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行业内卷
icon
搜索文档
哪吒汽车破产余波,至信股份连续两年计提大额坏账损失
经济观察网· 2025-10-21 20:59
哪吒汽车破产重整约4个月后,仍有余波泛起,重庆一家汽车零部件厂商在申报IPO过程中披露,公司 已连续两年计提大额坏账损失。 近期,上交所向重庆至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至信股份")发出第二轮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逾期 应收账款对应的主要客户,逾期时间、逾期原因和坏账计提情况,以及截止目前的回款情况。至信股份 主要生产制造汽车冲焊件以及相关模具,包括前纵梁、天窗框、门窗框、电池盒等车身结构件,下游客 户包括长安、蔚来和比亚迪(002594)等知名汽车主机厂。 据上交所10月10日披露的问询回复,截至2025年6月30日,至信股份对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哪吒汽车品牌的主体公司)的逾期应收账款为1294.53万元,鉴于该客户已进入破产重整程序,至信 股份已将这笔应收账款全部计提坏账,并已向有关方面申报债权。 此外,至信股份还在第一次问询中披露,2024年度,公司信用减值损失中应收账款坏账损失为-2533.62 万元,主要系因哪吒汽车车型项目相关客户相关应收账款单项计提预期信用损失,哪吒汽车项目相关存 货还计提了大额资产减值损失。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4月报道,哪吒汽车欠供应商的总款项占总负债的近2/3,总 ...
一周发布30款新车,汽车媒体都不够用了
36氪· 2025-09-23 10:13
新车密集上市现象 - 9月上半月近20款新车上市 覆盖10万至50万元价格区间 涵盖新能源与燃油动力 车型包括轿车 SUV及旅行车[1] - 9月最后一周超过30款新车迎来预售或上市 各大品牌集中投放积压新品[1][2] - 多款插电混动车型集中亮相 反映市场对该技术路线需求旺盛[1] 车企产品策略变化 - 产品换代频率从传统燃油车时代5-7年大换代加速至"一年磨一剑"式更新[6] - 新能源品牌涌入导致产品数量和换代频率呈爆发式增长[4] - 采用"以多取胜"策略 通过密集新品投放争夺存量市场份额[6][10] 行业竞争态势 - 中国汽车市场从增量转向存量市场 形成零和博弈格局[6] - 技术壁垒破碎导致产品同质化 电池等核心技术由第三方供应商主导[8] - 配置堆料和参数军备竞赛导致成本上升 细分市场覆盖达到极致[8][10] 产业链影响 - 媒体工作强度激增 试驾时间从2-3天压缩至半天 深度评测流于形式[11] - 零部件供应商与代理公司工作量同步增加[11] - 产出内容同质化严重 缺乏独特视角和深度分析[13] 行业发展趋势 - 内卷是市场饱和 技术变革 新玩家冲击等多重因素叠加结果[15] - 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 市场最终将保留技术 产品 成本 用户运营综合优势的头部企业[17] - 频繁推新策略可能增加企业成本并转嫁消费者 同时导致老车主车辆保值率下降[15]
三条红线、九大乱象,六部门重拳“整顿”车圈
新京报· 2025-09-10 23:17
专项整治行动背景与目标 - 六部门联合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旨在提升涉汽车企业网络乱象处置质效 规范企业营销宣传行为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护航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1] - 行动集中整治非法牟利 夸大和虚假宣传 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 包括汽车及动力电池虚假宣传 "以商养测"要挟保护费 企业高管网上"拉踩"引战等问题[1] - 工信部部长李乐成表示已依法依规治理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非理性竞争并取得初步成效 强调绝不能容忍非理性竞争毁掉企业和产业[1] 非法牟利问题整治重点 - 第三方平台通过制作虚假图片视频 捏造故事 炒作散布车企负面话题 恶意解读销量波动 攻击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等方式赚取流量和商业利益[1] - 利用主板机 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制造新型"网络水军" 产出虚假内容 制造虚假热度和趋势 规避平台监测以谋取非法利益[1] - 以"新闻监督""舆论监督"等名义 通过商测结合的虚假测评获取商业利益 甚至要挟汽车企业提供"保护费"[2] - 在汽车产品上市发布和企业融资等重要节点发布虚假信息或负面信息 或在评论区带节奏胁迫企业开展商务合作[2] 夸大和虚假宣传问题整治重点 - 对汽车 动力电池的性能 功能 质量 销售状况等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 欺骗误导消费者[2] - 汽车企业操纵机构或评测账号搞虚假测评 引用捏造虚假数据 选择性披露销售数据 发布各种销量榜单[2] - 借助展会 论坛及网络营销活动制造炒作话题 造成行业及社会不良影响[2] - 中国广告协会指出汽车厂商片面强调辅助驾驶功能使人误解为自动驾驶 夸大自动驾驶功能但实际存在诸多限制[2] 恶意诋毁攻击问题整治重点 - 以遏制打压竞争对手为目的诋毁攻击汽车企业或产品 抹黑企业声誉或商品声誉 进行恶意投诉[3] - 组织操纵网络水军 "黑公关"及"饭圈"粉丝联动发布虚假负面信息 煽动网民情绪打"口水战"恶意抹黑竞争对手[3] - 汽车企业高管利用自身影响力在网上"拉踩"引战[3] - 比亚迪 长城汽车 理想汽车等企业均遭遇网络"黑公关"诋毁 具体案例包括比亚迪赞助青少年足球被歪曲为"赞助国足"引发几千条抵制言论 理想i8未上市即遭大量雷同差评 极狐T1未上市遭虚假信息攻击[3][4] 企业响应与行业专家观点 - 比亚迪 岚图汽车 鸿蒙智行 MG等车企密集发声支持专项整治行动 表示将加强自律并配合维护清朗网络空间[5] -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章弘认为专项整治有助于减少企业非必要舆情应对成本 使资源更聚焦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促进产业创新与整体竞争力提升[6] - 专项整治能净化网络信息环境 保障消费者获取真实客观产品信息做出合理决策 同时打击不正当竞争促使企业回归技术创新与服务质量提升的竞争模式[6] - 第三方测评乱象缺乏统一资质和标准 为追求短期利益沦为商业营销工具 严重偏离监督服务初衷 需通过法律 平台监管 行业自律和消费者觉醒多方合力重塑公信力[7] 行业监管持续加码背景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董扬指出"黑公关" 企业过度宣传 检测机构过度商业化测试行为需及时制止 政府部门还应长期关注新内卷现象[9] - 2025年以来国家多部门多次发文整治汽车行业乱象 反对"内卷式"恶性竞争 重点关注虚假宣传和低价无序竞争[9] - 国家发改委3月指出汽车行业无序竞争问题突出 有的企业不惜牺牲利润抢占市场 虚假宣传恶意抹黑时有发生 将着力整治市场乱象[9] - 中汽协5月底指出无序"价格战"是行业效益下降重要因素 工信部批评价格战挤压企业利润 将加大整治力度并采取必要监管措施[10] - 工信部开通重点车企账期承诺问题反映窗口 推动改进支付方式 随后整治范围扩大至虚假宣传 智能网联汽车召回 恶意诋毁攻击等领域[10] - 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 中央指导组 工信部等三部委3天内连续召开会议部署规范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秩序工作[11]
车企的账期承诺兑现情况如何?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卡点
华尔街见闻· 2025-09-06 09:57
8月中旬,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车企账期整改调研信息,一汽、广汽、赛力斯通过流程优化兑现承诺的 案例被重点披露。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在调研奇瑞时了解到,奇瑞已将供应 商平均支付账期压缩至47天。如今,距离17家车企作出"60天账期承诺"已两月有余,更多车企的账期承 诺兑现情况如何?是否真正缓解供应商的压力?成为业内关注焦点。 近期,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广东等地的十余家汽车零部件公 司。多数受访企业表示,虽然已有部分车企开始调整账期,但仍有一些合作项目的实际账期变化不明 显。业内专家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车企落实账期承诺,还需要突破多个难点。要想从根本上缓解产业 链上下游的压力,治理"内卷式"竞争,还需通过更透明、更细化的制度设计,形成硬性约束,敦促车企 将账期承诺落到实处。账期承诺兑现仍有卡点 17家车企主动作出账期承诺,本质上是为了缓解产业链上下游的压力,自觉"反内卷"。中国汽车工业协 会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表示,产业链和供应链是汽车产业的"筋骨血脉",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缩 短账期不仅有利于供应商,更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产业生态。 从实践结果来看,多家汽车零 ...
落实车企账期承诺还需突破多个难点
证券时报· 2025-09-06 09:10
文章核心观点 - 17家车企作出的60天账期承诺在兑现过程中仍面临多个难点,未能从根本上缓解供应商的“回款难”问题 [1] - 行业普遍回款周期约为9个月,部分车企通过“先上车再付款”、使用供应链金融凭证等方式变相延长实际账期 [3][4] - 解决账期问题需通过更透明、更细化的制度设计形成硬性约束,并治理产能过剩等“内卷式”竞争,以建立健康的产业生态 [1][12][13] 账期承诺兑现现状与问题 - 奇瑞已将供应商平均支付账期压缩至47天 [1] - 多数受访零部件企业表示,部分合作项目的实际账期变化不明显 [1] - 行业普遍回款周期为9个月左右,部分车企实际操作中存在卡点 [3] - 存在“先上车,再付款”模式,即车企等零部件装配上市销售后再付款,若产品未应用则供应商回款无门 [3] - 结算环节缺乏统一验收标准,合同存在隐形条款和附加条件 [4] - 部分车企利用供应链金融公司发行电子债权凭证替代现金支付,该凭证贴现率高、兑现周期长达3-12个月、下游流通性差 [4] 账期问题难解的深层原因 - 零部件企业在整车企业面前缺乏话语权,面临“保客户”与“要回款”的矛盾 [5] - 为争取客户,零部件企业打“价格战”并进行现金返点 [6] - 部分车企经营压力大,严格执行60天回款可能导致自身现金流吃紧 [6] - 上市车企2025年半年报中,仅比亚迪、赛力斯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增收不增利为行业普遍现象 [6] - 车企回款速度与其经营情况息息相关,销量好则回款快 [7] - 行业“内卷”核心根源在于整体产能过剩,国内汽车产能利用率处于相对低水平 [13] 解决方案与行业展望 - 业界建议车企优化付款流程,优先使用现金或银行承兑汇票,减少对供应链金融工具的依赖 [10] - 呼吁监管层建立“违约赔偿机制”并公开车企账期执行动态数据,形成硬性约束 [10] - 建议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中嵌入账期考核,对达标车企提高补贴额度 [12] - 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开通线上问题反映窗口,并将研究制定统一的结算支付规范及标准合同范本 [12] - 需加强对汽车产品的价格指导,约束低价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12] - 通过市场调节实现“优胜劣汰”,让低效过剩产能自然退出,预计伴随出口增长,产能利用率将逐步回归80%的健康水平 [13] - 随着账期治理、产能优化等举措落地,行业将迈向更高效、健康的发展新阶段 [13]
落实车企账期承诺还需突破多个难点
证券时报· 2025-09-06 02:53
证券时报记者 韩忠楠 8月中旬,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车企账期整改调研信息,一汽、广汽、赛力斯通过流程优化兑现承诺的案例被重点 披露。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在调研奇瑞时了解到,奇瑞已将供应商平均支付账期压缩 至47天。如今,距离17家车企作出"60天账期承诺"已两月有余,更多车企的账期承诺兑现情况如何?是否真正缓 解供应商的压力?成为业内关注焦点。 近期,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广东等地的十余家汽车零部件公司。多数受 访企业表示,虽然已有部分车企开始调整账期,但仍有一些合作项目的实际账期变化不明显。业内专家向证券时 报记者表示,车企落实账期承诺,还需要突破多个难点。要想从根本上缓解产业链上下游的压力,治理"内卷 式"竞争,还需通过更透明、更细化的制度设计,形成硬性约束,敦促车企将账期承诺落到实处。 账期承诺兑现仍有卡点 17家车企主动作出账期承诺,本质上是为了缓解产业链上下游的压力,自觉"反内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 秘书长许海东表示,产业链和供应链是汽车产业的"筋骨血脉",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缩短账期不仅有利于 供应商,更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产业生态。 从实 ...
“小订过万”是假的,车企乱编数据虚假宣传,都是被内卷给逼的?
36氪· 2025-09-05 08:13
行业虚假宣传现象 - 广告公司在汽车发布会前数月提前策划"小订过万"虚假方案 违背诚信精神并涉嫌违反广告法 [1] - 车企对虚假订单数据采取默许态度 通过营造虚假繁荣提升市场关注度 [1] - 虚假订单现象覆盖30万元以下主流市场及30万元以上高端新能源市场 [2] 车企行为动机分析 - 利用消费者从众心理 通过伪造热销氛围促使客户产生"大家都在买"的认知偏差 [2] - 虚假策划成本极低但短期关注度收益显著 小订数据可随时退款且不反映真实市场表现 [4] - 伪造订单量可间接提升大订量 因小订与大订存在天然差距属行业常见现象 [4] 行业竞争乱象 - 价格战导致去年前11个月整车零售累计亏损1776亿元 免息金融政策出现频率上升 [6] - 零公里二手车现象泛滥 经销商通过新车上牌后转二手美化销量数据 扰乱新车及二手车市场秩序 [7] - 有组织负面营销出现 单平台出现超40条标题高度一致的理想车主负面内容 涉嫌违法犯罪 [9] 行业治理与趋势 - 相关部门已整治智驾夸大宣传/价格欺骗/拖欠货款等乱象 但彻底根除难度较大 [11] - 消费者选车理性度提升 对新兴品牌容忍度降低 倒逼企业调整发展重心 [11] - 行业领袖呼吁反对恶性竞争 主张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以回归良性竞争状态 [9][10]
突发利空!众泰汽车:T300车型年内无法复工复产!
证券时报· 2025-09-01 21:45
核心事件 - 公司下属公司湖南江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名下汽车整车T300车型总装生产线及相关设备被法院强制执行拆除 [1] - 司法拍卖一拍和二拍均已流拍 法院要求9月15日前完成全部拆除及腾退工作 [1][3] - 施工队伍已于2025年8月29日进场 目前已拆除补漆线和PDI检查线等设备 [3] 经营状况 - 公司今年已不具备T300车型复工复产条件 无法实现复工复产 [1] - 缺乏运营资金导致汽车整车业务未能复工复产 [4] - 公司面临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 [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完成销售收入2.8亿元 同比增长12.61% [4] - 实现利润总额-1.44亿元 同比减亏39.55% [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48亿元 同比减亏42.82% [4] 历史背景 - 自2022年重整以来一直未恢复整车大规模产销 [3] - 汽车行业面临产品价格战和严重内卷形势 [3] - 公司产品、技术、成本、市场、资金储备等核心竞争力落后 [3] 发展规划 - 2025年通过海外市场开拓和供应链成本优化 T300车型曾具备恢复批量产销条件 [3] - 公司制定了中长期产品规划 多款新产品将启动研发工作 [3]
汽车公司内卷进入暗战:“增配不加价”
36氪· 2025-08-21 18:29
行业价格战动态 - 比亚迪自7月1日起全面取消"限时一口价"促销政策,最高超5万元补贴终止,"高息高返"也被叫停,被视为行业价格战进入尾声的信号 [1] - 相关部门6-7月连续召集十余家主流车企开会,强调不搞"内卷式"竞争,不以牺牲产品性能和质量为代价实现短期"降本增效" [1] - 今年Q1降价车型超60款,5月增至超100款,降价幅度从数千元至5万元不等 [1] - 行业转向"增配不加价"等变相降价策略,如智己LS6剧院版新增配置价值超4万元但起售价仅微涨0.3万元 [2][4] 车企产品策略调整 - 新一代智己LS6预售起售价降至20.99万元,预计正式售价低于20万元,新增Nvidia Thor驾驶辅助等配置 [4] - 理想i8一周内经历上市、改配置和增配降价,Max版降价1万元至33.98万元并赠送原价1万元的铂金音响 [4] - 比亚迪6月底明确"精简SKU,增配不加价"策略,7月上市的2025款海豚和8月宋L EV已落实该策略 [5] - 小鹏X9新增零重力座椅等配置,投入5000万优化NVH使车内噪音降低4.9分贝 [5] 市场结构与价格变化 - 7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达51.1%,首次超过燃油车 [8] - 2023年新能源车新车型平均降价1.8万元(降幅9.2%),燃油车降1.3万元(降幅6.8%) [8] - 5-10万元燃油车市场份额从2019年26.8%降至2024年13.5%,30万元以上高端燃油车占比从6.2%增至10.3% [8] - 30-40万元市场中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从2021年14.4%升至2024年39.8%,40万元以上从12.3%升至42.8% [8] - 乘用车零售均价从2019年15.1万元升至2024年超18.5万元,今年前7月降至18.1万元 [10] - 燃油车均价从15万元升至18.3万元,新能源车均价从2023年18.4万元降至今年16.1万元 [10] 企业经营状况 - 除比亚迪和理想外,零跑汽车成为第三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但未实现全年盈利 [10] - 零跑2024年销售均价10.95万元/辆,上半年微降至10.94万元,毛利率从8.4%提升至14.1% [10] - 小鹏汽车上半年交付量超去年全年,但销售均价从18.85万元/辆大幅降至15.85万元/辆 [11] - 前4个月汽车行业收入增7%至32552亿元,但成本增8%致利润降5.1%,利润率仅4.1% [13] 供应链与成本 - 增配不加价实质是降价策略,供应链降本依赖规模效应,如零跑和理想L产品线通过平台化研发提高零部件通用率 [7] - 除比亚迪外其他车型难以快速实现供应链降本,增配不加价更多出于市场竞争考虑 [7] - 理想i8策略短期内对毛利率产生负面影响,需长期销量增长抵消 [7]
“60天账期”承诺满两月,车企“解题”赶进度
北京商报· 2025-08-12 20:22
核心观点 - 汽车行业在政府整治"内卷式"竞争背景下 多家车企通过落实"60天账期"承诺和优化支付方式缓解供应链资金压力 同时行业利润率呈现回升趋势 [1][9][11] 车企账期承诺落地措施 - 一汽集团组建跨部门专项工作组 修订合同模板将付款周期细化为不超过60天 并与供应商沟通协调 6月12日供应商华达汽车科技在60天内收到付款 [3] - 广汽集团构建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体系 实现订单下发至货款支付全程可视化 供应商到货后半小时内完成入库验收 支付期限以货物入库为起算时间 [5] - 赛力斯采用"厂中厂"模式减少中间流程 推行数字化管理使供应商可实时查询订单验收进度和付款节点 [5] - 除上述三家企业外 一汽 东风 长安 广汽 上汽 北汽 吉利 长城 赛力斯 理想 小鹏等车企均在积极推进承诺落地 [6] 支付方式优化 - 中国一汽自6月起对经认定的2000余家中小企业供应商执行100%现金支付 取代原有"现金+银行承兑汇票"混合支付模式 [8] - 广汽集团现金转账占比达95% 银行承兑占比仅5%且由公司全额贴息 相当于现金支付 并尊重供应商支付意愿 [8] - 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规定大型企业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 [7] 行业影响与成效 - 汽车行业利润率从2017年7.8%降至2024年4.3% 2024年前4个月进一步下滑至4.1% [9] - 2023年汽车产销量突破3100万辆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 [9] - 2024年7月乘用车市场降价车型数量降至17款 较去年同期23款明显减少 [10] - 2024年6月汽车行业收入9634亿元同比增长12% 行业利润率达6.9%环比同比均显著增长 [11] - 2024年7月汽车销量实现同比增长 行业整治"内卷"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