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传承

搜索文档
无锡出品《南京照相馆》口碑票房双破圈
新华日报· 2025-07-31 07:33
电影《南京照相馆》表现 - 电影《南京照相馆》全国公映首日票房破亿,成为今年以来全省首部由无锡出品票房破亿的电影 [1] - 影片点映口碑达9.7分,社交平台涌现大量"自来水"安利,实现票房、口碑双丰收 [1] - 影片由中影(无锡)电影制片有限公司打造,所有照片均严格尊重史料,以细致入微的还原让观众感受历史的真实温度 [1] 无锡电影产业发展 - 中影(无锡)项目落地惠山区钱桥街道时,当地政府以"保姆式"服务按下"加速键",项目从签约到营业执照异地申领完成仅用3天时间 [2] - 无锡电影产业形成精品化、规模化发展态势,在2025年江苏计划上映的重点影片中,"无锡出品"占比将过半 [2] - 定档8月8日上映的历史题材影片《东极岛》75%的场景在无锡搭建拍摄 [2] - 暑期档电影市场"含锡量"满满,多家无锡企业参与制作、出品了《你行!你上!》《戏台》《无名之辈:否极泰来》等多部作品 [2]
红色戏剧的集体回响(快人快语)
人民日报· 2025-07-18 06:02
红色戏剧市场热度 - 红色戏剧如《铁流东进》《红色的起点》《三湾,那一夜》《抗战中的文艺》等剧目出现一票难求现象,显示市场对高品质红色题材作品的强烈需求 [1] - 剧目通过创新艺术表达(如先锋舞台设计)和深度挖掘历史人物精神内核(如个体抉择与信仰力量),显著提升艺术感染力 [1] - 2025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红色戏剧成为公众追溯民族历史、强化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赋予作品超越艺术本身的社会价值 [1][2] 年轻观众群体特征 - Z世代观众成为红色戏剧消费主力,主动通过剧场艺术建立与宏大历史叙事的联结 [2] - 《红色的起点》案例显示:青年演员阵容(无明星加持)通过热血表演引发跨时代共鸣,证明年轻群体对精神内核的认同高于形式 [2] - 年轻观众将观看《抗战中的文艺》等剧目视为对民族精神韧性的当代体认,形成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2] 行业创作趋势 - 红色戏剧突破脸谱化叙事,转向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如铁血部队的壮烈行军、历史转折点的细节刻画) [1] - 中国国家话剧院等机构通过青年演员培养和先锋表达(如跨世纪精神对话),推动红色题材年轻化传播 [2] - 行业将重大历史节点(如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与艺术创作深度绑定,强化作品的时代共振效应 [1][2]
【文化中国行】端午节:品味传统文化 感受家国情怀
央视网· 2025-05-30 20:20
端午节文化内涵 -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 [1] - 2009年"中国端午节"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首个世界非遗传统节日 [1] 端午节起源与核心习俗 - 端午节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是集欢庆祈福、纪念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3] - 赛龙舟是最隆重的集体活动,通过鼓手、舵手、划手的协作体现团结奋进精神,该习俗已传播至东南亚、欧美等地并成为国际体育项目 [3][4] - 包粽子是覆盖最广的饮食习俗,南北差异体现在粽叶、馅料和形状,但核心均关联屈原纪念 [6] 端午节精神象征 - 屈原诗词中"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和"勇毅刚强"的品格为节日注入文化底色与爱国主义符号 [8] - 南方地区衍生出插艾草、佩香包、系五彩绳、饮雄黄酒等驱邪祈福习俗 [8] 端午节文化传承 - 各地习俗虽异,但均蕴含对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