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巡系列AUV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水下机器人产业供应链十大代表性企业:天海防务、亚星锚链、鳍源科技、潜行创新、蔚海明祥……
前瞻网· 2025-10-07 16:03
行业战略地位与发展驱动因素 - 水下机器人是海洋开发的关键装备,能承担危险任务并在深海高效作业,为海洋资源开发和科研探索提供支撑[2] - 国家通过“十四五”规划将水下机器人列为发展重点,设立专项基金攻关关键技术,并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2] - 深海科技被纳入国家工作报告后,多个沿海省市积极部署,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机遇[2] 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形成“上游技术壁垒-中游整合制造-下游多元应用”完整体系[3] - 上游是关键零部件和材料供应商及核心技术系统研发企业,包括单片机、推进器、声呐、传感器等硬件,以及水下目标探测、导航定位、通信等技术,技术壁垒较高[3] - 中游为制造企业,整合零部件生产各类水下机器人[3] - 下游应用涵盖海洋工程资源勘探、管道检查、水产养殖监测、海底测绘、水下娱乐摄影及城市管道检查等多个领域[3] 市场格局与区域分布 - 市场呈现“消费级-工业级-军用级”三级分化格局,尚未高度集聚[7] - 消费级代表企业包括鳍源科技、潜行创新、瀚海蓝帆;工业级以中科海迅、蔚海明祥为主导;军用级以天海防务、亚星锚链为典型[7] - 企业区域分布高度集中,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省市依托经济基础和海洋资源优势形成产业集群,中西部地区企业数量较少[5] - 截至2025年5月15日,中国水下机器人领域存续/在业企业超过200家,广东省企业数量最多约为49家,其次为山东、江苏和浙江[36] 市场规模与增长前景 - 2024年全球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78.5亿美元,北美地区是最大市场,规模超过35亿美元[33] - 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为23.5亿美元,仅次于北美地区,占全球总规模的30%[33][34] - 预计2030年中国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747.4亿元,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8.3%[39] - 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AI、5G、新材料等技术融合将提升产品智能化、作业深度和续航能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有望走向国际市场[40] 重点企业分析 - 天海防务是国内首家船舶综合科技类上市企业,其“海巡”系列AUV和3000米级ROV作业能力行业领先,深度参与国家深海战略项目,手持订单充足[7][10] 2024年营业收入达39.45亿元,为行业上市公司中最高[10] - 亚星锚链是全球最大锚链生产企业,船用锚链全球市场占有率40%,其R6级系泊链打破欧美垄断,年产能20万吨稳坐全球第一[11][13] 成功研发配合水下机器人联动的连接件,实现自主生产[13] - 鳍源科技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150多项全球专利,产品线包括FIFISH系列水下机器人,具备4K高清拍摄等功能,产品进入全球近130个国家和地区[14][16] - 潜行创新是全球领军企业,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研发团队来自华为、比亚迪等一流企业,在水下通信、航行器设计等领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拥有百余项发明专利[17][18] - 瀚海蓝帆研发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产品包括“净海”、“探海”、“卫海”、“观海”及“海蝶”等,应用于船舶清洗、深海探测、救援打捞等多个场景[19][20] - 深之蓝专注于水下智能装备研发,其缆控水下机器人如“河豚”、“江豚”广泛应用于水下救援、大坝检测等,海豚系列ROV最大下潜深度达1000米[21][22] - 博雅工道以北京大学技术成果为基础,拥有国内外专利百余项,产品远销北美、欧盟等地区,已完成超亿元融资并自2018年起实现全面盈利[23][24] - 蔚海明祥参与研发和生产“海燕-4000”米级水下滑翔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最大下潜深度4000米,适用于深海观测任务[25][26] - 中国船舶设计建造“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技术国产化率超90%,其“海为系列”水下智能机器人单机作业深度达4000米,应用于深海探测和资源勘探[27][29] - 青岛罗博飞掌握水下机器人高稳定控制、图像处理等核心技术,产品应用于智慧渔业、海洋生态保护等领域,在全国布放300余个智慧海洋物联网观测点位,产品远销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30][31]
水下机器人产业招商清单:天海防务、亚星锚链、鳍源科技等最新投资动向【附关键企业名录】
前瞻网· 2025-08-17 14:59
水下机器人行业概述 - 水下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在水下环境中通过遥控或自主控制执行特定任务的设备,凭借精准作业能力与智能化优势成为探索海洋、水下救援、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的重要工具 [1] - 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78.5亿美元,其中北美以35亿美元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以23.5亿美元规模、30%全球占比紧随其后 [1] - 中国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28.3%,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到2030年规模将突破103.3亿美元 [3] 市场分类与应用场景 - 分为消费级和工业及军工级水下机器人,工业及军工级产品主导高端市场,消费级设备加速向科普教育、休闲娱乐领域渗透 [5] - 应用场景包括:青岛海洋牧场鱼群监测、南海油气田深水管道检修(耐压3000米ROV)、海底地质调查(AUV)等 [5] - 海洋工程是主要应用领域,2024年占比25%,可降低人力成本50%以上并提高工作效率 [23] 产业链结构 - 形成"硬件研发-整机制造-场景应用"完整闭环:上游包括单片机、推进器、声呐等核心硬件;中游为整机制造;下游涵盖海洋工程、水产养殖等十大领域 [5] - 上游国产核心部件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如中科院永磁同步电机推动设备能效比提升40%;中游企业构建模块化生产体系;下游形成超500亿元衍生市场 [8] 政策支持与区域发展 - "十四五"规划将其列为重点发展领域,设立专项基金攻关关键技术,提供税收优惠并发布技术标准 [10] - 地方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如天津经开区建设国家级水下机器人检验中心,吸引23家产业链企业集群发展 [11] - 截至2025年5月,中国存续/在业企业超200家,广东省数量最多约49家,其次为山东、江苏和浙江 [26] 龙头企业分析 - 天海防务2024年水下机器人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41%,订单金额突破3亿元,民用市场占有率41% [20] - 公司拥有200多项技术专利,"海巡"系列AUV实现南海岛礁200海里自主巡逻,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19] - 构建"研发-生产-服务"闭环生态,手持订单覆盖至2027年,在海南文昌、三峡水库等场景实现技术落地 [19] 市场需求结构 - 海洋工程需求占比最高达35%,主要用于深海矿产开采;水产养殖领域占比20%,用于水质监测 [21] - 海洋工程应用可减少对大型船舶和专业潜水员的依赖,显著降低长期运营成本 [23] 技术发展趋势 - 专家指出水下机器人将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深海采矿、环境监测及海洋科研等领域有广阔发展空间 [29] - 关键技术突破包括自主控制与长航时能力、多任务载荷模块化设计、深海作业能力、多传感器融合等 [19]
2025年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研发强度有待提高
前瞻网· 2025-07-23 12:11
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经营情况 - 天海防务营业收入最高达39 45亿元 其"海巡"系列AUV和3000米级ROV作业能力行业领先 深度参与国家深海战略项目 技术商业化进程领先 [1] - 巨力索具营业收入位居第二为22 14亿元 [1] - 亚星锚链净利润最高达3 35亿元 星网宇达净利润最低亏损2 78亿元 主要因军队物资工程服务采购资质限制导致订单量减少 [2] 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研发能力分析 - 巨力索具研发投入最高达1 19亿元 亚星锚链次之为1 13亿元 天海防务最低仅0 56亿元 [5] - 申昊科技研发强度最大达67 24% 芯动联科次之为27 07% 天海防务研发强度最低 [7] - 亚星锚链研发人员数量最多达291人占比17 80% 星网宇达研发人员占比最高达31 94%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