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矿山生态修复
icon
搜索文档
138公顷废弃矿山复绿生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1-19 14:56
此外,泾源县还建立长效管控机制,压实县、乡、村三级管理责任,成立专业管护队伍,对修复区 域进行常态化巡查、维护。以三关口矿山公园为基础,导入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产业,反哺生态修复 成效的持久维护。 如今,三关口废弃矿区绿化率显著提升,区域空气质量大幅改善。颉河三关口段出境水质稳定在Ⅱ 类水质以上,重现"水清河畅"的美景。周边村民的收入来源从依赖矿企务工转变为多元化的绿色产业收 入。矿区周边的蒿店、集村等村的肉牛养殖、中药材种植、菌菇产业等也发展得红红火火,实现了生态 颜值与产业价值的双重提升。 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三关口废弃矿区生态修复案例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矿区生态修 复典型案例,这是宁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又一生动范例。 三关口位于泾源县六盘山镇,紧邻六盘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曾是宁夏境内及周边地区建筑石料 的主产区和核心供应地。2017年,宁夏开启"绿盾2017"专项行动,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先后投入1.2亿 元,关停33口石灰窑和6家石料厂、2家水泥厂,拆除构筑物、建筑物22395平方米,治理面积138.51公 顷。在生态修复过程中,系统融合了"关停清退、地貌重塑、科学复绿、水系 ...
实践故事 | 矿山披“绿装”
文章核心观点 - 河南省灵宝市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和强化监督,系统性地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点解决历史遗留的尾矿库和矿山环境问题,旨在为黄河入豫第一站筑起生态屏障 [1][2] 尾矿库治理进展 - 灵宝市历史上粗放式开采留下27座尾矿库,对黄河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1] - 采用“专家+执法+服务”模式,邀请专家梳理出102项问题建议并制定整改措施 [1] - 为每座尾矿库制定“一库一策”专属档案,治理进度图标注状态,工期表精确到天,实行销号管理 [1] - 联合监督小组跟进监督,确保2025年底前27座尾矿库全部完成闭库治理 [1] 矿山生态修复成果 - 通过强化监督检查,推动相关部门关停、封堵矿山坑口1894个 [2] - 实现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内矿权全面退出 [2] - 累计完成矿山生态修复2.46万亩 [2] - 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曾经机器轰鸣的矿山如今已换上“绿装” [1] 制度建设与长效治理 - 出台《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管理制度》等24项制度机制 [2] - 形成“智慧矿山+绿色矿山+清廉矿山”的治理体系 [2] - 运用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进行监督 [2] - 确保生态保护资金每一分都用在刀刃上 [2]
山西着力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1-17 09:58
项目入选与概况 - 山西黄河重点生态区太行山西麓(中段)与山西华北重要生态屏障阴山东段长城文化带(大同)两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入选2026年国家示范工程 [1] - 太行山西麓项目涉及阳泉、晋中、长治、晋城4市17县(市、区),计划修复治理废弃矿山图斑994个,修复面积1076.51公顷,目标是实现4市全域废弃矿山图斑“清零” [1] - 阴山东段长城文化带项目计划修复治理废弃矿山图斑494个,修复面积1693.41公顷,旨在改善长城沿线人居环境并保护长城生态文化 [1] 项目战略意义 - 太行山西麓项目被定位为筑牢太行山生态屏障、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及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抓手 [1] - 阴山东段长城文化带项目被视为保护首都水源安全、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撑,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的典范 [1] 行业实施与资本参与 - 山西省近年来统筹实施此类示范工程,并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2] - 全省累计已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面积约1.44万公顷 [2]
河北:让矿迹焕彩 矿场生绿
人民网· 2025-11-17 09:04
矿山生态修复核心理念 - 河北以矿山生态修复为突破口,推动废弃矿山和塌陷土地的系统性治理,探索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 - 修复模式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修复—盈利—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14] - 针对生产矿山,要求企业在开采之初同步规划治理,将修复视为长远投资,而非额外开支 [14] 邢台德胜公园修复案例 - 邢台胜合华建材有限公司对历史遗留矿山进行修复,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治理225亩土地,种植4万株侧柏、2万株刺槐和5000株法桐,植被成活率超85% [3][6] - 采用“边采边治”策略,技术包括生态植生袋、客土喷播、顺山势分层开采并设置安全平台,最终将边坡角度控制在43到45度 [3] - 生态修复形成的景观产品串联周边文旅资源,构建“生态+文旅”集群,2024年带动当地旅游年经济产值突破6000万元,并促进当地农产品(如皇寺笨鸡)销量与价格提升 [7] 沙河红薯岭修复案例 - 沙河市引入金沙河集团,累计投入超3亿元推进塌陷地修复,累计平整土地333公顷,修复边坡沟壑2000余处,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升至95%以上 [10] - 采用“深翻平整+岩石清理+客土回填”技术,并铺设全覆盖滴灌系统解决缺水难题,通过秸秆还田等方式改善土壤肥力 [10] - 形成“生态修复+产业赋能”模式,搭建“种植—加工—观光”产业链,2024年油菜花期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收入1.5亿元,带动周边5万户农民年增收30%以上 [13] 修复成效与全省推广 - 生态修复吸引动物回归,如德胜公园2023年出现七彩山鸡,2024年有12只黑鹳停留觅食 [7] - 邢台德胜公园、沙河红薯岭及隆尧县尧山案例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16] - 修复成效在河北多地显现,如邯郸武安市九龙山、秦皇岛栖云山、唐山迁安市金岭矿山等均从废弃矿地转变为生态屏障或景区 [17]
扩绿添景打造城市“后花园”
辽宁日报· 2025-11-04 09:03
项目现状与成效 - 阜新海州露天矿已建成7公里环坑步道 环境从过去沙土漫天变为市民晨练休憩的绿色空间 构成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 [1] - 通过削坡固土 覆土复绿等治理措施 曾经伤痕累累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后花园" [1] - 治理项目被老矿工称为"暖心工程" 实现了当地居民对矿区绿起来 美起来的期盼 [1] 治理理念与规划 - 治理工作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 协同推进降碳 减污 扩绿 增长 [1] - 整个矿区被科学划分为核心防护区 生态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 未来将包含休闲娱乐区 新能源产业区及生态修复景观带 [1] - 未来海州露天矿将建设成为融合自然生态 景观游憩 科普教育 休闲健身 能源转型与户外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空间 [2] 未来发展路径 - 通过盘活老工业厂房资源 有望建成文体旅商综合体 实现文化创意与城市更新的有机融合 [2] - 依据煤矸石特点设计个性化综合利用方案 实现"变废为宝" 利用老旧设备 巷道等工业遗存打造特色工业旅游景点 [2] - 通过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项目 形成"工业历史+生态产业"的特色发展路径 目标成为宜居生态家园和产业新高地 [2]
“中华水塔”生态屏障,这样加固(生态治理中的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37
文章核心观点 -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通过保护冰川、治理黑土滩、恢复湿地等系统性生态治理措施,显著提升了三江源“中华水塔”的水源涵养能力,为全球高原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4][5][10] 冰川保护措施与成效 - 阿尼玛卿山冰川群面积达120多平方公里,为黄河上游提供约35%的水源给养 [4] - 采用立体监测体系,包括卫星遥感、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模、监测标桩和牧民卷尺测量相结合 [6] - 实施人工增水补冰作业,通过催化剂促进云层凝结降雪,使局部区域积雪期延长,有效减缓冰川消融速度 [7] 黑土滩治理与草原生态修复 - 果洛州已完成516.64万亩黑土滩等退化草原治理 [8] - 德尔尼铜矿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15个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通过加工蛇纹石成复合土壤、借鉴梯田和草方格方法保持水土 [7] - 筛选耐寒草种并进行科学配比,围封和人工种草管理模式使高寒草甸碳汇功能提升30% [8] - 阿尼玛卿山脉水源涵养与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已进入第二期施工阶段,生态补偿资金是重要资金来源 [8] 湿地恢复与协同修复 - 果洛州推进“草原—流域—湿地湖泊”协同修复,玛多县与周边县实施湿地连通工程,恢复湿地1200公顷,预计帮助入黄河支流增加水量15% [9] - “十四五”期间果洛州湿地保护恢复10万亩,近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水源涵养量年均增长6%以上,黄河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Ⅰ类 [9] - 玛多县湖泊数量从一半干涸恢复到5800多个,冰川周边20公里内27处干涸泉眼已有14处复涌 [9] - 冬格措纳湖湖口安装智能控闸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位和流量,实现动态补水 [9]
守“两山”初心 增“绿色财富”——从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看矿山生态修复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9 11:15
论坛背景与核心主题 - 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矿山生态修复专题论坛”于2025年10月24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召开 [3] - 论坛主题为“守‘两山’初心 增‘绿色财富’”,聚焦矿区生态修复的前沿实践、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 [3] - 论坛旨在总结典型经验、交流国际技术、探索实践路径,推动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3] 系统性解决方案与政策框架 - 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首次设立“矿区生态修复”专章,明确了修复原则、责任主体与制度体系 [5] - 监管体系覆盖矿业权出让、采矿登记、开采过程、闭坑管理全链条,落实“谁破坏、谁治理”和“边开采、边修复”要求 [5] - 推动实施《“十四五”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行动计划》,部署68个示范工程项目,带动全国修复治理面积超240万亩 [5] - 论坛发布了全国第二批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从120个申报案例中遴选出30个,涵盖13个生产矿山和14个废弃矿区 [5] 国际前沿技术与经验 - 美国专家分享了国际露天煤矿复垦的先进经验,包括开采许可证管理、复垦保证金机制与公众参与模式 [9] - 介绍了“近似原貌等高线地形重建”(AOC)技术、采后水文系统恢复、本土植被选育等核心技术路径 [9] - 强调了采前规划、基线信息采集、边采边复与资金激励挂钩的重要性 [9] 国内技术创新与理论发展 - 针对露天矿提出了土层生态位分析、关键层重构、分层剥离交错回填的技术体系 [11] - 针对占我国矿山80%以上的井工矿,讲解了地表生态损伤精准诊断、动态治理时机判定与高效施工技术 [11] - 提出了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适应性管理、生态价值实现”三大理论为核心的监测体系逻辑 [11] - 介绍了“天-空-地-时”一体化监测技术的应用成效 [11] 典型案例与区域实践 - 浙江省湖州市通过矿山修复实现从“卖石头谋生”到“治矿山兴生态”的转型,案例包括仁皇山公园、长兴绿色智能制造园等 [13] - 江西上饶市通过制度保障、分类施策等举措,实现持证矿山边开采边修复面积2.6万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率达90% [13] - 新疆可可托海“三号矿脉”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与矿业遗迹活化,年接待游客69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3.5亿元,带动7000余人就业 [14] - 西藏定日县采用水—热—肥协同修复等关键技术,修复面积94.37公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55%,植被覆盖率超50% [14] - 水口山铅锌矿投入2.1亿元实施31个修复项目,通过充填采矿法、智能监测系统等技术解决地表塌陷、重金属污染难题 [16] - 淮北矿业累计投入136亿元,治理稳沉塌陷区23.25万亩,复垦耕地12.1万亩,提升低效用地4.87万亩 [16] - 河北邢台胜合华建材公司将年盈利的40%专项用于生态治理,成功打造3A级矿山公园,带动生态+文旅集群发展 [17]
重塑木里矿区的高原生态
人民网· 2025-10-15 16:00
项目背景与挑战 - 木里矿区是青海省最大煤矿区,因多年高强度及非法开采导致生态严重破坏,植被覆盖率从80%骤降至不足15% [2] - 2020年青海省全面停止木里矿区煤炭开采,并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江仓区成为治理重点 [2] - 矿区修复面临高寒高海拔、国内无成熟复绿技术支撑、井工矿巷道保护等棘手难题 [4][5] 技术方案与创新 - 公司提出“渣山削坡整形、采坑回填缓坡(高原湖泊)、岩壁修整、微地形地貌重塑、土壤重构与植被复绿”的综合治理方案,于2020年9月2日获认可 [3] - 创新采用“分区施工—双向回填—缓坡推覆”工艺,科学确定回填标高,优化分级渣石清理模式,为土壤重构奠定基础 [4] - 提出高寒矿区三类土壤基质改良重构方法,利用当地羊板粪资源形成高效土壤改良方案,并筛选出6种适生植物优化配比 [5] 项目实施与数据支撑 - 在矿区建设小型气象站,安装土壤水分温度监测系统,为草场复绿管护及气候长期监测提供数据支撑 [6] - 形成“基质层种草、排水沟修建、渣土改良、有机肥与草籽撒播、耙磨镇压、无纺布覆盖、揭除二次捡石”的施工工艺,提高草籽成活率 [5] 项目成果与效益 - 1900亩生态修复区形成平均株数1.4万株/平方米、盖度89%的稳定植被群落 [6] - 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显著提升,有效减少滑坡、河道拥堵、冻土消融等地质灾害 [6] - 矿区畜牧业、旅游业蓬勃发展,每年带来直接经济效益700万元以上,节约生态治理成本400余万元 [6] - 该项目入选2024年全国矿山生态修复多元共治典型案例,并荣获煤炭行业建设工程质量“经典工程”奖 [6]
从“共和国石油长子”到“绿色丝路先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5 09:51
项目背景与战略意义 - 项目位于克拉玛依市,该市是国家生态战略格局“北方防沙带”新疆中段的关键节点以及“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关键枢纽[4] - 早期矿产开发遗留了近百处、总面积逾千公顷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对筑牢生态屏障和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意义重大[4] - 克拉玛依市与新疆地质局水文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合作,申报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探索干旱荒漠区修复方案[4] 生态问题诊断 - 废弃矿山东邻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接三大风口区,生态敏感脆弱[6] - 存在千余公顷土地沙化加剧、防风固沙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直接威胁周边重要设施和35万人民的人居环境[6] 科学治理体系 - 基于全面生态本底调查,科学划分砾质荒漠、土质荒漠、沙质荒漠三大生态修复分区,并细化为9个子项目[7] - 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原则,采取“分区施策、多模协同”的技术体系,为“一矿一策”精准治理奠定基础[7] 核心技术路线 - 创新应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采用辅助再生和生态重建两种修复模式,最大程度依靠天然降水的“雨养植被”技术[9] - 集成系统性工程措施,对116公顷高陡边坡等8处隐患点进行治理,并通过地貌重塑和土壤重构工程创造植物生长条件[10] - 优选梭梭、沙拐枣等极端耐旱乡土植物,项目苗木70%实现本地繁育,成活率突破80%,已栽植各类耐旱苗木超295万株[10] 生态与经济效益 - 项目采用“生态修复+产业导入”模式,规划建设36.74公顷的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展示基地和46.28公顷的植物培育基地[16] - 生态效益显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鹅喉羚多次出现在修复区,预计新增及提质改造林地621.64公顷、修复草地959.15公顷[16][18] - 土地沙化程度降低率目标达90%,土地复垦利用率目标达74%,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路径[18] 项目价值与影响 - “克拉玛依方案”融合水平衡分析、乡土物种优选、植被雨养等科技路线,有效解决干旱荒漠区矿山修复难题[18] - 项目致力于搭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监管平台,形成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的矿山生态修复管理模式[18] -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克拉玛依的转型为干旱荒漠区生态修复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案与中国智慧[18]
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加快推进
第一财经· 2025-10-07 11:08
政策导向与模式探索 - 国家拟构建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责任主体履行义务的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 [1] - 探索导向明确、路径清晰、投入持久、回报稳定的资源导向型可持续发展模式 [1] - 将矿山生态修复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1] 法律与监管框架 - 已将矿区生态修复内容纳入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及长江、黄河、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国家法律 [1] -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遵循“企业所有、满足需要、自提自用、政府监管”原则 [1] - 将加快制定《矿产资源法实施条例》等配套法规政策,加强生产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监管 [6] 财政资金投入与示范工程 - “十四五”以来,自然资源部协同财政部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47亿元,在重点区域部署实施49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2] - 2023年、2025年,通过竞争性评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9亿元,在黑龙江部署实施3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2] 政策激励与社会资本参与 - 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林草局牵头起草政策措施,从规划管控、产权激励、资源利用、财税支持、金融扶持等多方面释放政策红利 [2] - 贵州省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允许修复工程新产生或遗留的土石料对外销售,收益用于本地区生态修复 [6] 技术标准与规范建设 - 发布实施《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等4项国家标准,以建立和完善矿山生态修复标准体系 [2] - 将进一步完善国家和地方技术标准体系,支持研发推广高陡边坡治理、岩质边坡土壤重构等关键技术 [7] 地方实践与成效 - 四川省宜宾市完成359个矿山排查,整治151宗生态修复基金未足额缴纳、修复不及时等问题矿权 [5] - 四川省广安市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修复面积9000余亩 [5] - 江西省九江市推进24座“十四五”重点矿山修复,预计年底前全面实现清零目标 [6] - 武汉江夏灵山矿区将废弃矿区打造为灵山花境公园,发展多元生态产业 [6] 基础性工作与调查 - 2024年7月,全国采矿损毁土地状况调查试点在全国推开,为科学选择修复措施、盘活废弃土地奠定基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