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水下机器人行业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水下机器人产业供应链十大代表性企业:天海防务、亚星锚链、鳍源科技、潜行创新、蔚海明祥……
前瞻网· 2025-10-07 16:03
行业战略地位与发展驱动因素 - 水下机器人是海洋开发的关键装备,能承担危险任务并在深海高效作业,为海洋资源开发和科研探索提供支撑[2] - 国家通过“十四五”规划将水下机器人列为发展重点,设立专项基金攻关关键技术,并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2] - 深海科技被纳入国家工作报告后,多个沿海省市积极部署,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机遇[2] 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形成“上游技术壁垒-中游整合制造-下游多元应用”完整体系[3] - 上游是关键零部件和材料供应商及核心技术系统研发企业,包括单片机、推进器、声呐、传感器等硬件,以及水下目标探测、导航定位、通信等技术,技术壁垒较高[3] - 中游为制造企业,整合零部件生产各类水下机器人[3] - 下游应用涵盖海洋工程资源勘探、管道检查、水产养殖监测、海底测绘、水下娱乐摄影及城市管道检查等多个领域[3] 市场格局与区域分布 - 市场呈现“消费级-工业级-军用级”三级分化格局,尚未高度集聚[7] - 消费级代表企业包括鳍源科技、潜行创新、瀚海蓝帆;工业级以中科海迅、蔚海明祥为主导;军用级以天海防务、亚星锚链为典型[7] - 企业区域分布高度集中,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省市依托经济基础和海洋资源优势形成产业集群,中西部地区企业数量较少[5] - 截至2025年5月15日,中国水下机器人领域存续/在业企业超过200家,广东省企业数量最多约为49家,其次为山东、江苏和浙江[36] 市场规模与增长前景 - 2024年全球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78.5亿美元,北美地区是最大市场,规模超过35亿美元[33] - 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为23.5亿美元,仅次于北美地区,占全球总规模的30%[33][34] - 预计2030年中国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747.4亿元,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8.3%[39] - 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AI、5G、新材料等技术融合将提升产品智能化、作业深度和续航能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有望走向国际市场[40] 重点企业分析 - 天海防务是国内首家船舶综合科技类上市企业,其“海巡”系列AUV和3000米级ROV作业能力行业领先,深度参与国家深海战略项目,手持订单充足[7][10] 2024年营业收入达39.45亿元,为行业上市公司中最高[10] - 亚星锚链是全球最大锚链生产企业,船用锚链全球市场占有率40%,其R6级系泊链打破欧美垄断,年产能20万吨稳坐全球第一[11][13] 成功研发配合水下机器人联动的连接件,实现自主生产[13] - 鳍源科技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150多项全球专利,产品线包括FIFISH系列水下机器人,具备4K高清拍摄等功能,产品进入全球近130个国家和地区[14][16] - 潜行创新是全球领军企业,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研发团队来自华为、比亚迪等一流企业,在水下通信、航行器设计等领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拥有百余项发明专利[17][18] - 瀚海蓝帆研发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产品包括“净海”、“探海”、“卫海”、“观海”及“海蝶”等,应用于船舶清洗、深海探测、救援打捞等多个场景[19][20] - 深之蓝专注于水下智能装备研发,其缆控水下机器人如“河豚”、“江豚”广泛应用于水下救援、大坝检测等,海豚系列ROV最大下潜深度达1000米[21][22] - 博雅工道以北京大学技术成果为基础,拥有国内外专利百余项,产品远销北美、欧盟等地区,已完成超亿元融资并自2018年起实现全面盈利[23][24] - 蔚海明祥参与研发和生产“海燕-4000”米级水下滑翔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最大下潜深度4000米,适用于深海观测任务[25][26] - 中国船舶设计建造“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技术国产化率超90%,其“海为系列”水下智能机器人单机作业深度达4000米,应用于深海探测和资源勘探[27][29] - 青岛罗博飞掌握水下机器人高稳定控制、图像处理等核心技术,产品应用于智慧渔业、海洋生态保护等领域,在全国布放300余个智慧海洋物联网观测点位,产品远销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30][31]
企业竞争图谱:2025年水下机器人,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8-26 20:41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1][2][3][4][5] 核心观点 - 水下机器人是海洋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单体专业化 模块化发展 集群作业和多平台协同 以及从信息型向自主作业型AUVs发展 [5][12] - 市场规模受海洋资源开发和水下娱乐行业推动 消费级需求日益增长 [5][37] - 2020-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从52.8亿人民币增长至167亿人民币 年复合增长率33.36% 预计2025-2029年从208.8亿人民币增长至509.9亿人民币 年复合增长率25.01% [35] 行业分类 - 根据操作者与被操作对象相对位置分为四类:载人潜水器(HOV) 遥控水下机器人(ROV) 自主水下机器人(AUV) 混合式潜水器 [6][7][8][9][10][11] - HOV可搭载科学家直接观测 但移动能力有限 [8] - ROV通过线缆由母船提供动力和遥控 可实时传输数据 但受缆绳限制 [8] - AUV自带电源 无缆绳束缚 灵活性和自主性更好 但作业时间和数据实时性有限 [9] - 混合式潜水器兼有AUV和ROV特性 可搭载探测器和传感器进行定点观测或轻作业 [11] 行业特征 - 从单体多功能向单体专业化 模块化发展:细分为长航程声学型 区域光学型 模块化载荷型三类 [13] - 从单兵作战向集群作业和多平台协同发展:构建AUVs ROVs ARVs等多平台协同作业系统 [14] - 从信息型向自主作业型AUVs发展:兼具自主探测和精细化作业功能 产品类型多样化 [15] 发展历程 - 1953年美国研制第一艘ROV 1975-1985年ROV广泛应用于海洋石油开采 1981年市场保有量400余艘 90%用于石油开采 [16][18] - 中国20世纪末开始AUV研发 2011年"潜龙一号"工作深度1,500米 续航24小时 2012年后进入智能化研发阶段 [16][19][20] 产业链分析 - 上游核心材料 硬件和技术系统:钛合金和碳纤维复材为耐压壳体主流材料 钛合金Tc4密度4.5g/cm³ 抗拉强度1,100MPa 碳纤维T700s密度1.8g/cm³ 抗拉强度4,900MPa [27] - 浮体材料包括聚氨酯泡沫(工作深度≤200m) 纯复合泡沫(全海深) 合成复合泡沫(≤4,000m) [28] - 中游整机制造商集成核心硬件和系统 企业包括深之蓝 博雅工道 鳍源科技等 [29][31] - 下游应用领域:海洋工程(35%) 水产养殖(20%) 水利水电(10%) 科学研究(10%) 水下娱乐(8%) 管道检查与清洁(5%) [33] 市场规模驱动因素 - 海洋资源开发驱动:海洋占地球71%面积 深海海底占比93% 99.999%深海海底未被观测 海洋蕴藏34%石油和天然气 其中44%在深海300米以下 中国南海55%油气资源埋于1,000米深海 [36] - 水下娱乐行业推动:消费级水下机器人分为水下推进器和水下拍摄机器人 深之蓝水下助推器占全球市场份额65% [37] 政策支持 -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推动研制水下探测 监测 作业 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等水下机器人 [41] -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支持智能工控系统 新型装备研发 [41] - 《"十四五"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规划》:支持水下抢险机器人技术与装备开发 [41] - 《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展深海潜水器 深海作业装备等 [41] - 《水下助推机器人通用技术要求》:填补产品标准空白 [41] 竞争格局 - 市场集中度低 企业差异化竞争:消费级以深之蓝 博雅工道 鳍源科技 潜行创新为代表 工业级以中海辉固为代表 军用级以重庆前卫为代表 [31][32][42] - 未形成产业集群原因:技术壁垒高 企业起步晚(深之蓝2013年成立) 应用场景多样 区域分散 [43] - 未来变化驱动:政策与技术双驱动 应用场景拓展 推动专业细分赛道龙头企业形成 [44] 重点企业分析 - 深之蓝海洋科技:营收56.1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10.1% 毛利率22.5% 掌握15类核心技术 产品包括ROV(最大深度1,000米) AUV(最大深度6,000米) 水下滑翔机 [31][53][60] - 博雅工道: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攻克水下仿生 运动控制等技术 产品涵盖观测型 作业级 特种级 仿生级水下机器人 [61][63] - 鳍源科技:拥有100多项全球专利 产品覆盖消费及轻工业应用 最大工作深度350米 [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