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汉学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我与中国的学术之缘”系列访谈之三:未来,中国学将更加“开放”
环球时报· 2025-10-29 07:04
文章核心观点 - 多位国际学者探讨中国学的世界意义与时代价值,认为理解中国的关键在于其作为“文明国家”的独特性和历史连续性 [1][2][3] - 中国学研究正在全球扩散,西方影响力在逐渐“去中心化”,许多问题不了解中国便无法回答 [3] - 中国正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选择 [9][10] 历史中国的塑造作用 -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提出中国是“文明国家”而非典型的“民族国家”,其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连续性塑造了当代中国 [2] - 从秦朝至今,中国国家制度的核心形态依然可辨,这种深层连续性体现了文明传承的力量 [3] - 中国人口构成多元但在漫长历史中形成了更统一的认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人们期望国家能代表民意、行事正确 [3] 中法文明对话与汉学研究 - 法国学者白志敏的研究揭示17、18世纪中法处于各自历史上的辉煌阶段,双方有深刻交流 [4] - 康熙时期来华的法国“国王数学家”记录清廷执政细节,其作品影响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法国思想家 [4] - 法国汉学研究已扩展到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国研究结合等领域,中法乃至中欧文明对话将持续深化 [5] 理解动态发展的中国 - 比利时学者顾爱乐强调要理解当代中国,必须理解其历史文化根基并认识到中国始终处于快速发展的动态进程中 [6] - 中国“集体导向思维”与“个体创业自由”的独特结合,以及务实精神(学习是为了应用)是推动快速发展的重要文化特质 [7] - 中国学研究必须摒弃过时刻板印象,学者需实地调研并加强中文教育以理解真实、动态发展的中国 [8] 汉学的全球化与土耳其案例 - 土耳其汉学研究始于1935年,随1971年土中建交而发展,年轻学者兴趣从古代中国转向当代中国 [8] - 土耳其目前缺乏直译的中国文学史著作,精准翻译对增进文明交流至关重要 [9] - 汉学研究必须突破地域局限成为全球性学问,以跨越文化隔阂并促进世界准确理解当代中国 [9] 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 中国是规模最大、最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探索一条基于非殖民、非霸权模式的现代化道路 [9][10] - 中国实现复兴的内生动力包括源远流长且未中断的历史赋予的文明自信,以及文化强大的适应性和吸收能力 [10] - 中国与拉美等地区交往时尊重主权、构建互利共赢关系,为其他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创造了空间 [10][11]
在文化交流中感知认识中国(海客话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5 09:21
汉学教育与文化推广 - 在卢布尔雅那大学创办中文专业并开设中文课程,以解决斯洛文尼亚中文教学资料匮乏的问题[5][6] - 主编斯洛文尼亚第一部《汉斯词典》,通过多次往返中国与中国学者反复斟酌词条以确保翻译质量,该词典至今仍是重要学习工具[5][7] - 在课堂上将中文作为通往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钥匙,已指导200余名青年学者完成关于中国的硕士、博士研究与论文写作[7] 学术研究与著作 - 拒绝采用“西方中心主义”研究立场,主张通过亲身走进中国并结合多学科以洞悉中华文明[8] - 于2016年出版《中国历史》一书,内容涵盖从中国史前史到当代史,从历史、经济、文化及政治等多角度为欧洲学界提供理解中国的视角[8] - 发表多篇论文与专著研究刘松龄的历史价值,并在中国及世界各地的11座城市推动组织刘松龄历史文献展[10][11] 文化交流项目与活动 - 组织并参与多项有关中国的艺术展览和文化项目,例如在2006年倡议举办第十六届“欧洲中国研究协会双年会”[9] - 与策展人合作举办名为“相遇中国”的展览,在900平方米展厅中以丰富多维方式呈现近200年来斯中交往历史[9] - 与妻子王慧琴共同致力于挖掘和推广刘松龄的历史资料,其倡导的“刘松龄项目”得到广泛欢迎与支持,旨在加强中欧国际文化教育合作[10][11]
当汉学研究遇上人工智能(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50
人工智能在汉学研究中的应用 - AI能完成翻译、文本撰写、数据可视化及视频制作等基础工作,帮助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无法发现的模式、趋势和联系 [2] - 德国研究小组利用图表检测模型分析《几何原本》中文版的跨文化演变过程,展现AI在中国数学史和跨文化知识可视化领域的潜力 [2] - 大语言模型可处理"不确定类别""流动概念""模糊关联",辅助识别中国传统诗歌模式并追踪关键词语义演变 [3] - AI在古汉语语义消歧、跨文本关联挖掘中具有突破性,但需融合历史社会学方法避免技术简化主义 [3] - 基于AI的智能辅导系统可提供个性化教学支持,突破传统大班教学的局限性 [4] 汉学研究的青年人才培养 - 新一代汉学家需掌握AI工具及精准"理解中国"所需的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 [5][6] - "新汉学计划"已支持117个国家和地区的1080名汉学博士生,推动青年人才成长 [7] - 中国教育部将深入实施"新汉学计划",创新举办世界汉学大会,培养新一代青年汉学家 [7] - 青年汉学家在AI赋能的时代中展现出跨学科研究能力,如从儒家思想、马克思主义视角探讨AI对文明对话的影响 [5][6] 汉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 AI技术将深刻变革汉学研究,但人的主体作用不可替代,需培养学生精准理解问题的能力 [8][9] - 汉学研究需整合多学科方法(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数字人文等)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10] - 中国式现代化为汉学研究开辟新空间,需推动数字化赋能并坚守人文精神 [11] - 汉学家应作为文明交流的桥梁,通过学术实践化解偏见、促进跨文化互鉴 [10][11]
AI遇汉学 青年汉学家“圳”当时
南方都市报· 2025-06-09 07:16
世界汉学大会概况 - 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宝安院区举行,主题为"理解中国:人工智能时代的汉学研究",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位汉学家参与[1] - 大会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汉学和中国研究的影响,体现传统人文与新兴科技的深度对话[1] - 特别设立"汉学薪传:青年汉学家圆桌",关注全球青年汉学学者培养[1] 政策与项目支持 - 教育部将深入实施"新汉学计划",着力培养新一代青年汉学家,创新办好世界汉学大会[1] - "新汉学计划"博士后项目于2024年启动,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五所大学合作试点,是国内首个针对汉学人才的博士后项目[3] -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世界汉学子平台上线,是国内首个以汉学为核心的学术期刊矩阵和数字资源平台[3] 城市与学术支持 -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玲表示,深圳的"科技之城"底色和"现代城市文明"底蕴为汉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和文化内涵[2] - 世界汉学大会首次在深圳举办,主题与深圳城市气质高度契合[2] 学术交流与倡议 - 会议举行4场主旨演讲,中外学者围绕"AI与汉学研究范式变革"、"数字技术与中国典籍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谈[3] - 青年汉学家代表冯海城倡议打破传统汉学与中国研究的二元对立,整合多学科方法深化对中国理解[2] 大会历史与影响 - 世界汉学大会自2007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9届,成为推动国际汉学发展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高端学术品牌[3]
中外学者热议人工智能对汉学和认知的影响
环球网资讯· 2025-06-07 18:08
世界汉学大会核心观点 - 培养青年汉学家对中国的"全面认知"至关重要,扎实的中文能力是分析原始文献和沟通的必要工具[1][3] - 人工智能需尊重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及本质,可能催生适用于人类文化的双螺旋结构[5] - 通用大模型存在幻觉问题,需建设专业知识库进行专业数据训练[6] 人工智能与汉学研究 - 人工智能优势在于为显性问题提供快捷解决方案,但存在虚假信息、操控及人类被"夺权"风险[3] - 人工智能需呼应历史中全部意义与立场的多样性,才能为"第三轴心时代"奠定基础[5] - 云四库智能问答系统通过投喂汉学论著解决专业数据问题[6] 汉学研究的学科发展 - "多元汉学"反映多重现代性条件下多边世界的兴起与实践[5] - 世界中国学的中国主体性构建需"走出西方",同时避免对"主体性"的过度迷思[5] - 大会分议题涵盖数字人文、数智化社会变迁、青年汉学教育等6个方向[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