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供应链账期问题
icon
搜索文档
问题更严重!电池厂账期反超整车
第一财经· 2025-06-24 10:45
汽车产业链账期问题分析 核心观点 - 汽车行业超长账期问题从整车企业向供应链层层传导,中小供应商财务压力显著 [1][2] - 动力电池厂商账期差(152天)比整车(116天)更严重,头部企业话语权突出 [4][5] - 供应链层级结构导致账期差异,市值越大的零部件企业回款能力越强 [5][6] 整车企业账期现状 - 8家乘用车A股上市公司2024年平均收款周期66天,付款周期182天,账期差116天 [2] - 17家头部车企6月表态将统一支付账期至60天内 [1] 动力电池厂商账期表现 - 8家上市动力电池厂商2024年平均收款周期103天,付款周期255天,账期差152天 [4] - 宁德时代账期差达194天(收款65天/付款259天),但亿纬锂能等厂商付款周期更长(273-283天) [5] 零部件企业分层对比 - 255家A股零部件企业平均付款周期142天,收款周期116天,账期差26天 [5] - 千亿市值企业:福耀玻璃付款81天/收款76天,潍柴动力付款194天/收款59天 [5] - 500亿+市值企业:平均付款147天/收款77天 [5] - 200亿以下企业(占比超90%):平均付款143天/收款119天 [5] - 头部零部件企业中,万丰奥威付款周期仅44天,新泉股份达211天 [6] 供应链结构影响 - 传统供应链层级(Tier1-Tier3)导致话语权分化,底层中小企业同质化严重且技术壁垒低 [2][6] - 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超30%,曾引发广汽集团"为宁德时代打工"的争议 [3] 行业改善动向 - 头部车企与零部件企业被呼吁加入"账期攻坚战",杜绝占用上游资金行为 [7] -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建议头部企业带头反"内卷",推动产业链健康发展 [7]
电池厂账期255天反超整车,头部供应商压账痼疾待纠治
第一财经· 2025-06-23 21:30
汽车产业链账期结构分析 - 超长账期是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共性问题 不仅存在于整车环节 更通过层级化供应链结构自上而下传导[1] - 传统汽车供应链分为Tier1、Tier2、Tier3三级 一级供应商直接与整车厂商签约 底层中小供应商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1] - 头部供应商通过账期差将财务压力向上游传导 整车环节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远大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1] 整车企业账期数据表现 - 8家乘用车A股上市公司2024年付款周期平均达182天 收款周期平均仅66天 账期差高达116天[2] - 监管机构6月中旬要求17家头部车企将支付账期统一控制在60天内[1] 动力电池厂商账期状况 - 8家上市动力电池厂商2024年付款周期平均达255天 收款周期平均103天 账期差152天 问题比整车更严重[4] - 宁德时代2024年付款周期259天 收款周期65天 账期差194天 展现强势谈判地位[5] - 亿纬锂能付款周期265天 国轩高科282天 中创新航282天 鹏辉能源283天 均超过宁德时代[5] 汽车零部件企业账期特征 - 255家A股汽车零部件企业2024年付款周期平均142天 收款周期平均116天 账期差26天 相对平衡[5] - 市值超千亿企业福耀玻璃付款周期81天/收款76天 潍柴动力付款194天/收款59天[5] - 市值500亿以上企业付款周期平均147天 收款周期77天[5] - 市值200-500亿企业付款周期平均135天 收款周期88天[5] - 市值低于200亿的236家企业付款周期平均143天 收款周期119天[5] 企业规模与账期关系 - 上市零部件公司付款周期均在140天左右 上游中小企业持续承受长账期压力[6] - 市值越大收款周期越短 规模更大的零部件公司回款能力更强[6] - 市值超200亿的19家头部企业中 福耀玻璃(81天)、万丰奥威(44天)、均胜电子(79天)付款周期表现较好[6] - 潍柴动力(194天)、伯特利(194天)、新泉股份(211天)等头部企业账期较长[6] 产业链结构调整方向 - 头部零部件企业需加入"账期攻坚战" 杜绝占用上游资金发展行为[7] - 产业链企业应树立大局意识 头部企业发挥榜样作用 推动反"内卷"和产业链健康发展[7]
车企账期承诺:薛定谔的“60天”
虎嗅APP· 2025-06-12 23:39
汽车供应链账期问题 - 17家车企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 这是首次公开寻求解决方案 [1] - 汽车零部件行业应收账款金额连年上升 2014年以来大部分企业应收账款成倍增长 部分企业十年间增长10倍以上 [2] - 2024年三季度末比亚迪 长城 上汽等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145天 153天 177天 蔚来 小鹏等新势力厂商也常高于150天 普遍高于特斯拉 通用 大众等国际车企 [2] 账期承诺执行难点 - 60天账期承诺可能仅指开发票后60天内给承兑汇票 而非实际支付现金 [2] - 完整支付流程包括开发票确定货值 到期结算(支付或给承兑汇票) 车企多采用承兑汇票形式进一步延长兑付周期 [2] - 现金支付方式罕见 此前仅特斯拉采用 多数车企使用承兑汇票拖长账期 [3] 承兑汇票问题 - 承兑汇票分为银行承兑和商业承兑 后者兑付不确定性更高 [4] - 大型车企拥有供应商金融平台(如比亚迪迪链 长城链等) 通过凭证转单收取手续费(三级及以上供应商按0.2%收取) 加剧中小企业资金链风险 [4] - 新规要求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 但目前仅上汽和北汽明确表示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 [4] 行业价格战影响 - 车企前端价格战导致降价压力向供应链传导 从二级到N级供应商压力层层叠加 [6] - 汽车板已基本无毛利 部分主机厂要求降价超10% 远超钢厂承受能力 [6] - "年降10%"成为新常态 远超此前2%-5%的标准 导致供应链质量下降(更薄钢板 更少测试等) [7] - 业内人士认为若价格战持续 行业内卷状况难以改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