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 米尔斯规范场理论

搜索文档
103岁杨振宁逝世:要做好物理,是要有品位和风格的
第一财经· 2025-10-18 21:26
2025.10. 18 本文字数:3599,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吴丹 10月18日,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 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就在10月1日,杨振宁友人还在社交网络发布先生103岁寿辰的现场照片。一缕阳光斜穿过玻璃窗, 将窗上"103"字样的气球与一束鲜花衬托出一片平和宁静的居家气氛。这场由清华大学邱勇书记带 着清华师生参与的低调家庭寿宴,像极了杨振宁的人生隐喻——在他一生研究的对称原理中,喧嚣与 静谧、宏大与精微,达成了百岁人生的呼应与平衡。 杨振宁说: "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在 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 去年1月,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在北京上映,导演之一史蒂夫·伯恩斯说,杨振宁的影 响力遍及全世界,"他取得的成就不仅仅关于美丽、复杂、开创性的物理学,还包括他对教育的坚持 和奉献。" 杨振宁的百年人生,经历了抗日战争、二战、冷战,也经历了中国从封闭、改革开放到经济腾飞的全 过程,他见证并推动着中国对科学的重新提倡,也 ...
103岁杨振宁逝世:要做好物理,是要有品位和风格的
第一财经· 2025-10-18 19:13
生平与逝世 - 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于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 逝世前18天,清华大学师生为其举办了103岁寿辰家庭寿宴 [1] 学术成就与地位 - 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取得开创性成就,包括1954年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和1956年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后者使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6] - 其同事评价其罕见地齐聚了极高超的数学能力、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在中国文化复兴中发挥的团队精神三个特点 [3] - 杨振宁的物理品味形成于1938至1944年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时期,深受爱因斯坦、狄拉克和费米工作的影响 [6] - 1949年至1966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17年是其学术黄金期,产出最重要学术成果 [6] 家国情怀与贡献 - 杨振宁自认为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1] -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后,他立即回国访问,成为首位回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并多次得到中央高层接见,搭建中美文化交流桥梁 [7] - 他力主恢复高考、重建科研体系,并将诺贝尔奖奖金捐赠给中国留学生基金会,培养数十位学科带头人 [7] - 他发起创立“科学探索奖”,并卖掉纽约长岛别墅,将积蓄投入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9] - 几十年间,其参与建立的中国一流物理实验室多达60多个,显著缩短了与国外物理基础设施的差距 [9] 晚年工作与生活 - 晚年回到清华园全职工作,保持每天十小时工作节奏,带领团队在高温超导、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突破 [10] - 他坚持为本科生开设《普通物理》课程,并鼓励青年学者科学研究需要抓住不放的执着精神 [12] - 与夫人翁帆合著《曙光集》与《晨曦集》,书中寄托了其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期望 [12][13]
追忆杨振宁:曾来粤考察散裂中子源,称赞建设非常有远见
南方都市报· 2025-10-18 13:38
杨振宁生平与成就 - 杨振宁于10月18日因病逝世,享年103岁 [1] -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后随父亲迁入清华园,抗战期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 [3] - 上世纪40年代赴美深造,1954年与米尔斯共同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物理学突破之一 [4] - 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原理",并于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4] 对中国散裂中子源的访问与评价 - 2019年2月19日,杨振宁访问位于广东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听取关于其概况、原理、进展和应用的介绍 [3] - 对CSNS靶体部件制造商成功中标欧洲散裂中子源靶体部件表示欣慰 [3] - 在座谈中关心CSNS的人员情况、用户培养及与港澳地区高校的合作 [3] - 肯定在CSNS附近建设南方光源的战略布局,认为广东建设散裂中子源非常有远见,整个区域将与高科技发展紧密联系,未来前景更加美好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