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矿山生态修复
icon
搜索文档
矿山“焕新”后,成了游客眼里的“香饽饽”
新华社· 2025-08-17 19:56
新华社重庆8月17日电 进入重庆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时,天空正巧下起了一阵如丝的小雨。雨雾中,成 片翠竹落满晶莹的水珠,游客撑着雨伞,沿草木掩映的曲径漫步,伴着山间虫鸣声,一派悠然景致。 "这里景色好、生态优,你看山上雨打竹林的感觉多好,很多年轻人都来这里'打卡'。"57岁的村民张隆 琴是店里的咖啡师,"现在这景色,以前哪敢想。" 2024年,猎神村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6000万元。曾经的"矿山村",成了全国乡村旅游 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从梁平驱车向南,调研团来到北碚区静观镇中华村。微风吹来丝丝凉意,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入 眼之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李子树。远山被薄雾笼罩,让人心旷神怡。 一处曾是采石工场的地方,经过生态治理和修复,栽种了300多亩桃树和李树,并修建起了高品质民 宿。 在"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中,重庆的矿山修复实践成了记者们关注的焦点。近日,记者随采访 团深入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和北碚区静观镇中华村,探寻那些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如何摇身一 变,成为游客纷至沓来的热门打卡地。 "现在你们看到的竹海景象,都是我们生态治理后的成果。"猎神村党总支书记陈宗寿向记者回忆, ...
贵州已治理历史遗留矿山6万余亩
新华财经· 2025-08-14 16:41
新华财经贵阳8月14日电(记者肖艳)记者从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 贵州已治理历史遗留矿山6万余亩。 据介绍,根据国家统筹部署,贵州省2021年对历史遗留矿山现状开展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工作,根据最 终确认结果,共有未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8万余亩。 截至目前,贵州共计争取中央和省级矿山修复专项资金约9亿元,治理历史遗留矿山6万余亩,修复治理 进展达80%。其中,苗岭山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修复面积1.94万亩;南北盘江流域历 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入选国家示范工程,是贵州省第二个国家级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 目,目前正全面推进实施。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为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贵州印发了《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贵州省"十四五"历史遗留矿 山生态修复行动计划》等文件,出台相关项目管理办法,用制度规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和监管。同 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推进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工作。 ...
蒲城县以矿山生态修复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环境报· 2025-07-22 09:25
生态修复成果 - 蒲城县修复治理点位240个,增加耕地76.78公顷,新增林地214.2公顷、草地246.6公顷,显著改善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 [1] - 区域涵养水源功能提升,生态屏障功能稳定发挥,实现从"生态伤疤"到"绿色明珠"的转变 [1][6] 治理规划与资金投入 - 全县排查需修复矿山260余处,建立生态环境档案,编制《矿山生态修复治理规划》等专项报告 [2] - 累计整合财政及涉农资金约1.97亿元,严格执行企业生态修复基金制度,确保资金足额到位 [2] 分类治理措施 - 露天矿山采用削坡降坡、修建挡土墙等工程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3] - 废弃矿坑通过回填覆土、平整压实实现土地复垦,破损山体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3] 生态价值转化 - 修复后的卧虎山等点位发展休闲旅游,新增耕地带动周边村庄发展农林果业 [4] - 村民转型种植金银花、连翘等经济作物及发展养殖业,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统一 [4] 监管与长效机制 - 建立全过程监管机制,加强项目设计、施工及验收环节的监督检查 [5] - 成立司法保护联系点,健全乡村生态治理体系,激发企业及村民参与治理动力 [5][6]
综合施策持续推进稀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中国环境报· 2025-07-14 09:42
稀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成效与挑战 - 江西省赣州市持续推进稀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1] - 早期开采工艺局限性导致部分矿区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仍需修复提升 [1] - 稀土废弃矿山历史遗留问题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交织,解决难度较大 [1] 综合施策破解治理难题 - 建立多部门参与、跨部门协作的治理机制,统筹推进水域保护、矿山治理等四大类工程 [2] - 积极申报国家示范工程项目,建立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筹资体系,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2] - 对市场化投资主体给予用地指标、生态修复产品收益等激励措施 [2] - 设立统一考核指标和标准,解决后期管护问题 [2] "三同治"修复模式探索 - 山上山下同治:山上开展地形整治、植被复绿,山下建生态挡墙、截排水沟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3] - 地上地下同治:地上改良土壤并发展光伏发电或经济作物种植,地下采用截水墙等工艺治理污染水体 [3] - 流域上下游同治:上游稳沙固土、恢复植被,下游建设梯级人工湿地等实现水质末端控制 [3] "三同步"发展推进策略 - 综合修复治理同步:统筹推进源头全要素、全方位同抓共治 [4] - 产业融合发展同步:形成"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的融合发展模式 [4] - 国土空间优化同步:上游保护生态空间,中游建设生活空间,下游构建绿色低碳工业园区 [4]
连云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连云分局推动生态修复让矿山换新颜
新华日报· 2025-07-03 05:48
生态修复成果 - 连云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连云分局成功修复9处废弃矿山宕口,总面积达1072亩,实现从无序开采到科学修复的转变 [1] - 修复后的矿山从"生态伤疤"变为"绿色氧吧",成为休闲胜地,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1] - 修复区域累计栽种苗木5万株,选用凌霄、侧柏、构树等乡土树种,提升固土保水能力 [2] 修复技术与方法 - 采用"一矿一策"修复方案,制定灾害消除、坡面复绿、树木选种等工作标准 [1] - 针对高陡岩质边坡使用加筋麦克垫工艺,具有自透水性强、可植被性高、抗冲刷性能好等优势 [2] - 实施基材配制、理化性质测试、植生试验等技术措施,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生态修复难题 [2] 管理机制 - 建立"专业设计+部门联审+国企实施+属地护航"工作机制,构建监督监管体系 [1] - 实施三级管护体系:施工单位负责两年养护期、属地街道组建专业管护队、村民通过"生态积分"参与日常巡护 [2] - 实现从方案设计到后期管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1] 产业价值 - 修复后的宕口为"矿山+文旅"、"矿山+康养"等绿色产业规划落地创造了条件 [2] - 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去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