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传承
搜索文档
国庆假期在一场特殊的精神接力中开启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山河永固初心依然
解放日报· 2025-10-02 10:25
国庆庆祝活动概况 - 国庆节当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前广场举行升旗仪式,吸引大量市民游客自发参与,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1] - 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庆节在党的诞生地举行升旗仪式具有特殊意义[1] -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同日举办“祖国万岁”庆祝新中国成立76周年升旗仪式,有近百名党员代表、部队官兵代表和青少年代表参加[4] 中共一大纪念馆活动详情 - 升旗仪式于8点30分准时开始,由黄浦区嵩山消防救援站官兵组成的国旗护卫队执行升旗任务,现场观众肃立凝视并齐唱国歌[2] - 仪式后,青浦区协和双语学校师生演唱《今天是你的生日》,开启了纪念馆“从胜利走向胜利”国庆特别活动,节目包括合唱《灯火里的中国》、诗朗诵《青春旗飘扬》等[2] - 纪念馆在国庆中秋假期增设纪念印章互动活动,参观者寻找“国旗”“天安门”等元素即可获得限量版纪念印章,吸引众多游客参与[3] - 国庆节早晨纪念馆开门前,入口处已排起长队,有来自北京的游客表示入党39年,此行是必须“打卡”的地点[3] 参与人群与情感表达 - 有市民连续第三年带孩子观看升旗仪式,旨在让爱国情怀在孩子心中扎根[2] - 南京师范大学大一学生与同学选择在国庆节参观纪念馆,认为这是从南京红色场馆到上海的精神接力,感受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3] - 来自广东的游客在留言签上写下“山河永固,国泰民安”的祝福,表示首次在上海过国庆节体验深刻[3]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活动亮点 - 仪式上,静安区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代表任玲讲述了亲历的峥嵘岁月,上海心古典交响乐团演奏了《保卫黄河》《不忘初心》等曲目[4] - 纪念馆推出社会大美育系列课程《石库门里的红课堂》,包含“音符中的家国”“笔墨下的人民”等四大板块,以美育赋能思政教育[4] - 为纪念中共二大代表蔡和森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馆联合蔡和森同志纪念馆推出其生平事迹展,学生志愿者带来了主题朗诵《浦江赤子》[5]
无锡出品《南京照相馆》口碑票房双破圈
新华日报· 2025-07-31 07:33
电影《南京照相馆》表现 - 电影《南京照相馆》全国公映首日票房破亿,成为今年以来全省首部由无锡出品票房破亿的电影 [1] - 影片点映口碑达9.7分,社交平台涌现大量"自来水"安利,实现票房、口碑双丰收 [1] - 影片由中影(无锡)电影制片有限公司打造,所有照片均严格尊重史料,以细致入微的还原让观众感受历史的真实温度 [1] 无锡电影产业发展 - 中影(无锡)项目落地惠山区钱桥街道时,当地政府以"保姆式"服务按下"加速键",项目从签约到营业执照异地申领完成仅用3天时间 [2] - 无锡电影产业形成精品化、规模化发展态势,在2025年江苏计划上映的重点影片中,"无锡出品"占比将过半 [2] - 定档8月8日上映的历史题材影片《东极岛》75%的场景在无锡搭建拍摄 [2] - 暑期档电影市场"含锡量"满满,多家无锡企业参与制作、出品了《你行!你上!》《戏台》《无名之辈:否极泰来》等多部作品 [2]
红色戏剧的集体回响(快人快语)
人民日报· 2025-07-18 06:02
红色戏剧市场热度 - 红色戏剧如《铁流东进》《红色的起点》《三湾,那一夜》《抗战中的文艺》等剧目出现一票难求现象,显示市场对高品质红色题材作品的强烈需求 [1] - 剧目通过创新艺术表达(如先锋舞台设计)和深度挖掘历史人物精神内核(如个体抉择与信仰力量),显著提升艺术感染力 [1] - 2025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红色戏剧成为公众追溯民族历史、强化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赋予作品超越艺术本身的社会价值 [1][2] 年轻观众群体特征 - Z世代观众成为红色戏剧消费主力,主动通过剧场艺术建立与宏大历史叙事的联结 [2] - 《红色的起点》案例显示:青年演员阵容(无明星加持)通过热血表演引发跨时代共鸣,证明年轻群体对精神内核的认同高于形式 [2] - 年轻观众将观看《抗战中的文艺》等剧目视为对民族精神韧性的当代体认,形成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2] 行业创作趋势 - 红色戏剧突破脸谱化叙事,转向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如铁血部队的壮烈行军、历史转折点的细节刻画) [1] - 中国国家话剧院等机构通过青年演员培养和先锋表达(如跨世纪精神对话),推动红色题材年轻化传播 [2] - 行业将重大历史节点(如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与艺术创作深度绑定,强化作品的时代共振效应 [1][2]
【文化中国行】端午节:品味传统文化 感受家国情怀
央视网· 2025-05-30 20:20
端午节文化内涵 -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 [1] - 2009年"中国端午节"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首个世界非遗传统节日 [1] 端午节起源与核心习俗 - 端午节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是集欢庆祈福、纪念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3] - 赛龙舟是最隆重的集体活动,通过鼓手、舵手、划手的协作体现团结奋进精神,该习俗已传播至东南亚、欧美等地并成为国际体育项目 [3][4] - 包粽子是覆盖最广的饮食习俗,南北差异体现在粽叶、馅料和形状,但核心均关联屈原纪念 [6] 端午节精神象征 - 屈原诗词中"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和"勇毅刚强"的品格为节日注入文化底色与爱国主义符号 [8] - 南方地区衍生出插艾草、佩香包、系五彩绳、饮雄黄酒等驱邪祈福习俗 [8] 端午节文化传承 - 各地习俗虽异,但均蕴含对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