - 10月初美国政府停摆风险较高 但预计停摆时间较短[1] - 国会9月30日前达成跨党派协议可能性很低 年底财政拨款或现激烈党争[1] - 国债收益率曲线全面下行 美元汇率持续走低 金价走强[1] 欧洲经济结构性困境 - 欧洲科技生产率过去二十年几近停滞 同期美国增长近40%[4] - 全球前十大科技公司无欧洲企业 在搜索引擎等关键领域全面缺席[4] - 欧洲风险投资规模不足美国四分之一 新创企业五年存活率仅为美国一半[4] - 法国政府债务占GDP比率从十年前94%升至114% 德国财政赤字预计未来十年大涨[4] - 高债务挤压财政空间 增长乏力削弱税基 人口老化加剧改革难度[5] 监管环境与创新挑战 - 过度监管与规避风险的管制文化成为欧洲创新的制度性障碍[4] - 欧盟被批评沉溺于生产"公文、税收和监管" 形成抑制技术创新环境[4] - 分散政治结构与监管壁垒阻碍统一市场深化与资源有效配置[5] 货币政策与改革前景 - 欧洲央行降息先行但结构性改革屡屡爽约 主要国家依赖民粹式财政开支[5] - 货币政策短期舒缓财政压力但造成资源配置扭曲 酝酿更大财政危机[5] - 欧洲需要推动劳工市场、福利体制等深层改革 但在当前政治环境下难以实现[5] 地缘政治与竞争力重建 - 德法峰会象征欧洲寻求自主防卫与安全保障 但战略默契出现裂痕[3] - 峰会主题包括重建欧洲竞争力 但改革任务几乎不可能实现[4] 本周经济数据焦点 - 美国8月非农就业预计7.5万人 若属实或引发市场预期大码降息[6] - 欧元区8月CPI预计略高于政策目标 欧洲央行9月预计不降息[6]
夏春:哈佛教授——美国即将到来的崩溃
搜狐财经· 2025-08-27 11:33
美国债务水平与财政状况 - 美国公共债务净额接近国民所得的100%,债务总额达37万亿美元,相当于所有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债务总和[6][7] - 2024财年国防支出为8500亿美元,但利息支出更大,达8800亿美元[7] - 平均利率每上升1%,政府每年需多支付3700亿美元利息[7] 利率环境变化 - 10年期和30年期美国国债长期利率大幅上升,超低借贷利率在短期内回归可能性极小[7][8] - 截至7月底30年期美国公债利率接近5%,市场指标未预测长期利率将大幅下降[16][17] - 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到2055年政府平均需支付3.6%利率,而特朗普政府认为该预测过于悲观[16] 美元地位与外国投资者 - 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使美国借款利率降低0.5%-1%,但其地位不再牢不可破[9] - 所有主要信用评级机构均已下调美国债务评级,外国央行和投资者持有数万亿美元美国债务[7][9] - 外国投资者持有近三分之一美国债务,对资金安全的担忧可能导致国债收益率逐渐上升[22][29] 财政政策与政治因素 - 2024财年预算赤字达1.8万亿美元,占GDP的6.4%,为和平时期最高纪录之一[11] - 根据预测特朗普第二任期内赤字将占GDP的6%-7%,到2054年债务与GDP之比可能达172%-190%[12] - 两党都坚持赤字支出理念,共和党认为减税带来的经济增长可转化赤字为盈余,民主党则希望通过增税弥补成本[19][20] 潜在危机触发因素 - 美国具备财政状况岌岌可危、利率高企和政治瘫痪三个条件,只差冲击即可引发百年一遇债务危机[10] - 触发因素可能是投资者对美国国债信心崩溃导致利率突然飙升,或对资金安全的担忧导致收益率逐渐上升[22] - 另一场重大经济冲击可能在未来五到七年内发生,类似新冠疫情或全球金融危机的规模可能导致债务增加占GDP的15%-30%[16] 应对措施与可能方案 - 政府可能完全违约,如1933年罗斯福废除黄金条款导致美元大幅贬值[23] - 利用高通胀实现部分违约,类似20世纪70年代美国年通货膨胀率超过14%的情况[26] - 采用金融抑制手段,通过银行和央行大量购买公共债务来降低利率,二战後美国债务占GDP比重因此下降40%以上[27][28] - 美元稳定币和央行数字货币可能成为应对高额债务的新选择,但相关风险和监管问题尚未解决[30][31] 长期经济影响 - 债务危机可能导致经济陷入"失去的十年",大幅削弱美元作为全球主导货币的地位[10][32] - 通货膨胀螺旋可能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造成巨大损害,低收入者将承受最沉重成本[26][29] - 目前赤字趋势下,债务水平高涨将影响美国应对金融危机、流行病、气候事件和战争的能力,并拖累经济增长[32]
货币体系变革与黄金大周期研究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黄金、股票、债券、原油、商品等金融行业 公司:未提及具体公司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市场整体观点 - 五月份对市场可阶段性更积极,A股和汇率在海外政策冲击下有韧性 [1] - 核心因素是海外政策不确定性,近期关税政策缓和使市场情绪和风险偏好变化 [2] 资产配置建议 - **A股**:估值性价比在历史估值中心下方,具中长期配置机会 [5] - **港股**:受益于全球货币宽松、科技产业链竞争力及复苏 [5] - **海外股票**:从谨慎转阶段性乐观,纳指估值在中枢附近,关税政策回暖;对日本市场阶段性偏中性,欧洲市场受欧央行影响 [5] - **债券**:阶段性偏谨慎,十年期国债利率降空间有限,美债横盘震荡 [6] - **商品**:黄金短期横盘,待五月八号美联储议息会议结果;原油资产未详述 [6] - 五月份预期配置包括沪深300ETF、创业板50ETF、科创50ETF等;港股布局港股通央企红利和恒生互联网ETF;海外提高纳斯达克ETF、法国ETF和日经ETF配置;维持黄金ETF布局;沿用国开债ETF配置 [7] 黄金相关观点 - **短期观点**:3260美元是短期支撑位,中长期支撑位预计在3166美元附近,当前调整是良性的,配置建议定投并将黄金在组合中占比设为5% - 10% [3][4] - **二季度观点**:核心配置逻辑是美元信用受损和中长期替代性布局,美国面临经济衰退风险、物价上调冲击通胀、6月大规模债务到期冲击财政和货币体系、黄金配置具中长期收益性和低相关性 [9][10] - **短期因素**:关税政策反复和大类资产波动支持黄金,但COMEX黄金投机性仓位减少,技术面短期震荡,金融属性上实际利率阶段性震荡,后续美国通胀预期抬升、非农就业数据不及预期 [11] - **五月份配置观点**:整体配置观点约六分,期待五月中旬或下半月表现 [12] - **长周期观点**:黄金大周期上涨背后是美元或全球货币购买力贬值,其本质对抗货币风险,诱因包括金融危机、疫情、地缘冲突、银行爆雷、关税政策扰动等 [22][23] - **定价权和资金面**:今年黄金ETF净流入耀眼,亚洲市场流入明显,中国一季度黄金ETF流入规模创新高;但海外COMEX期货净多头持仓减少,提示短期交易风险 [27][28] - **投资建议**:把握中长期逻辑,警惕风险;推荐通过股票账户配置黄金ETF518880和基金账户配置黄金基金000216、000217;关注海外黄金3250美元或3166美元、国内黄金750元人民币支撑位;组合中黄金占比5% - 10% [29][30][32]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今年以来关税持续升级情况,二月对加拿大、墨西哥提25%关税,对华提10%左右关税,后不断升级,最高达145%甚至245%,最新表态美国要降低对华高关税,贸易争端有望降级 [2] - 四月份大类资产表现,黄金和国内债券领涨,原油和海外股票波动;风格上微盘、红利和大盘价值领涨,创业板和大盘成长涨幅靠后;板块上消费和金融地产领涨,科技和制造业涨幅靠后;行业上商贸零售、农林牧渔和地产领涨,电力设备、通信和家用电器涨幅靠后 [4] - 黄金历史大周期情况,1930年大萧条和第一次金本位解体、1944 -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金本位2.0时代及解体、2000年以来现代货币理论下的行情,每次上涨背后是美元或全球货币购买力贬值 [14][17][20] - 中国央行购金情况,持有量约2200多吨,占全球第六名,但黄金占外汇储备比例低,未来购金空间有想象力 [26] - 华安黄金ETF规模突破80吨,市值超630亿元人民币,接近全球前十,近一年日均交易量达20亿元人民币 [31]
中金:特朗普《大美丽法案》的内容及影响
中金点睛· 2025-07-07 07:40
《大美丽法案》核心内容 - 法案分为五大板块:企业减税、个人与家庭减税、削减清洁能源补贴、压缩医疗补助(Medicaid)、削减补充营养援助计划(SNAP)[1][3] - 企业减税措施包括永久化设备全额折旧、研发费用全额即时扣除、基于EBITDA的利息扣除,并维持GILTI/FDII/BEAT优惠税率(G14%/F14%/B10.5%)[4][5] - 个人减税方面永久延续TCJA所得税率结构,标准扣除额上调750美元(夫妻联合申报1500美元),SALT扣除上限提高至4万美元(2030年恢复至1万美元)[5][6] - 设立"特朗普账户":2025-2028年新生儿可获联邦注资1000美元,家庭/雇主每年可追加存入5000/2500美元,资金投资于美股指数基金[6] 经济影响测算 - 法案对2026年实际GDP拉动约0.5个百分点,通胀推升作用不超过0.15个百分点[1][11] - 未来十年净赤字增加约1.3万亿美元(考虑关税收入对冲后),赤字率维持在6%左右[1][14] - 财政刺激可能加剧贫富分化:后80%家庭税后收入平均下降,前10%家庭收入上升[12][13] - 短期美元利率面临上行风险,但美元贬值压力可能减弱[11][12] 行业与市场影响 - 清洁能源领域受冲击:电动车7500美元税收抵免2025年9月终止,风电/太阳能项目需在2027年底前投产才可享税收优惠[7] - 医疗行业变革:Medicaid新增工作要求(80小时/月),未来十年预计1180万人失去医保覆盖,农村医院获500亿美元稳定基金[8] - 劳动市场效应:小费/加班收入免税(2.5万/1.25万美元上限)提升劳动激励,福利削减或促使低收入群体重返劳动力市场[12] 财政政策理论分歧 - 古典主义学派主张财政紧缩,认为当前债务水平不可持续[18] - 凯恩斯主义认为在通胀可控前提下,美国财政空间可能比传统认知更大,政策重点应服务于宏观经济目标[18][19] - 当前环境支持凯恩斯观点:失业率低、通胀温和、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健康,财政扩张风险可控[20]
张晓慧、李宏瑾:现代中央银行起源、财政货币政策分化与协调|政策与监管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06 18:59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关系演变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界限分明但需协调配合 两者在目标、工具、传导机制等方面差异显著 政策缺位或越位均会引发严重问题 [4] - 现代中央银行起源与财政纪律密切相关 英格兰银行通过议会约束和私人股份安排获得决策独立性 金本位制强化了财政纪律并确立央行独立性 [9][11][13]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化标志性事件包括:1844年《皮尔法案》赋予英格兰银行货币决策权 1951年美联储重获利率自主权 1997/2000年英日央行获完全利率决定权 [13][14] 金本位制下的政策约束 - 传统金本位制通过自动平衡机制束缚政策空间 国内价格调整需服从外部均衡目标 1870-1900年主要工业国年均通缩1%-2% [15][16] - 金汇兑本位制下信用货币体系形成 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流动性 1922年热那亚会议后英镑区/法郎区等货币集团削弱汇率约束 [19][20] - 大萧条期间竞争性贬值策略使金汇兑本位制名存实亡 1931年英镑脱钩后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制 [21] 二战后至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政策演变 - 1940-50年代补偿性财政政策实现周期预算平衡 1951-1960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率均值仅-0.27% 美联储专司国库券操作维护物价稳定 [24][25] - 1960-70年代功能财政思想主导 美国联邦赤字占GDP比重从1961年0.6%升至1976年4.1% 货币政策受财政挤压导致滞胀 [27][28] - 1980年代后规则导向货币政策成为主流 泰勒规则推动"大缓和" 财政政策转向自动稳定器功能 美国1998-2001年连续四年财政盈余 [30][33]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政策新特征 - 危机后非常规货币政策规模空前 美联储首轮QE购买1.73万亿美元资产 但财政救助规模仅1万亿美元 政策界限模糊化 [39][40] - 疫情应对财政刺激力度显著增强 2020年美国财政赤字率跳升10个百分点至14.87% 1.9万亿美元救助法案中47%直接补贴居民 [46][47] - 低利率条件下财政乘数效应提升 r<g使债务可持续性增强 2020年美国债务/GDP达127.7%但净利息支出仅占GDP1.6% [48][49] 理论争议与政策约束 - 现代货币理论主张财政主导下的赤字货币化 认为高能货币决定经济基础 央行应直接购买国债 [42] - 李嘉图等价争议影响政策效果 短期危机应对财政刺激有效 但持续扩张推升通胀 2021年美国通胀达四十年新高 [51][52] - r<g并非常态 历史数据显示金本位时期和80年代后发达国家实际利率多高于经济增速 债务扩张不可持续 [53][54]
若隐若现的“手”
搜狐财经· 2025-07-06 06:59
经济学中的"手"理论 - 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自由市场经济中个人自利行为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生产和分配,促进社会整体利益 [1] - 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提出"看得见的手"理论,指出管理在许多经济部门已替代市场机制的作用 [1] -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扶持之手",强调国家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 央行货币政策的本质 - 两位比利时经济学家认为西方经济学中各种"手"的描述适用于央行,但更倾向于用"魔法"形容21世纪央行的本质 [2] - 央行业务具有极强专业性,涉及知识面广、数据庞杂,美国经济学家卡尔·布朗讷称其为"一门深奥的艺术" [2] - 央行政策影响力极大,央行行长像"魔法师",能让宏观经济随货币政策起舞,危机时期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 [2] 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货币政策 - 危机中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局限性显露,多国央行推出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3] - 零利率政策导致低效企业苟延残喘,阻碍创造性发挥,引发"僵尸综合征" [3] - 监管改革滞后于金融创新导致"树懒综合征",政策制定者沦为市场被动反应者 [3] - 非常规货币政策埋下债务膨胀、资产泡沫与权力失衡的种子 [3] 央行政策独立性问题 - 央行获得货币赋予的超级权力后,政策独立性被削弱 [3] - "鲍威尔看跌期权"显示条件反射式救市让央行成为自己政策的囚徒 [3] - 市场预期与货币政策强绑定,货币之手的"手腕"上多了一条不确定的绳索 [3] 央行干预的必要性与新框架 - 央行对金融市场的干预是必要的,但需要形成新的有效框架 [4] - 主要经济体面临"非常规货币政策和极高债务水平形成的扭结" [4] - 解开扭结需重新审视通胀目标,不必过于痴迷2%的通胀率 [4] - 需将更多影响金融稳定的变量和参数纳入决策过程 [4] 书籍定位与价值 - 本书更多关注金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各国不同货币政策的不足之处 [4] - 案例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分析框架基于西方流行的"现代货币理论" [4] - 可作为入门指南,激发对央行及货币政策的兴趣,打破关于央行的神话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