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icon
搜索文档
大数据观察丨深海科技澎湃旺盛创新力
人民日报· 2025-08-15 12:16
深海科技政策与产业环境 - "深海科技"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海南依托自然条件成为深海装备测试与应用平台 [1] -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深海装备产值达7.7亿元 初步贯通"试验场—研发—制造"产业链条 [8] - 海南推进深海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鼓励发明创新与成果转化 打造特色深海科技产业 [8] 无人航行器技术突破 - "信天翁"无人风帆航行器实现穿越台风观测 最大下潜深度1000米 可在复杂海洋环境中开展科学观测 [3] - 航行器从台风北部530公里处出发进入台风眼 历时3天 在最大风力超30节条件下实时回传数据 [3] - 低能耗设计利用风力和光照发电 支持长距离行驶 提升台风预报准确性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3][4] 载人潜水器深海探索 -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近万米海底发现全球最深化能合成生命群落 每平方米承受约1万吨压力 [5] - 通过自研深海探测装备协作 实现"被动等鱼"与"主动捕鱼"结合 获取深渊狮子鱼等样本支持国际期刊研究成果 [6] - 借助"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及科考船提升深海作业能力 联合实验室推动深海照明和虚拟现实技术转化 [6] 科考码头资源整合 - 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面向科研机构开放 科考船至深海测试仅需半天 科考航次从2020年30次增至2024年1416次 [7] - 提供代海试服务整合船舶、海域、气象资源 试验周期平均缩短30% 促进资源共享与研发效能提升 [7][8] - 码头转型为科考、货运、船舶维保多功能综合体 利用传感器和无人潜水器降低装备测试损失 [7]
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科技自立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8-14 06:10
"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展 品。 资料图片 "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布放(资料照片)。 国家文物局供图(新华社发) 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 图为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提供 展厅内,一件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静静伫立,釉色华美,镂空和贴金工艺令人惊叹。然而就在 去年,它还与超过10万件瓷器、原木"躺"在约1500米深的海底。 正值暑期,海南省琼海市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迎来许多观众,日均客流量较平时增长近五成。馆内 人气最旺的,当数"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展厅。 文物工作者使用深潜设备提取水下文物。 图为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提供 "第一次在深潜器的监视器里看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那里就像 一个被时间封存的'宝盒',保存得非常完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说,这场始于2022 年的考古发现,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的历史性突破。 突破关键技术,向更深的大海进发 2022年10月23日,晴。"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正执行第500次潜航任务。突然,潜航员发出惊呼:"发 现大片陶罐!数以万计!" 此时,"深 ...
科技为钥,解密文明瑰宝(编辑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8-14 06:10
在约1500米的深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机械手小心翼翼地提取沉睡了数百年的文物——这一 幕,是科技创新赋能水下考古的生动缩影,也是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有力证明。 不管在陆地还是水下,我国依然有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等待被解密。期待更多科技创新与考古研究的跨 界"牵手",帮助人们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4日 13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水下考古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通常面临水下环境复杂多变、水下工作时间有限、文物提取更 易受腐蚀等多重挑战,因而对考古技术要求更高。1987年起步,我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 今更是挺进千米深海。海洋探测技术的日益发展、跨学科考古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大海"捞珍"提供了坚 实保障。 应用首创的整体打捞技术,精确到毫米级的数据,唤醒沉睡近千年的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依靠分子 水平的生物基因研究技术,通过出水瓷瓶中的稻壳验证古船"年龄";借助载人潜水器等"深海利器",对 深海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探索……科技为钥,不仅拓展了考古的深度与精度,也开辟了探究人 类历史与文明的新维度。 ...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重见天日” 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科技自立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8-14 06:00
考古发现与展览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暑期日均客流量较平时增长近五成,其中"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人气最旺 [1] -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发现于2022年,保存超过10万件瓷器、原木,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的历史性突破 [1][2] - 一号沉船满载景德镇外销瓷器,二号沉船装运海外乌木,实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双向贸易繁荣 [4] - 2024年9月27日开设特展,采用"边考古、边保护、边展览"动态模式,从文物出水到展陈仅用不到4个月 [7][8] 深海考古技术突破 - 2022年10月发现两艘明代沉船位于1500米深海,是我国首次在千米级深度发现古代沉船遗址 [2] -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95%以上,突破钛合金载人舱球壳等关键技术,作业能力达4500米 [3] - 2023-2024年三个阶段考古调查累计下潜63次,提取文物928件(套),仅占水下遗物一小部分 [6] - 采用机械臂柔性抓取、外置高清摄像、三维扫描等技术,实现高精度文物提取与遗址测绘 [5] 文物保护与科研 - 深海文物出水后需紧急处理氯离子结晶问题,特展现场展示玻璃脱盐池清洗工艺 [7] - 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经保护处理后,研究发现其使用罕见绿色釉料,推测为海外高级定制产品 [8] - 南海博物馆设立专门科研团队从事深海出水文物保护修复,推动古代工艺研究与文明互鉴展示 [7][8]
国产载人潜水器,跋涉万米深海(瞰前沿·大国重器)
人民日报· 2025-06-07 05:34
深海载人潜水器技术发展 - 中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级深潜并采集生物样品,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细胞》[1][8] - 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显著提升,"深海勇士"号国产化率达95%,具备4500米级作业能力[2] - 潜水器技术实现四大核心功能:下潜上浮控制(压载铁系统)、海底观测(视频灯光系统)、水声通信(100秒/次数据交互)、精准作业(神经网络算法控制)[4] 深海科研应用成果 - "深海勇士"号在南海考古中提取900余件套文物,确认沉船遗物超10万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高清相机记录文物位置信息[5][7] - "奋斗者"号参与"全球深渊深潜探索计划",在马里亚纳海沟等区域获得深渊钩虾样本,研究成果创全球最深动物基因组记录[8][10] - 深渊钩虾研究揭示其作为分解者(处理腐殖质)和能量传递者(占深渊生物量主导地位)的双重生态角色[9] 核心技术突破 - 载人球舱采用新型钛合金材料,可承受1.1万吨/平方米压力,保障3名潜航员安全[3] - 浮力调节系统实现无动力沉浮,机械手负载能力达65公斤且不损伤文物表面[4][7] - 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将应用于海底文物识别与生物样本采集,提升作业效率[7][9] 国际合作与科考进展 - 中国载人潜水器已形成从"蛟龙"号(7000米级)到"奋斗者"号(全海深)的完整技术体系[2] - "探索"系列科考船支持全球海沟探测,创造多项世界深潜作业纪录[8] - 深渊生物保真采集装置研发中,目标实现海底至实验室的活体样本转移[9]
深海所运维载人潜水器下潜超1200次 推动中国载人深潜运维能力达世界先进水平
海南日报· 2025-05-11 09:03
深海所潜航员及载人潜水器运营情况 - 深海所拥有25名潜航员 平均年龄32岁 专业背景主要为工科 包括系统工程 轮机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信息工程等 [1] - 潜航员累计下潜超过1200次 其中"深海勇士"号下潜820次 "奋斗者"号下潜384次 含万米级潜次25次 [1][2] - "深海勇士"号创造2天5潜 3天6潜 8天12潜等下潜纪录 "奋斗者"号创造连续8次下潜到万米的纪录 [2] 潜航员荣誉体系 - 19名潜航员获颁奖章 包括12名银质高级潜航员 5名金银质星级潜航员(一星级) 1名金质星级潜航员(二星级) [1] - 获二星级奖章的潜航员有效下潜达260次 另有3名学生和导师获"下潜先锋"奖励 [1] 国际合作与科研成果 - "奋斗者"号以水深大于6000米的"深渊"区域为主要作业区域 已完成全球主要海沟的载人深潜科考 [3] - "深海勇士"号在南海1500米水深发现二处明代沉船遗址 "奋斗者"号获得首个万米岩石样品 [2] - "奋斗者"号发现全球最深化能自养生命群落(9575米) 最深深渊狮子鱼新纪录(8567米) 最深的自然鲸落生态系统 [2] 参与单位及人员 - 87家单位373人参与"深海勇士"号深潜作业 53家单位202人参与"奋斗者"号深潜作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