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丽乡村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避免地面乱糟糟、空中飘电线,就要坚持规划先行建设美丽乡村
中国环境报· 2025-11-19 17:44
总结经验教训,笔者认为,各地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时,必须坚持生态优先、规划先行。规划时不必追 求"千村一面"的整齐,而是要顺着山势、绕着河流、围着水塘,因地制宜,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村一 蓝图",让小洋楼融入自然。比如把散居的村民集中到规划好的居住区,保留村口的古树、河边的湿 地;把"三通"线路埋进地下,既安全又不破坏景观;再划出专门的创业片区,给回乡创业的青年提供配 套设施。如此,乡村才能既有现代生活的便利,又能保留山水相依的诗意。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在笔者的家乡大别山南麓,一幢幢小洋楼如雨后春笋般从稻田边、山坡旁 冒出来。但是,由于农村宅基地建设规划及相关配套政策相对滞后,导致这些小洋楼建得七零八落、杂 乱无章,不仅破坏了原本山清水秀、错落有致的山村景观,还影响到山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比如在 通电、通水、通网"三通"惠民工程中,由于农户分散且没有布局规划,有的房子在山坳,有的房子在山 顶,有的房子在水塘边,施工时只能绕着山梁来回拉电线、铺水管、架网线,导致线路拉得过长,建设 成本成倍增加,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安全隐患大,为后续的保养维修带来了很大难度。 ...
驻颜有术,美颜有方!开平百合镇探索美丽乡村“长红”密码
南方农村报· 2025-09-08 09:32
文章核心观点 - 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百合镇通过建管并重、党建引领、多方协作及以奖代补等创新模式,探索出美丽乡村长效管护的有效路径,并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全市9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 [5][6][7][9] 因地制宜的工程建设 - 在被誉为"世界最美村落"的马降龙村,面对巷道狭窄(多数宽度仅1.6米左右)无法并排铺设两条排水管道的难题,建设团队选择因地制宜的方案 [12][13][14][15] - 施工方通过在原合流排水方沟底部埋设污水管,并利用盖板优化空间布局,实现了雨污分流需求与保留巷道原有风貌的双赢 [16][17][18][19][26] - 项目启动前,团队深入各村实地调研,掌握人口结构、居住习惯等核心信息,并根据常住人口数量和生活污水产生量精准设计三格净化池容积,确保设施规模与实际需求匹配 [21][22][23][24] 党建引领与村民自治 - 茅冈村创建"红棉之冈"党建品牌,通过设立"红色村建设推进小组"、"茅冈红色巾帼志愿服务队"等工作组,调动党员、社工、村民等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 [42][43][44] - 儒东村党支部书记胡桂影通过带头拆除自家废弃猪栏发挥示范作用,并积极发掘培养本土青年人才,一位退伍军人在3个月内清拆了30间废旧危房栏舍,建设18处"四小园" [47][48][49][50][51] - 村里活动得到村民广泛支持,60多岁的老党员也会主动帮忙维持秩序和打扫卫生,体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44][45] 创新资金筹措与成本管控 - 儒东村在环境整治中就地取材,利用清拆出的旧砖瓦、旧缸埕、石磨盘等废弃物变废为宝,打造"小花园"、"小果园"的围墙和池塘石景,有效降低建设成本 [61][62][65][66] - 在持续管护阶段,通过引导村民主动打理宅前院后减少垃圾产生量以降低清运费用,并优先录用本地村民为保洁员,既解决就业又减少额外开支 [69][70][71] - 百合镇推行"红棉积分制",村民在文明乡风、村庄治理等方面的表现可累计积分兑换奖品,从激励拆旧除杂草转变为村民主动装点庭院和参与管理 [73][74][75][78][79]
刘非赴桐庐县调研美丽乡村建设
杭州日报· 2025-08-29 11:02
美丽乡村建设政策导向 - 强调生态资源是乡村最宝贵财富 需统筹生态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 持续提升乡村风貌 [1] - 要求挖掘独特资源优势 培育发展民宿经济等农文旅融合业态 [1] - 推动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乡村旅游业实现转化 [1] - 开展人文乡村建设 加强140多处古建筑等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 [2] -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推进移风易俗繁荣乡村文化 [2] 乡村产业发展路径 -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 [1] - 建立健全联农带富机制 发挥特色产业助富作用 [2] - 推动"土特产富"全链发展 拓展城乡联动空间 [2] - 中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业务规模连续多年居快递行业前列 开展特色助农 [2] - 让更多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路径 [1] 基层治理与组织建设 - 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抓好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 [2] - 选好乡村振兴"带头人"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2] - 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为群众办实事有机结合起来 [2]
三亚雅亮村人水相依,唱响幸福和美之歌
海南日报· 2025-08-23 08:59
基础设施发展 - 雅亮大桥全长1214米 宽10米 于2007年竣工通车 大幅提升交通效率[5] - 大桥使芒果运输成本显著降低 成为联通三亚市区与乐东的重要枢纽[6] - 计划将8公里主干道拓宽至8米 直通芒果种植地以优化物流[9] 农业产业规模 - 现存40余棵百年芒果古树 最老树龄超300年 单株年产超1000斤[7] - 全村芒果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 被称作"芒果村"[8] - 村民周运宁种植50亩芒果 年收益达数十万元[8] 产业升级规划 - 对古树实施"一树一策"保护 喷洒杀菌剂和营养液[8] - 百年古树作为育苗基地 培育具有抗旱特性的树苗[8] - 计划打造"古树芒果"特色品牌 提升产品附加值[8] 旅游资源开发 - 雅亮大桥成为观赏大隆水库的最佳观景点[6] - 千亩梯田形成翡翠状景观 12月水稻成熟期呈现金色大地[9] - 民宅墙面绘制黎锦与芒果元素彩绘 吸引游客打卡拍照[9] 水利资源利用 - 宁远河滋养2000多亩芒果种植 采用河水灌溉[8] - 大隆水库为三亚最大水库 由宁远河形成[3] - 千亩梯田历史上依靠宁远河水灌溉水稻解决温饱[9]
北京打造美丽乡村,“十四五”新增完成804个行政村环境整治
新浪财经· 2025-08-22 11:44
农村环境治理成效 - 北京新增完成环境整治行政村804个 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1]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采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 及时发现水质发黑发臭及垃圾堆存问题 [1] - 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有效处理 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 [1] 农业污染防控措施 - 示范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 2022-2025年累计覆盖2.6万亩农田 涉及11个涉农区51个乡镇 [2] - 2024年通过以旧换新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935吨 配套实施一膜两用技术提升利用效率 [2] - 建立209个地膜回收网点 回收废旧农膜2852吨 回收率达93%并实现循环再利用 [2] 乡村生态建设规划 - 北京市域面积1.64万平方公里中乡村地区占比80%达1.3万平方公里 [1] - 以百千工程为牵引推动美丽乡村差异化打造和全域化提升 [2] - 多部门协同推进农村污水治理 小微水体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1]
聚焦四大领域,《四川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印发 推动形成农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四川日报· 2025-08-15 08:53
美丽乡村建设总体目标 - 四川省9部门联合印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 旨在系统解决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推动形成农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重现山清水秀田园风光 [1] 推进思路与区域划分 - 采用多层次分区域差异化推进思路 涵盖行政村整县推进先行区建设多个层级 [2] - 将农村区域划分为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民族地区四大板块 制定差异化评价指标体系 [2] - 到2027年实现80个县市整县建成美丽乡村 每年培育10个左右省级重点县 [2] 重点任务部署 - 围绕四大领域部署17项重点任务 涵盖美丽乡村画卷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生态宜居品质等环节 [3] - 加强农用地土壤保护 整治农村黑臭水体和较大面积劣V类水体 解决畜禽臭气秸秆焚烧等问题 [3] - 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产生态健康养殖 从生产源头减少污染 [4] - 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全域整治生活垃圾 完善农村厕所规范化使用管护机制 发展农村清洁能源 推进乡村绿化美化 [4] 具体量化目标 - 到2027年新增完成2000个行政村环境整治 [3] - 有条件的市县要率先全域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劣V类水体 [3] 评估指标体系 - 构建三级指标体系 行政村设置20个美丽细胞指标 整县推进设置13个及格县基础指标 重点县设置16个先进县特色指标 [4]
从此“通天”入金沙(记录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8-09 06:01
水源涵养工程 - 玉树市实施南北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累计投资2.27亿元 [6] - 巴塘河流域新建水源涵养林9300亩,栽植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等乡土树种206.46万株 [6][7] - 配套建设智能灌溉管网33.8公里,提升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7]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玉树市巴塘乡实施勒巴沟旅游公路提升工程,历时3个月 [7] - 新建4.5公里沥青混凝土路,另有17.625公里为原有水泥砼路面沥青罩面并增设彩色旅游标线 [7] - 旅游公路总长22.125公里,紧邻巴塘河与金沙江,吸引众多访客 [6][7] 地理特征与生态景观 - 通天河与巴塘河汇合处为金沙江起始点,呈现清浊分明的"鸳鸯火锅"色彩 [2][6] - 金沙江流经2300多公里后与岷江汇合,正式称为长江 [6]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关键在因地制宜
中国环境报· 2025-06-24 09:46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建议 - 我国已累计建设5万个以上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 但覆盖面和建设水平仍需提升以达成2035年战略目标 [1] 差异化建设策略 - 重点生态功能区需以生态保护为核心 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推出生态产品 [1] - 农产品主产区应聚焦现代农业主题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提升粮食产量与质量 [1] - 城乡统筹发展区需促进城乡融合 改善人居环境 支撑高质量工业品与服务供给 [1] 示范引领与空间规划 - 美丽乡村先行区需在生态环境改善、农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发挥标杆作用 [2] - 需优化乡村产业空间布局 强化风貌引导 梯次推进全域覆盖 [2] - 重点解决农业农村污染问题 推动绿色有机农畜业发展 打造名优特产品品牌 [2] 系统性工程协同 - 建设需跨部门协作 整合发改、财政、生态环境等多领域资源 [2] - 强化规划目标协同 整合涉农资金 形成项目支撑合力 [2] 文化保护与产业升级 - 需保留村庄历史风貌 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 提升品牌价值 [3] -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提升产业化水平 [3] -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促进农文旅融合 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 [3] 科技赋能与数字化 - 研发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关键技术装备 推广数字化基础设施 [3] - 构建美丽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 建设绿色智慧数字乡村 [3] 长效机制构建 - 建立县级工作推进机制 制定任务清单 明确部门分工 [4] - 争取财政与绿色金融支持 完善基础设施运维资金渠道 [4] - 健全农业激励政策 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4]
河南洛阳:“荒山沟”上建起的“全电景区”
新华财经· 2025-06-23 14:16
景区发展 - 龙凤山景区从6年前的"荒山沟"蜕变为占地5000余亩的国家4A级景区,依托沟域地形打造洛阳近郊生态文旅胜地 [1] - 景区采用"以电代气、全域电气化"方案,灯光、水系、锅炉、炊具等全部由电能驱动,成为"全电景区" [1] - 2021年投入运营后新增摩天轮、空中飞船等游乐设施,多样化项目吸引游客,用电负荷持续攀升 [2] - 2024年1至5月景区用电量达249.94万度,同比增长5.28%,累计接待游客130多万人次 [2] - 灯光夜景成为最大亮点,夜间客流占比超过70% [2] 电力配套 - 电力部门将景区配变总容量从4320千伏安提升至5540千伏安,实施"双电源"升级改造 [2] - 建立"一对一"沟通机制,节假日对重点点位开展特巡保障电力平稳运行 [2] - 因地势高低落差大,初期便设计整体亮化方案,克服山路崎岖等施工困难 [1][2] 经济效益 - 景区容纳300多个商户,提供13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7个村上千名村民就业 [2] - 利用沟域地形建设39家特色民宿,实现村民就近就业增收 [2] - 文旅兴村模式将传统村落转变为文旅地标,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示范 [3]
(乡村行·看振兴)内蒙古西部村民:不再羡慕城里人生活
中国新闻网· 2025-06-21 18:34
乡村生活改善 - 村民刘翠英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家中已安装自来水、抽水马桶、洗衣机和淋浴设施,与城市生活无异 [1] - 村民从砖房搬入楼板结构房屋后,生活方式逐渐城市化,注重健康饮食和居家环境 [1] - 68岁的刘翠英和老伴将土地流转,每年领取租金,生活重心转向居家整理和锻炼身体 [2] 文化娱乐与消费升级 - 纳林希里村文化活动丰富,包括乡村旅游活动和乌兰牧骑演出,村民文化生活品质提升 [2] - 村民收入增加,普遍购置小轿车,周末驱车周边游玩成为新消费习惯 [2] 乡村经济发展 - 村集体经济已超过100万元,计划通过"政府+龙头企业+银行+保险公司+村集体+农牧户"模式发展特色养殖和蔬菜大棚项目 [4] - 村党支部书记张鑫计划实施土地整合项目,发展德州乌驴养殖和蔬菜大棚,丰富城乡"菜篮子" [4] 社会保障与未来规划 - 预计年底前为年龄较大村民缴纳部分保险,进一步提升医疗保障水平 [3][4] - 纳林希里村环境改善,房屋错落有致,道路整洁,整体焕发生机与活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