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气象科技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鼓励与港澳共建气象探测设施,广东立法推动区域气象协同发展
南方都市报· 2025-10-13 19:51
法规框架与实施时间 - 《广东省促进粤港澳气象合作发展条例》于2024年10月11日通过,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1] 合作领域与体系建设 - 聚焦气象设施建设、预报预警、科技创新,构建协同高效的区域气象服务体系 [1] - 鼓励省市政府与港澳共建气象探测设施,建立和完善气象观测站网,参与建设地球系统立体综合观测系统 [1] - 要求开展台风、暴雨、高温、寒冷等重大天气过程的联合会商,提高天气预报预警水平 [2] - 支持与港澳气象部门共享预报预警信息,在口岸、跨境公共交通工具显著位置播报气象信息 [2] 基础设施与数据共享现状 - 目前已共建地面自动气象站6个、闪电定位观测站13个,基本建成粤港澳大湾区X波段相控阵雷达网 [2] - 存在站点选址难、观测设备型号不统一导致的故障维修难、协同观测难等困难 [2] - 粤港、粤澳气象数据共享日数据量分别达22GB、16GB,但仍存在精细化网格产品及时传输共享问题 [2] - 条例明确要求支持共建气象探测设施,推进与港澳气象部门网间互联宽带扩容 [2] 科技创新与新兴服务 - 支持气象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加大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科研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 [3] - 组织开展低空飞行、海上生产作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研发,探索为跨区域低空飞行和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气象服务 [3] 重点区域发展布局 - 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创新气象工作机制,探索建设气象预报预警中心 [4] - 支持南沙建设气象导航中心,加强海洋气象观测能力建设,提升远洋气象导航服务能力 [4] - 支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推进人工智能与气象监测预警、预报预测等领域深度融合应用 [4]
我国已建成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2 22:25
气象观测体系建设 - 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包含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和超过9万个地面气象观测站 [1] -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83% [1] - 数值预报模式实现自主可控,北半球可用预报天数从79天提升至81天,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4][5] 预报技术能力突破 - 建成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预报体系,空间分辨率精细至全球5公里、全国1公里,重点区域达百米级 [1][5] - 暴雨预报准确率较十三五时期平均提升10%,月气候预测水平提升23%,季节气候预测水平提升51% [5] - 24小时城镇晴雨和气温预报准确率超80%,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最小为62公里,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5] 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 - 建成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17个行业82种预警信息汇聚共享,可在1分钟内快速送达应急责任人 [2] - 建立由28个部委成员组成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强化跨部门联动 [2] - 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建立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例如云南怒江成功应用递进式气象服务支持转移避险3904人 [3] 前沿技术融合应用 - 联合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人工智能气象预报系列模型,与欧美共同领跑AI气象应用技术 [5] - 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技术等前沿技术与气象融合应用 [1] - 应用闪信等新技术提升预警信息触达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发布响应效率 [3]
中国气象局:我国已建成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能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1 22:15
气象观测体系建设 - 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包含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和超过9万个地面气象观测站 [1] -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83% [1] - 智能数字预报体系可实现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等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 [1] 气象预报技术进展 - 建立自主可控的全球、区域数值预报技术体系,北半球可用预报天数从79天提升至81天,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6] - 暴雨预报准确率较"十三五"时期平均提升10%,月气候预测水平提升23%,季节气候预测水平提升51% [7] - 24小时城镇晴雨预报和气温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降至62公里,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7] 气象服务与应急响应机制 - 建成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17个行业82种预警信息汇聚共享与快速发布,预警信息可在1分钟内送达应急责任人 [3] - 建立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预报时效从季度精准到分钟,空间分辨率从天气系统聚焦到乡镇、村和重点人群 [4] - 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建立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例如在云南省成功支持转移避险3904人 [4] 前沿技术融合与应用 - 数值预报模式实现自主可控,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技术等前沿技术与气象融合应用不断深入 [1] - 联合清华大学等机构开发人工智能气象预报系列模型,与欧美发达国家共同领跑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技术 [6] - 建成"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空间分辨率精细至全球5公里、全国1公里,重点区域达百米级 [6]
航天新气象产品亮相南京
新华财经· 2025-05-29 20:01
智能气象观测板块 - 展示两款新型智能气象观测装备:下一代国家级基准气候观测站及微小型X波段天气雷达 [1] - 下一代国家级基准气候观测站采用全系列智能测量仪、智能视频监控、互动大屏等新技术,已在安徽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河南新乡原阳县中原农谷部署应用 [1] - 微小型X波段天气雷达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在山区部署,可与现有天气雷达网形成协同观测,提升暴雨、强对流等灾害天气监测能力 [1] 低空经济板块 - 以沙盘形式展出低空气象监测网解决方案,覆盖起降场、航路、无人机测试场、通航机场四类场景 [2] - 低空气象探测一体机集成自动气象站、垂直激光测风雷达、激光云高仪等装备,部署在无人机起降点,实时监测气温、风速、风向等要素 [2] - 低空气象站可对起降场风温湿压、降水量、能见度、大气电场等要素实时监测,并对强风、低温、低能见度、雷电等灾害性天气预警 [2] 行业观测板块 - 为公路、铁路、农业、电网、风能、光伏等天气高敏行业提供气象监测服务解决方案 [3] - 在山区高速部署交通气象站监测能见度,帮助管控大雾影响 [3] - 在铁路沿线部署气象站和轨道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大风、强降水及轨道温度变化 [3] 校园气象科普板块 - 展出"数字气象科普教育解决方案",通过校园气象站实物展示传感器工作原理 [3] - 提供趣味教育材料,覆盖气象观测、跨学科课程、数字化教学实验装备、气象研学等场景 [3] - 已联合气象部门在北京、上海、无锡等地服务30余所学校,覆盖学生2000余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