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全域自研
搜索文档
零跑曹力回应被误解:从未针对过华为 只想安心造好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0 17:01
公司技术战略与立场澄清 - 公司强调坚持核心技术全域自研的一贯理念 [2] - 公司高级副总裁曹力澄清从未表达“与华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观点,并指出近60家在场媒体可作证 [2] - 公司表示坚持全域自研路线与同其他优秀企业展开合作并不矛盾 [2] 公司与行业标杆的关系 - 公司称华为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标杆,是学习的榜样,并表示非常尊重华为 [2]
零跑汽车曹力回应“公司与华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尊重华为,从没说过这句话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30 15:45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10月30日,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曹力通过微博发文称,自零跑D19发布以来,公司受到了很多关注,其 在当时的交流会中分享了公司的技术战略,表明公司会坚持核心技术全域自研的一贯理念。 "没想到这被部分不在场的媒体曲解为'零跑称与华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在这里和大家正式声明:我从 来没说过这句话,也没有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这个事实,在场的近60家媒体可以监督、佐证。"曹力表 示,"我们走全域自研的路线,这与和其他优秀企业开展合作不矛盾、不冲突。华为是中国科技自立自 强的标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也非常尊重华为。" ...
零跑副总裁曹力回应“与华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凤凰网· 2025-10-30 15:28
公司声明与澄清 - 零跑科技高级副总裁曹力发文澄清,否认曾发表“零跑称与华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言论[1] - 该言论被部分不在场媒体曲解,事实可由近60家在场媒体监督佐证[1] - 公司在D19发布会交流会上分享的技术战略是坚持核心技术全域自研[1] 公司技术战略与合作立场 - 公司一贯理念是坚持核心技术全域自研[1] - 全域自研路线与同其他优秀企业展开合作并不矛盾冲突[1] - 华为被视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标杆,是公司尊重和学习的榜样[1]
与华为道不同不相为谋?零跑汽车辟谣
第一财经· 2025-10-30 15:14
公司战略澄清 - 公司高级副总裁曹力正式声明从未表达过“与华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观点[1] - 公司坚持核心技术全域自研的一贯理念[1] - 全域自研路线与同其他优秀企业展开合作不矛盾不冲突[1]
月销超6万,零跑汽车完美演绎 “慢即是快”的长期主义胜利
经济观察网· 2025-10-01 11:14
公司市场表现与里程碑 - 9月单月交付量达66,657台,创中国新势力月交付新纪录,1-9月累计交付达395,516台 [5] - 2024年9月25日第一百万台整车下线,成为继理想后第二家达成百万目标的中国新势力车企 [6][9] - 从第50万台到第100万台的突破仅用时343天,展现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9] - 月交付量从1月的2万多台持续上涨,连续突破4万、5万、6万大关,自3月起连续七个月领跑中国新势力 [5][6] 公司发展战略与理念 - 公司发展理念为“做龟兔赛跑中的乌龟,每年进步一点点”,强调稳健步伐和长期主义 [1][23] - 企业定位是从主流市场入手,以颠覆性产品力重塑大众化新能源市场格局,为全球用户带来高品质智能出行体验 [10] - 核心商业策略是“更高配置、更优品质、好而不贵”,通过极致的技术降本和效率提升实现“价值革命” [15] - 公司选择回归制造业本质,不依赖互联网流量玩法,而是通过技术降本掌握成本主动权 [15][16] 技术研发与成本控制 - 公司秉持核心技术全域自研,推出了八合一电驱,率先实现CTC技术量产,并打造四域合一的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 [16] - 全域自研的最终目的是掌握成本主动权,通过重构BOM成本实现“越级配置”和“成本定价”的平衡 [16] - 技术自研带来的成本可控使得公司能够践行“技术普惠”,让顶配科技进入更多家庭 [16] - 技术自研带来毛利率改善,结合规模化效应摊薄固定成本,形成“技术-规模-盈利”的黄金三角正向循环 [18] 财务健康与商业模式 - 2025年上半年宣布实现半年度盈利,成为中国第二家实现盈利的造车新势力 [17] - 盈利标志着公司跨越“生存线”,进入可持续发展健康通道,证明了商业模式的长期可行性 [17][18] - 销量增长带来更坚实的财务基础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形成自我造血能力 [17][18] 产品矩阵与全球布局 - 产品线覆盖A、B、C、D四大系列,构建了完整均衡的产品矩阵,而非依赖单一爆款 [19] - 旗舰之作零跑D19即将全球首秀 [3] - 以“轻资产”出海模式成功撬动欧洲市场,在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汽车工业腹地跻身前列 [19] 行业影响与启示 - 公司成功证明在硬核制造业中,围绕核心技术和供应链的“慢功夫”是决定市场地位的“快车道” [22] - “用户价值”是终极护城河,“好而不贵”的极致性价比抓住了消费者理性决策的核心诉求 [22] - “规模化盈利”是生存底线,行业竞争进入下半场,必须尽快形成自我造血能力 [22] - 公司的成功预示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正进入更深刻、更考验内功的新阶段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