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共享

搜索文档
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 北京城市副中心:千年运河畔加速崛起“和谐宜居城”
新华社· 2025-07-23 21:48
城市副中心建设成果 - 通州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文化建筑、绿心公园、运河骑行道等设施吸引大量关注[1] - 千荷泻露桥滨水大草坪成为热门打卡地,被年轻人称为"北京最松弛的地方"[1] - 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城市空间结构,其中"一带"指大运河生态文明带,水质达Ⅲ类以上,森林面积46.45万亩,公园绿地覆盖率超95%[2] - "一轴"指六环路创新发展轴,东六环入地隧道16.3公里已通车,地上将建"高线公园"[2] - "多组团"包含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中仓街道改造废弃锅炉房为3500平方米综合服务中心[3] 民生配套进展 - 教育方面承接15个优质教育资源,新增学位6万余个[3] - 医疗方面引入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等三甲医院[3] - 2025年计划新增中小学学位7000个,持续扩建医疗设施[4] 经济发展数据 - 2025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5%,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全市第一[4] - 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速全市第一,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4] - 台湖镇唐大庄村发展民宿产业,提供客房600余间,2024年农民人均收入超5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过百万元[4] 文旅产业动态 - 推出百余项"运河上的通州"文商旅体暑期活动[4] - 运河西岸滨水空间打造行进式水景演艺[4]
长三角“协奏曲”更加响亮
经济日报· 2025-07-19 05:58
区域协同联动 - 苏州吴江片区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后,推进土地管理、要素流动、公共服务等重点改革,首创"跨域通办·云综窗",实现购房"零门槛"和异地医保刷卡免备案 [2] - 南京北站建设进展顺利,主站房万余根桩基已完成,将成为长三角北翼核心枢纽,推动"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 [2][3] - 南京都市圈内每日从安徽马鞍山东站来往南京的客流约1.2万人次,宁马高速公路往返车辆约2万辆次 [3] 产业协作互补 - 江苏栋澄科技从上海迁移至南京浦口区,涉税事项迁移办理用时不到24小时,企业权益和资质可跨区域承继 [4] - 浙江华睿生物技术在安徽滁州建立万吨级生产基地,享受与苏州工业园区同等服务,获得税收减免和业务拓展支持 [4] - 中新苏滁高新区2024年新签约亿元项目38个,长三角区域项目占比达80%,累计引进工业项目超300个 [4] 科技创新协同 - 苏州牵头成立集成电路、智能驾驶、激光等产业联盟,1000多家企业加入相关联盟 [5][6] - 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形成协同格局:上海优势在芯片设计,苏州强于芯片制造和封装测试,无锡擅长半导体材料和设备 [6] - 长三角已设立12家创新联合体,构建15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网络,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等平台建设 [6] 民生便利共享 - 长三角20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78个居民服务事项实现"一卡通用",年减少群众跑腿2.3亿人次 [8] - 苏皖"两省一街"警务室升级为公安政务服务窗口,实现两省群众"进一扇门,办两省事",15分钟可办结社保等手续 [7] - 长三角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累计使用超5000万人次 [8] 生态共保联治 - 太浦河推行联合河湖长制,建立五大联合机制,年均水质连续6年稳定达Ⅱ类,主要污染物指标下降18%-54% [9][10] - 长三角区域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实现跨区域污染精准预报和联防联控,共享信息和数据 [10][11] - 长三角生态环境治理新体系持续构建,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