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思维
搜索文档
大学讲堂| 未可知 x 浙工大: 杜雨博士为大一新生授课《AI大潮下的自我升级》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 2025-11-25 11:01
▲ 戳蓝 色字关注我们! 近日,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杜雨博士受邀重返浙江工业大学,为大一新生带来《 AI什么都会,我们还做什么?——AI大潮下的自我升级与职业 未来 》主题公开课。 本次活动由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浙工大人工智能协会联合主办,是双方继去年首次合作后,在AI通识教育领域的又一次深度探索。 01 三维框架解析 AI对劳动力市场的深层变革 演讲伊始,杜雨博士结合课件中"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三维影响"框架,抛出犀利观点: "AI不是来取代人的,而是来淘汰不会用AI的人" 。 他引用Acemoglu和Restrepo等学者的研究指出,宏观上AI的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正在激烈博弈,而胜负的关键在于人类能否主动拥抱变革——当创造 效应占优时,不仅就业总量会提升,更会催生出"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高薪新岗位。 中观层面,三大产业正经历"AI过滤式升级",第一产业的智能农业机器人、第二产业的工业元宇宙工程师、第三产业的AI交互设计师,都是这场变革 的直接产物。 微观层面,"人机协作"早已不是未来时,而是"不会协作就会失业"的现在时。 他直指痛点:"现在还抱着'学好一门手艺吃到老'的想法,无异于在AI时代'裸奔 ...
大学讲堂| 杜雨博士华东师范大学MBA授课实录: AI时代职业突围指南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 2025-10-24 11:02
文章核心观点 - AI技术正重塑所有行业,职场人需积极应对以把握机遇并规避淘汰风险[1][3][5][9] - 职业突围的关键在于升级认知思维,并采取具体行动将AI转化为个人竞争力[12][46][56] AI时代的产业机遇 - AI是产业发展的必答题,正通过“重塑锤”改造所有行业[5] - 智能制造、金融科技、医疗健康及教育培训等行业正利用AI实现提质、提效、突破瓶颈及重构体验[6] - AI不仅提升工作效率,更催生新赛道与新玩法,彻底重构职业机会格局[7] - 提前洞察AI在自身行业应用前景的个体将获得职业晋级优势[8] AI时代的职场挑战 - AI颠覆传统职场规则,形成“生死局”[9] - 依赖重复劳动的岗位面临被AI替代的高风险,从业者需加速转型[10] - 职场竞争转向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比拼,单一技能持有者易被淘汰[11] - AI引发的“职场风暴”已至,其进程不会因个体未察觉而停滞[12] 认知思维升级策略 - **股权思维**:强调长期主义,职业发展需跨越行业周期波动,重视持续积累[14] - **逆向思维**:利用AI在情绪处理上的盲区,在群体乐观时保持冷静、在悲观时发现机会并专注学习[15] - **风险思维**:重新定义风险为“永久性损失”而非价格波动,决策时优先考虑本金安全与生存可持续性[16][17] - **复利思维**:追求指数增长模式,构建互联的知识网络与能力护城河,避免线性增长的“青春饭”模式[18][19][21] - **杠杆思维**:善用代码与媒体等“无需许可的杠杆”,并借助AI将其效应放大,实现价值最大化[22][24][25] - **品牌思维**:在无形资本时代,建立独特个人标签与影响力,打造不可替代的个人品牌[28] - **下山思维**:以目标为导向,在不确定性中创造确定,通过多元路径与杠杆工具实现职业目标[31] - **田忌思维**:将时间视为稀缺资源进行策略性投资,将高效时段用于高回报事项[35] - **乐高思维**:擅长拆解目标并将AI生成的技能模块高效组合以解决问题[38] - **归因思维**:精准识别驱动职业结果的根本性变量,避免在次要因素上耗费精力[41][42] - **贝叶斯思维**:动态更新认知,根据新证据调整策略,保持开放心态以适应快速变化[44] 行动落地指南 - 保持空杯心态,每日承认未知以持续学习[47] - 每月尝试改变习惯,打破思维定式[48] - 进行跨代际社交,实现经验与新知的交换[48] - 以至少十年后的视角评估当前决策[49] - 重视休息与放空以提升工作效率[50] - 新想法产生后五分钟内采取行动[51] - 通过“原子习惯”法以低门槛启动并坚持新习惯[53] - 在放弃边缘尝试“再坚持一下”原则[54] - 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应对不确定性[54] - 保持感恩之心,积累良好人际关系[55] 善用AI的核心价值 - AI之争的本质是时间之争,掌握AI工具意味着掌握时间主动权[56] - 将AI用于处理重复性工作,可释放时间专注于创造性与战略性事务[56]
晨姐讲干货:创业圈不敢说的真相,越放弃这2个思维,你越容易成功
搜狐财经· 2025-05-12 14:04
创业思维误区 - 过度追求完美准备会错失市场机会 创业者常陷入等待"完美时刻"的误区 如花半年打磨PPT或过度修改商业计划书 但市场不会等待准备就绪[2] - 手工饰品创业者案例显示 月销过万的成果始于粗糙的初始产品 若等待设计软件和工厂资源完备将错过风口[2] - 最小可行性产品策略更有效 早餐摊主用推车测试居民口味 自媒体新人用手机拍摄vlog 均证明市场反馈优于闭门造车[4] 动态调整策略 - 创业本质是动态博弈过程 需在行动中持续调整方向 而非停留在起点规划[4] - 顾客真实需求往往与预设不同 如忽视包装重视售后 这些洞察只能通过实践获得[4] - 建议参考"晨姐谈项目"等创业公众号 通过项目拆解拓宽认知边界[4][9] 资源整合能力 - "全能战士"思维降低效率 案例显示创业者包揽客服/运营/打包导致业绩停滞 专注核心环节后销售额翻两番[6] - 专业分工降低试错成本 外包非核心业务可释放时间研究市场趋势[6] - 杠杆思维能放大优势 用创意换资源/请教前辈/临时外包都是有效策略[8] 创业心态重塑 - 承认能力边界是清醒认知 如同打麻将需配合而非抓尽好牌[8] - 成功创业者往往摒弃"必须"思维 轻装上阵更易突破[8][9] - 事后复盘显示"等准备好"常是恐惧失败的借口 边做边学才是可行路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