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内卷

搜索文档
汽车品牌招商政策视频引关注,是搅局还是破局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30 10:15
行业现状 - 中国汽车流通领域面临门店过剩、价格内卷、利润清零的寒冬局面 [1] - 行业竞争白热化,新能源转型加速叠加价格战升级,经销商面临流动性紧张、经营成本高、库存压力大等困难 [2] - 经销商网络出现"退网潮",建店投入大、人力负担重、厂商政策信任危机等问题加剧行业困境 [2] 北京汽车制造厂政策亮点 - 推出建店补贴政策,最高补贴达370万元,部分区域经销商可近乎零成本建店 [2] - 提供两年合计36万元的员工薪资补贴(首年24万、第二年12万),覆盖多个核心岗位 [2] - 实施"一地一商""一商多城""政策保护"和"运营帮扶"措施,上半年盈利渠道占比达70% [4] - 联合多家银行构建产业供应生态圈,为经销商提供多样化金融支持 [4] 公司背景与战略布局 - 北京汽车制造厂成立于1951年,2020年资本重组后落户青岛,投资152亿建设总部及核心零部件工厂 [3] - 2023年成为魏桥创业集团新能源汽车板块组成部分,拥有全铝产业链优势 [3] - 坚持长期主义,通过数智化营销建设提升运营效率,深化与经销商及用户的链接 [4] - 未来将以"锐胜汽车"品牌独立运营MPV业务,重新定义MPV价格带和车型 [6] 行业破局方向 - 重构主机厂与经销商关系,从"成本承担者"转向"价值共创者",构建共赢生态链 [5] - 通过务实政策和金融支持降低经销商压力,推动渠道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 [4][5] - MPV市场将成为公司核心突破点,目标成为该领域破局者和领航者 [6]
“零公里二手车”繁荣背后有隐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11 06:49
行业现象 - "零公里二手车"指表显里程极低或保留运输保护膜的准新车 价格比新车低数万元 近年因经销商库存压力日益普遍 [1] - 该现象源于20世纪90年代 经销商为清理库存将新车以二手车形式低价出售 近年因欧标更新 中国出海车企通过此方式规避标准限制 [1] - 2024年二手车市场中"登记≤3个月 里程≤50公里"车辆占比达12.7% 较4年前增长7.2个百分点 平均每8辆二手车含1辆准新车 [2] 行业影响 - 侵蚀新车零售商利润空间 扰乱价格体系 每8辆二手车就有1辆准新车 规模效应冲击新车销量 [2] - 挤压同价位二手车市场 消费者倾向选择同价位的"零公里二手车"而非传统二手车 [2] - 部分车商将此类车销往海外引发反倾销质疑 多国加征关税 威胁中国车企海外利益及品牌形象 [3] 消费者影响 - 售后权益与新车存在差异 新能源车二手车主无法享受"首任车主"质保 需自担三电系统维修成本 [3] 政策动态 - 商务部召集车企座谈 规范"零公里二手车"乱象 同步引导二手车出口 [4]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倡议 反对无底线"价格战" 获工信部支持 将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4] - 工信部强调将整治"内卷式"竞争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 [4] 行业趋势 - 治理措施落地将推动二手车市场变革 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 [5]
60天账期,难终结车圈内卷?丨氪金·汽车
36氪· 2025-07-07 15:33
行业现状与背景 - 某新势力车企宣布将所有供应商账款账期统一调整为60天,包括存量账款,不分供应商类别[1] - 汽车行业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呈现普遍延长趋势,以A股8家上市公司及"蔚小理"为例,2021-2024年多数车企账期延长,如小鹏汽车从171天增至233天,蔚来从117天增至195天[2][3] - 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从2017年的8%降至2024年一季度的3.9%,价格战加剧利润压缩[4] 账期延长的原因 - 产能过剩导致行业"内卷",主机厂通过延长账期向上游转移成本压力[4] - 供应商供过于求,话语权薄弱,被迫接受不利条件以维持业务,形成"互害式竞争"[5] - 研发型供应商面临利润与账期双重压力,难以持续投入创新,如专精特新企业反映运营资金依赖股东预付[6][7] 60天账期执行难点 - 结算流程复杂,验收环节存在主观拖延,开票前平均耗时1个月,实际账期计算起点不明确[9][11][13] - 支付方式存在变通,仅上汽、北汽承诺不使用商票,多数车企仍采用承兑汇票或电子凭证,导致实际回款周期长达10个月[14][15] - 车企结算规则差异大,存在分阶段结算(如3:4:3)与全款结算等不同模式[10] 财务影响分析 - 2024年汽车行业应付账款及票据突破1万亿元,若全面执行60天账期,仅广汽、蔚来、小鹏、理想4家现金储备能覆盖应付账款[17][18][19] - 上汽集团应付账款达2411亿元,现金缺口432亿元;比亚迪缺口高达1413亿元,传统车企资金压力显著[19] - 新势力车企分化明显,小米等头部品牌可实现60天销售闭环,滞销品牌现金流风险加剧[20] 行业演变趋势 - 电动车企业数量从487家锐减至40家,行业出清加速[20] - 供应链金融被过度用于转嫁压力,但客观上提升了资金配置效率,拉动行业发展[7] - 直营模式与传统4S店模式在资金周转效率上存在结构性差异[20]
持续突破卡脖子技术,东风汽车创新破局“内卷”困境 | 走进新国企
第一财经· 2025-06-20 17:35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公司推进"科技跃迁行动",与超300家伙伴共建12个产业创新联盟,推动产业链整体效能提升30%以上[1][9] - 岚图智慧工厂采用935台工业机器人实现118秒/辆的生产节拍,支持多车型共线混流生产[4] - 在新能源核心领域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建成22GWh电芯、5000套氢燃料电池、100万套电驱、42万套控制器、70万套IGBT产能[7] - 突破"卡脖子"技术,量产首颗国产高性能MCU芯片DF30,并联合开发超大吨位一体化压铸装备[9] 新能源转型成果 - 5月销售新能源汽车8.1万辆(同比+26.5%),1-5月累计销售31.8万辆(占比超30%)[5] - 自主品牌1-5月销量53.6万辆(占比近60%),中重卡终端市占率国内第一[5] - 建设全球最大16000吨+10000吨一体化压铸双产线,预计年产轻量化部件20万件[7][9] - 项目将带动50+上下游企业,创造数千高端岗位,三年拉动区域GDP增长数十亿元[7] 产业链协同发展 - 构建"两小时供应链圈",带动湖北2600+零部件企业升级,集群内一级配套商超1000家[10] - 2023年集群汽车总产量200万辆(公司占比66%),产业总产值6400亿元(公司占比34%)[10] - 联合华为、中国移动建成覆盖660公里的5G车路云系统,支持300+无人出租车运营[8] - 与一汽、长安共建固态电池联盟,与中车合建华中首条IGBT生产线[8] 行业竞争格局 - 监管部门密集发声整治"内卷式"竞争,企业采取支付账期≤60天等反内卷措施[1] - 行业面临从量变到质变临界点,低价格竞争成为高质量发展瓶颈[6] - 公司坚持长期主义,通过技术领先提升产品竞争力,拒绝短期功利思维[1][7] 技术品牌生态建设 - 发布"天元智能"技术品牌,开源天元OS吸引华为、百度等5000+应用接入[8] - 与航天科工开发高精度定位技术,与中国信科共建车联网安全实验室[8] - 牵头成立湖北省车规级芯片创新联合体,联合40余家单位攻关芯片技术[9]
车市大咖再话“内卷”,共论中国汽车“决断之年”
新浪财经· 2025-06-20 17:1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5年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淘汰赛周期 品牌生存取决于当前策略与关键举措 时间紧迫[1] - 行业存在六大内卷现象:卷成本 卷技术 卷资金 卷用户 卷关系 卷舆论[3] - 工信部明确反对内卷式竞争与无序价格战 认为降价是饮鸩止渴的策略[7] 企业战略与应对 - 广汽集团承诺不超过60天供应商账期 保障供应链资金高效周转 强调开放合作与产业链协同[5] - 奇瑞汽车主张"比"而非"卷" 聚焦技术 产品 服务三方面竞争 提出四大决断方向:技术创新 国际化 用户为先 坚守企业初心[9] - 岚图汽车呼吁行业聚焦产品技术和服务能力 而非营销炒作 强调市场格局与社会担当[11] - 蔚来坚持高端市场定位 拒绝价格内卷 主张竞争应围绕技术创新 产品体验 品质 服务等维度[13] 行业发展趋势 - 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正在重塑汽车行业 企业需在技术路线与战略选择上做出决断[15] - 行业处于百年未有的十字路口 "决断"成为破局关键 涉及技术路线 运营策略等多层面[15]
汽车反“内卷”第二枪打响:车企承诺“60天返利”治理拖延症
贝壳财经· 2025-06-19 09:17
车企返利政策 - 多家车企承诺60天内完成经销商返利支付,包括广汽集团、宝马、北汽新能源、上汽通用、一汽奥迪、悦达起亚等[3][5] - 广汽集团携旗下五大整车品牌承诺即日起确保两个月内完成经销商返利兑现[5] - 经销商普遍面临返利周期长问题,以往返利支付往往延迟数月,且常以非现金形式抵扣提车款[6][8] - 经销商希望更多车企加入60天返利政策,并倾向于现金返利方式[7] 经销商经营现状 - 记者走访10家经销商,6家经营状况欠佳,4家经营状态较好[3] - 部分经销商出现严重亏损,如北京某4S店热门车型进货价18万,裸车售价14万,单台车亏损4万元[10] - 部分门店已关闭或整合业务,如东风本田4S店因资金链断裂关门,长安欧尚汽车展厅搬迁[10][15] - 经营较好的品牌包括比亚迪、长城哈弗、小鹏等,采用直营模式或坚持不赔钱卖车原则[17] 库存压力与资金链 - 主机厂普遍对经销商实施"高任务+强压库"策略,部分品牌库存深度超过3个月[20] - 7家汽车经销商集团中,5家2024年平均存货周转天数较2023年有所增长[21] - 中升控股存货由2023年底的163.66亿元增长至2024年底的184.77亿元,同比增长约12.9%[22] - 2024年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达59.8%,部分品牌库存系数超过2个月[23] - 2025年1-4月总体库存增长12万辆,打破过去5年同期降库存惯例[23] 行业转型与优化 - 传统燃油车经销商面临转型压力,新能源车市场份额快速提升[18] - 头部经销商通过关闭门店、收缩业务线实现减亏,如新丰泰集团运营网点从43家缩减至37家[27] - 2024年全国汽车4S店网络规模总数减少2.7%,退网数量达4419家[27] - 经销商需加速转型,探索"新零售"模式,向二手车、汽车金融等衍生业务延伸[32] - 预计未来3-5年经销商网络规模缩减2至3成,呈现"马太效应"[33] 行业政策与呼吁 -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呼吁研究出台汽车经销领域阶段性金融纾困政策措施[31] - 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倡议车企及时返利,缩短回款周期[31] - 商务部表示将配合相关部门加强综合整治与合规引导,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34]
“60天账期”成新标配?工信部表态支持车企落实账期新规
中国经营报· 2025-06-14 10:40
行业动态 - 超过17家车企包括中国一汽、北汽集团、长城汽车、理想汽车等承诺缩短供应商账期至不超过60天,北汽集团还宣布全面取消商业承兑汇票等不合理结算方式[1] - 国内汽车行业自主品牌普遍使用商业承兑汇票或电子应收账款凭证支付货款,账期普遍由90天延长到180天以上[1] - 部分整车企业向供应商付款周期超过200天,且这种长账期现象在产业链各级供应商之间形成"击鼓传花"效应[2] 政策影响 - 国务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规定大型企业应在60日内支付中小企业款项,不得利用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4] - 工信部将加大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配合反不正当竞争执法[7] - 中国钢铁行业协会发文指出部分车企要求钢厂汽车板降价超过10%,并通过长账期转嫁融资压力和成本[7] 行业问题 - 2024年汽车制造业利润为4623亿元同比下滑8%,利润率4.3%低于整体工业企业5.4%的水平,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至3.9%[6] - 2025年第二季度自主品牌发起大幅降价活动引发新一轮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大幅下降,许多骨干企业亏损[6] - 零部件供应商因价格战和长账期面临现金流紧张,部分企业破产,中标供应商也存在"赔钱赚吆喝"现象[3] 企业行为 - 整车企业在招标中优先选择低价供应商,加重零部件企业压力,导致行业利润下滑[3] - 浙江孔辉汽车科技董事长呼吁龙头车企调高技术质量评分权重,摒弃唯价格论,建议发票开具后一个月内电汇回款[3] - 价格战导致整车厂利润下滑,通过向供应商压价或延长账期缓解压力,威胁产业链稳定性[8] 专家观点 - 资深汽车营销人马振山指出企业应保持"共赢"发展逻辑和向善基因,才能实现健康发展[4][5]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专家认为行业内卷带来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建议加大执法力度遏制恶性竞争[6] - 行业人士认为《条例》实施有望推动汽车行业回归理性竞争轨道[8]
车企账期承诺:薛定谔的“60天”
虎嗅APP· 2025-06-12 23:39
汽车供应链账期问题 - 17家车企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 这是首次公开寻求解决方案 [1] - 汽车零部件行业应收账款金额连年上升 2014年以来大部分企业应收账款成倍增长 部分企业十年间增长10倍以上 [2] - 2024年三季度末比亚迪 长城 上汽等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145天 153天 177天 蔚来 小鹏等新势力厂商也常高于150天 普遍高于特斯拉 通用 大众等国际车企 [2] 账期承诺执行难点 - 60天账期承诺可能仅指开发票后60天内给承兑汇票 而非实际支付现金 [2] - 完整支付流程包括开发票确定货值 到期结算(支付或给承兑汇票) 车企多采用承兑汇票形式进一步延长兑付周期 [2] - 现金支付方式罕见 此前仅特斯拉采用 多数车企使用承兑汇票拖长账期 [3] 承兑汇票问题 - 承兑汇票分为银行承兑和商业承兑 后者兑付不确定性更高 [4] - 大型车企拥有供应商金融平台(如比亚迪迪链 长城链等) 通过凭证转单收取手续费(三级及以上供应商按0.2%收取) 加剧中小企业资金链风险 [4] - 新规要求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 但目前仅上汽和北汽明确表示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 [4] 行业价格战影响 - 车企前端价格战导致降价压力向供应链传导 从二级到N级供应商压力层层叠加 [6] - 汽车板已基本无毛利 部分主机厂要求降价超10% 远超钢厂承受能力 [6] - "年降10%"成为新常态 远超此前2%-5%的标准 导致供应链质量下降(更薄钢板 更少测试等) [7] - 业内人士认为若价格战持续 行业内卷状况难以改善 [8]
车企账期承诺:薛定谔的“60天”
虎嗅· 2025-06-12 15:29
车企账期承诺与供应链现状 - 17家车企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这是首次公开寻求解决供应链长账期压力的方案 [1] - 汽车零部件行业应收账款金额连年上升,部分企业在十年间翻了10倍以上 [1] - 2024年三季度末,比亚迪、长城、上汽等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145天、153天、177天,普遍高于特斯拉、通用、大众等国际车企 [1] 账期承诺的执行问题 - 60天账期可能仅指开发票后60天内给承兑汇票,而非实际现金支付 [2] - 车企普遍采用承兑汇票结算,特斯拉是唯一采用现金支付的车企 [2] - 商业承兑汇票存在兑付风险,部分车企利用其深度绑定供应商 [2][3] 结算方式与金融工具 - 大型车企拥有供应商金融平台(如比亚迪的迪链、长城的链),通过电子凭证转单收取手续费,加剧中小企业资金链风险 [3] -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规定不得强制使用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账期,但目前仅上汽和北汽明确响应 [3] - 若车企全面放弃商业承兑汇票,多数将面临现金流吃紧问题 [4] 价格战对供应链的传导效应 - 车企前端价格战导致降本压力向供应链逐级传导,汽车板已基本无毛利,部分主机厂要求降价超10% [6] - 汽车行业年降标准从2%-5%升至10%,成本削减体现为材料质量下降、工人收入减少等 [6] - 供应链内卷现象未根本解决,业内人士认为下半年价格战持续将恶化行业生态 [7] 行业理想生态愿景 - 呼吁车企与供应商建立共赢关系,摒弃唯价格论,保障合理利润以支持研发和可持续发展 [8][9] - 提出透明化成本、共享降本收益、电汇结算等具体措施,参考传统汽车强国健康产业生态 [9]
17家车企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工信部发声支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2 14:07
行业政策与监管动态 - 17家重点汽车企业承诺对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工信部表示支持该承诺并强调其对构建"整车-零部件"协作生态的重要性 [1] - 工信部指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供应商货款支付账期加长、资金周转困难,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1]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倡议》呼吁企业遵从公平竞争原则,工信部将加大"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针对5月23日以来多家车企发起的价格战 [2] 行业竞争现状与影响 - 行业"内卷"现象突出,部分车企通过延期付款挤压供应链转嫁成本压力,导致供应商生存状况恶化 [2] - 专家指出恶性竞争可能导致中小企业倒闭,影响研发投入和可持续发展,甚至降低质量投入损害行业发展 [2] - 车企降价引发新一轮"价格战"恐慌,无序竞争被工信部认定为"内卷式"竞争的典型表现 [2] 法律法规响应 - 车企承诺是对《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积极响应,该条例规定大型企业应在60日内支付中小企业款项 [3] - 《条例》明确不得以收到第三方付款作为支付条件,需按行业规范合理约定付款期限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