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核能技术突破
icon
搜索文档
技术突破推动A股核能核电概念持续走强
证券日报· 2025-11-03 23:48
技术突破与核心价值 -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建成2MWt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并在国际上首次获取钍入熔盐堆运行后实验数据,成为目前国际上唯一运行并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 [1] - 实验堆突破的核心价值在于完成从铀依赖到钍应用的关键跨越,得以充分利用我国储量丰富的钍资源,为核电产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全新路径 [1] - 熔盐堆是以高温熔盐作为冷却剂的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具有固有安全、无水冷却、常压工作和高温输出等优点,是国际公认最适配钍资源核能利用的堆型 [2] - 钍基熔盐堆的研发为我国未来钍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发展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与可行方案 [2] - 钍基熔盐堆技术可实现高温制氢、储能与化工融合,构建多能互补的低碳能源体系,为未来百兆瓦级示范工程建设奠定基础 [2] - 我国在核聚变领域实现技术突破,2025年以来"环流三号"实现"双亿度"运行,EAST装置创下1亿摄氏度维持1066秒的世界纪录,合肥BEST聚变装置主机关键部件顺利交付 [3] 行业发展与市场前景 - 核电是当下核能最主要、最成熟的商业化应用形式,将核能转化为电能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支持 [2] - 2024年全球核电发电量已创近十年新高 [2] - 国际权威机构连续四年上调核能发展预期,预计到2050年全球核电装机规模将突破9亿千瓦,实现翻倍增长 [3] - 从裂变到聚变的技术演进与协同发展正推动核电产业链从传统制造向高端化、多元化升级 [4] - 可控核聚变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出,市场容量将逐步释放产业动能,为核电产业链开辟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空间 [3] - 长期来看,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和可控核聚变等先进技术将是核能领域重点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也将推动核能产业向数字化转型 [4] 政策支持与产业环境 - 2024年4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核电项目 [3] - 2024年9月1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明确提出国家加强原子能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原子能产业整体布局 [3] - 核能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国家政策的持续加码与市场需求的刚性增长 [3] 产业链景气度与企业表现 - 在技术突破与项目核准的双重催化下,叠加政策扶持与市场扩容的有利环境,核电产业链景气度持续提升 [5] - 今年前三季度,A股市场175家核能核电概念股中,有84家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5家扭亏为盈 [5] - 核电业务板块已成为多家企业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5] - 哈尔滨电气集团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三季度业绩上升主要原因系对核用电机、核主泵、高端屏蔽泵、高温气冷堆主氦风机等产品的供货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5] - 湖南崇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向好得益于多领域业务景气度上升,其中核电等领域需求旺盛,公司建设了主泵轴承专门生产线以提升产能和品质保障能力,2025年在手订单特别是国际客户产品订单持续增长 [5][6] -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可控磁体电源产品在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相关项目中标,合同金额约0.7亿元 [6] - 海陆重工有参与钍基熔盐实验堆项目 [6]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 上市企业在聚焦核电技术研发的同时,也要同步推进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发展以适配多元场景,构建"核电+"产业生态,开展核能供热等综合利用项目,积极探索新模式 [6] - 建议加大核技术在医疗、工业、农业等非动力领域的投入,开拓新增长曲线 [6]
中核能崛起:“国铀一号” 如何改写全球格局
搜狐财经· 2025-07-13 09:28
中国核能技术突破 - 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于2024年7月12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开工建设,2025年7月12日成功生产"第一桶铀",标志着中国天然铀生产取得重大突破 [2] - 该项目采用二氧化碳-氧气地浸技术,每年消耗3万吨二氧化碳,污染降低90%以上,成本降低40%,铀浸出效率提升100% [3] - 技术攻克厚含矿含水层强还原矿体等世界性难题,独创数字原地浸出可视化高效采铀体系,资源回收率提升2倍,浸出效率翻番 [4] 技术优势与行业影响 - "国铀一号"创下三项世界纪录:产能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建设速度最快,盘活北方盆地数十万吨复杂砂岩型铀矿 [3] - 数字建井技术和智能分析系统实现定向成井工艺及铀溶液流向预测,技术路线吸引哈萨克斯坦等铀资源国关注 [4] - 中国核电规模全球第一,未来15年国内天然铀需求将超全球总产量50%,技术将推广至松辽、二连等北方盆地铀矿开发 [4] 国际比较与产业链发展 - 法国弗拉芒维尔EPR核电项目延期17年,成本从33亿欧元增至190亿欧元,美国2000年后新建核电站完工率低 [6] - 中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路径,自主研发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福清机组设备国产化率达90%以上 [5] - 中国核电海外布局加速,计划在"一带一路"国家建设超30台机组,巴基斯坦K2/K3项目已成功并网发电 [6] 战略意义 - 项目提升中国核电燃料自主保障能力,未来可能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技术方案 [3][5] - 中国核能产业依靠政策连续性和产业链闭环优势,从技术追赶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