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研究

搜索文档
当汉学研究遇上人工智能(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50
人工智能在汉学研究中的应用 - AI能完成翻译、文本撰写、数据可视化及视频制作等基础工作,帮助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无法发现的模式、趋势和联系 [2] - 德国研究小组利用图表检测模型分析《几何原本》中文版的跨文化演变过程,展现AI在中国数学史和跨文化知识可视化领域的潜力 [2] - 大语言模型可处理"不确定类别""流动概念""模糊关联",辅助识别中国传统诗歌模式并追踪关键词语义演变 [3] - AI在古汉语语义消歧、跨文本关联挖掘中具有突破性,但需融合历史社会学方法避免技术简化主义 [3] - 基于AI的智能辅导系统可提供个性化教学支持,突破传统大班教学的局限性 [4] 汉学研究的青年人才培养 - 新一代汉学家需掌握AI工具及精准"理解中国"所需的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 [5][6] - "新汉学计划"已支持117个国家和地区的1080名汉学博士生,推动青年人才成长 [7] - 中国教育部将深入实施"新汉学计划",创新举办世界汉学大会,培养新一代青年汉学家 [7] - 青年汉学家在AI赋能的时代中展现出跨学科研究能力,如从儒家思想、马克思主义视角探讨AI对文明对话的影响 [5][6] 汉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 AI技术将深刻变革汉学研究,但人的主体作用不可替代,需培养学生精准理解问题的能力 [8][9] - 汉学研究需整合多学科方法(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数字人文等)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10] - 中国式现代化为汉学研究开辟新空间,需推动数字化赋能并坚守人文精神 [11] - 汉学家应作为文明交流的桥梁,通过学术实践化解偏见、促进跨文化互鉴 [10][11]
AI遇汉学 青年汉学家“圳”当时
南方都市报· 2025-06-09 07:16
世界汉学大会概况 - 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宝安院区举行,主题为"理解中国:人工智能时代的汉学研究",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位汉学家参与[1] - 大会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汉学和中国研究的影响,体现传统人文与新兴科技的深度对话[1] - 特别设立"汉学薪传:青年汉学家圆桌",关注全球青年汉学学者培养[1] 政策与项目支持 - 教育部将深入实施"新汉学计划",着力培养新一代青年汉学家,创新办好世界汉学大会[1] - "新汉学计划"博士后项目于2024年启动,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五所大学合作试点,是国内首个针对汉学人才的博士后项目[3] -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世界汉学子平台上线,是国内首个以汉学为核心的学术期刊矩阵和数字资源平台[3] 城市与学术支持 -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玲表示,深圳的"科技之城"底色和"现代城市文明"底蕴为汉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和文化内涵[2] - 世界汉学大会首次在深圳举办,主题与深圳城市气质高度契合[2] 学术交流与倡议 - 会议举行4场主旨演讲,中外学者围绕"AI与汉学研究范式变革"、"数字技术与中国典籍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谈[3] - 青年汉学家代表冯海城倡议打破传统汉学与中国研究的二元对立,整合多学科方法深化对中国理解[2] 大会历史与影响 - 世界汉学大会自2007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9届,成为推动国际汉学发展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高端学术品牌[3]
中外学者热议人工智能对汉学和认知的影响
环球网资讯· 2025-06-07 18:08
世界汉学大会核心观点 - 培养青年汉学家对中国的"全面认知"至关重要,扎实的中文能力是分析原始文献和沟通的必要工具[1][3] - 人工智能需尊重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及本质,可能催生适用于人类文化的双螺旋结构[5] - 通用大模型存在幻觉问题,需建设专业知识库进行专业数据训练[6] 人工智能与汉学研究 - 人工智能优势在于为显性问题提供快捷解决方案,但存在虚假信息、操控及人类被"夺权"风险[3] - 人工智能需呼应历史中全部意义与立场的多样性,才能为"第三轴心时代"奠定基础[5] - 云四库智能问答系统通过投喂汉学论著解决专业数据问题[6] 汉学研究的学科发展 - "多元汉学"反映多重现代性条件下多边世界的兴起与实践[5] - 世界中国学的中国主体性构建需"走出西方",同时避免对"主体性"的过度迷思[5] - 大会分议题涵盖数字人文、数智化社会变迁、青年汉学教育等6个方向[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