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内卷

搜索文档
三条红线、九大乱象,六部门重拳“整顿”车圈
新京报· 2025-09-10 23:17
专项整治行动背景与目标 - 六部门联合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旨在提升涉汽车企业网络乱象处置质效 规范企业营销宣传行为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护航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1] - 行动集中整治非法牟利 夸大和虚假宣传 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 包括汽车及动力电池虚假宣传 "以商养测"要挟保护费 企业高管网上"拉踩"引战等问题[1] - 工信部部长李乐成表示已依法依规治理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非理性竞争并取得初步成效 强调绝不能容忍非理性竞争毁掉企业和产业[1] 非法牟利问题整治重点 - 第三方平台通过制作虚假图片视频 捏造故事 炒作散布车企负面话题 恶意解读销量波动 攻击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等方式赚取流量和商业利益[1] - 利用主板机 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制造新型"网络水军" 产出虚假内容 制造虚假热度和趋势 规避平台监测以谋取非法利益[1] - 以"新闻监督""舆论监督"等名义 通过商测结合的虚假测评获取商业利益 甚至要挟汽车企业提供"保护费"[2] - 在汽车产品上市发布和企业融资等重要节点发布虚假信息或负面信息 或在评论区带节奏胁迫企业开展商务合作[2] 夸大和虚假宣传问题整治重点 - 对汽车 动力电池的性能 功能 质量 销售状况等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 欺骗误导消费者[2] - 汽车企业操纵机构或评测账号搞虚假测评 引用捏造虚假数据 选择性披露销售数据 发布各种销量榜单[2] - 借助展会 论坛及网络营销活动制造炒作话题 造成行业及社会不良影响[2] - 中国广告协会指出汽车厂商片面强调辅助驾驶功能使人误解为自动驾驶 夸大自动驾驶功能但实际存在诸多限制[2] 恶意诋毁攻击问题整治重点 - 以遏制打压竞争对手为目的诋毁攻击汽车企业或产品 抹黑企业声誉或商品声誉 进行恶意投诉[3] - 组织操纵网络水军 "黑公关"及"饭圈"粉丝联动发布虚假负面信息 煽动网民情绪打"口水战"恶意抹黑竞争对手[3] - 汽车企业高管利用自身影响力在网上"拉踩"引战[3] - 比亚迪 长城汽车 理想汽车等企业均遭遇网络"黑公关"诋毁 具体案例包括比亚迪赞助青少年足球被歪曲为"赞助国足"引发几千条抵制言论 理想i8未上市即遭大量雷同差评 极狐T1未上市遭虚假信息攻击[3][4] 企业响应与行业专家观点 - 比亚迪 岚图汽车 鸿蒙智行 MG等车企密集发声支持专项整治行动 表示将加强自律并配合维护清朗网络空间[5] -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章弘认为专项整治有助于减少企业非必要舆情应对成本 使资源更聚焦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促进产业创新与整体竞争力提升[6] - 专项整治能净化网络信息环境 保障消费者获取真实客观产品信息做出合理决策 同时打击不正当竞争促使企业回归技术创新与服务质量提升的竞争模式[6] - 第三方测评乱象缺乏统一资质和标准 为追求短期利益沦为商业营销工具 严重偏离监督服务初衷 需通过法律 平台监管 行业自律和消费者觉醒多方合力重塑公信力[7] 行业监管持续加码背景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董扬指出"黑公关" 企业过度宣传 检测机构过度商业化测试行为需及时制止 政府部门还应长期关注新内卷现象[9] - 2025年以来国家多部门多次发文整治汽车行业乱象 反对"内卷式"恶性竞争 重点关注虚假宣传和低价无序竞争[9] - 国家发改委3月指出汽车行业无序竞争问题突出 有的企业不惜牺牲利润抢占市场 虚假宣传恶意抹黑时有发生 将着力整治市场乱象[9] - 中汽协5月底指出无序"价格战"是行业效益下降重要因素 工信部批评价格战挤压企业利润 将加大整治力度并采取必要监管措施[10] - 工信部开通重点车企账期承诺问题反映窗口 推动改进支付方式 随后整治范围扩大至虚假宣传 智能网联汽车召回 恶意诋毁攻击等领域[10] - 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 中央指导组 工信部等三部委3天内连续召开会议部署规范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秩序工作[11]
车企的账期承诺兑现情况如何?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卡点
华尔街见闻· 2025-09-06 09:57
8月中旬,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车企账期整改调研信息,一汽、广汽、赛力斯通过流程优化兑现承诺的 案例被重点披露。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在调研奇瑞时了解到,奇瑞已将供应 商平均支付账期压缩至47天。如今,距离17家车企作出"60天账期承诺"已两月有余,更多车企的账期承 诺兑现情况如何?是否真正缓解供应商的压力?成为业内关注焦点。 近期,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广东等地的十余家汽车零部件公 司。多数受访企业表示,虽然已有部分车企开始调整账期,但仍有一些合作项目的实际账期变化不明 显。业内专家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车企落实账期承诺,还需要突破多个难点。要想从根本上缓解产业 链上下游的压力,治理"内卷式"竞争,还需通过更透明、更细化的制度设计,形成硬性约束,敦促车企 将账期承诺落到实处。账期承诺兑现仍有卡点 17家车企主动作出账期承诺,本质上是为了缓解产业链上下游的压力,自觉"反内卷"。中国汽车工业协 会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表示,产业链和供应链是汽车产业的"筋骨血脉",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缩 短账期不仅有利于供应商,更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产业生态。 从实践结果来看,多家汽车零 ...
落实车企账期承诺还需突破多个难点
证券时报· 2025-09-06 09:10
业内专家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车企落实账期承诺,还需要突破多个难点。 8月中旬,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车企账期整改调研信息,一汽、广汽、赛力斯通过流程优化兑现承诺的案例被重点披露。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 司长王卫明在调研奇瑞时了解到,奇瑞已将供应商平均支付账期压缩至47天。如今,距离17家车企作出"60天账期承诺"已两月有余,更多车企的账期承诺兑 现情况如何?是否真正缓解供应商的压力?成为业内关注焦点。 近期,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广东等地的十余家汽车零部件公司。多数受访企业表示,虽然已有部分车企开始调整账 期,但仍有一些合作项目的实际账期变化不明显。业内专家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车企落实账期承诺,还需要突破多个难点。要想从根本上缓解产业链上下 游的压力,治理"内卷式"竞争,还需通过更透明、更细化的制度设计,形成硬性约束,敦促车企将账期承诺落到实处。 账期承诺兑现仍有卡点 17家车企主动作出账期承诺,本质上是为了缓解产业链上下游的压力,自觉"反内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表示,产业链和供应链是汽车 产业的"筋骨血脉",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缩短账期不仅有利于供 ...
落实车企账期承诺还需突破多个难点
证券时报· 2025-09-06 02:53
证券时报记者 韩忠楠 8月中旬,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车企账期整改调研信息,一汽、广汽、赛力斯通过流程优化兑现承诺的案例被重点 披露。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在调研奇瑞时了解到,奇瑞已将供应商平均支付账期压缩 至47天。如今,距离17家车企作出"60天账期承诺"已两月有余,更多车企的账期承诺兑现情况如何?是否真正缓 解供应商的压力?成为业内关注焦点。 近期,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广东等地的十余家汽车零部件公司。多数受 访企业表示,虽然已有部分车企开始调整账期,但仍有一些合作项目的实际账期变化不明显。业内专家向证券时 报记者表示,车企落实账期承诺,还需要突破多个难点。要想从根本上缓解产业链上下游的压力,治理"内卷 式"竞争,还需通过更透明、更细化的制度设计,形成硬性约束,敦促车企将账期承诺落到实处。 账期承诺兑现仍有卡点 17家车企主动作出账期承诺,本质上是为了缓解产业链上下游的压力,自觉"反内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 秘书长许海东表示,产业链和供应链是汽车产业的"筋骨血脉",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缩短账期不仅有利于 供应商,更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产业生态。 从实 ...
“小订过万”是假的,车企乱编数据虚假宣传,都是被内卷给逼的?
36氪· 2025-09-05 08:13
行业虚假宣传现象 - 广告公司在汽车发布会前数月提前策划"小订过万"虚假方案 违背诚信精神并涉嫌违反广告法 [1] - 车企对虚假订单数据采取默许态度 通过营造虚假繁荣提升市场关注度 [1] - 虚假订单现象覆盖30万元以下主流市场及30万元以上高端新能源市场 [2] 车企行为动机分析 - 利用消费者从众心理 通过伪造热销氛围促使客户产生"大家都在买"的认知偏差 [2] - 虚假策划成本极低但短期关注度收益显著 小订数据可随时退款且不反映真实市场表现 [4] - 伪造订单量可间接提升大订量 因小订与大订存在天然差距属行业常见现象 [4] 行业竞争乱象 - 价格战导致去年前11个月整车零售累计亏损1776亿元 免息金融政策出现频率上升 [6] - 零公里二手车现象泛滥 经销商通过新车上牌后转二手美化销量数据 扰乱新车及二手车市场秩序 [7] - 有组织负面营销出现 单平台出现超40条标题高度一致的理想车主负面内容 涉嫌违法犯罪 [9] 行业治理与趋势 - 相关部门已整治智驾夸大宣传/价格欺骗/拖欠货款等乱象 但彻底根除难度较大 [11] - 消费者选车理性度提升 对新兴品牌容忍度降低 倒逼企业调整发展重心 [11] - 行业领袖呼吁反对恶性竞争 主张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以回归良性竞争状态 [9][10]
突发利空!众泰汽车:T300车型年内无法复工复产!
证券时报· 2025-09-01 21:45
核心事件 - 公司下属公司湖南江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名下汽车整车T300车型总装生产线及相关设备被法院强制执行拆除 [1] - 司法拍卖一拍和二拍均已流拍 法院要求9月15日前完成全部拆除及腾退工作 [1][3] - 施工队伍已于2025年8月29日进场 目前已拆除补漆线和PDI检查线等设备 [3] 经营状况 - 公司今年已不具备T300车型复工复产条件 无法实现复工复产 [1] - 缺乏运营资金导致汽车整车业务未能复工复产 [4] - 公司面临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 [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完成销售收入2.8亿元 同比增长12.61% [4] - 实现利润总额-1.44亿元 同比减亏39.55% [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48亿元 同比减亏42.82% [4] 历史背景 - 自2022年重整以来一直未恢复整车大规模产销 [3] - 汽车行业面临产品价格战和严重内卷形势 [3] - 公司产品、技术、成本、市场、资金储备等核心竞争力落后 [3] 发展规划 - 2025年通过海外市场开拓和供应链成本优化 T300车型曾具备恢复批量产销条件 [3] - 公司制定了中长期产品规划 多款新产品将启动研发工作 [3]
汽车公司内卷进入暗战:“增配不加价”
36氪· 2025-08-21 18:29
行业价格战动态 - 比亚迪自7月1日起全面取消"限时一口价"促销政策,最高超5万元补贴终止,"高息高返"也被叫停,被视为行业价格战进入尾声的信号 [1] - 相关部门6-7月连续召集十余家主流车企开会,强调不搞"内卷式"竞争,不以牺牲产品性能和质量为代价实现短期"降本增效" [1] - 今年Q1降价车型超60款,5月增至超100款,降价幅度从数千元至5万元不等 [1] - 行业转向"增配不加价"等变相降价策略,如智己LS6剧院版新增配置价值超4万元但起售价仅微涨0.3万元 [2][4] 车企产品策略调整 - 新一代智己LS6预售起售价降至20.99万元,预计正式售价低于20万元,新增Nvidia Thor驾驶辅助等配置 [4] - 理想i8一周内经历上市、改配置和增配降价,Max版降价1万元至33.98万元并赠送原价1万元的铂金音响 [4] - 比亚迪6月底明确"精简SKU,增配不加价"策略,7月上市的2025款海豚和8月宋L EV已落实该策略 [5] - 小鹏X9新增零重力座椅等配置,投入5000万优化NVH使车内噪音降低4.9分贝 [5] 市场结构与价格变化 - 7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达51.1%,首次超过燃油车 [8] - 2023年新能源车新车型平均降价1.8万元(降幅9.2%),燃油车降1.3万元(降幅6.8%) [8] - 5-10万元燃油车市场份额从2019年26.8%降至2024年13.5%,30万元以上高端燃油车占比从6.2%增至10.3% [8] - 30-40万元市场中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从2021年14.4%升至2024年39.8%,40万元以上从12.3%升至42.8% [8] - 乘用车零售均价从2019年15.1万元升至2024年超18.5万元,今年前7月降至18.1万元 [10] - 燃油车均价从15万元升至18.3万元,新能源车均价从2023年18.4万元降至今年16.1万元 [10] 企业经营状况 - 除比亚迪和理想外,零跑汽车成为第三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但未实现全年盈利 [10] - 零跑2024年销售均价10.95万元/辆,上半年微降至10.94万元,毛利率从8.4%提升至14.1% [10] - 小鹏汽车上半年交付量超去年全年,但销售均价从18.85万元/辆大幅降至15.85万元/辆 [11] - 前4个月汽车行业收入增7%至32552亿元,但成本增8%致利润降5.1%,利润率仅4.1% [13] 供应链与成本 - 增配不加价实质是降价策略,供应链降本依赖规模效应,如零跑和理想L产品线通过平台化研发提高零部件通用率 [7] - 除比亚迪外其他车型难以快速实现供应链降本,增配不加价更多出于市场竞争考虑 [7] - 理想i8策略短期内对毛利率产生负面影响,需长期销量增长抵消 [7]
“60天账期”承诺满两月,车企“解题”赶进度
北京商报· 2025-08-12 20:22
核心观点 - 汽车行业在政府整治"内卷式"竞争背景下 多家车企通过落实"60天账期"承诺和优化支付方式缓解供应链资金压力 同时行业利润率呈现回升趋势 [1][9][11] 车企账期承诺落地措施 - 一汽集团组建跨部门专项工作组 修订合同模板将付款周期细化为不超过60天 并与供应商沟通协调 6月12日供应商华达汽车科技在60天内收到付款 [3] - 广汽集团构建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体系 实现订单下发至货款支付全程可视化 供应商到货后半小时内完成入库验收 支付期限以货物入库为起算时间 [5] - 赛力斯采用"厂中厂"模式减少中间流程 推行数字化管理使供应商可实时查询订单验收进度和付款节点 [5] - 除上述三家企业外 一汽 东风 长安 广汽 上汽 北汽 吉利 长城 赛力斯 理想 小鹏等车企均在积极推进承诺落地 [6] 支付方式优化 - 中国一汽自6月起对经认定的2000余家中小企业供应商执行100%现金支付 取代原有"现金+银行承兑汇票"混合支付模式 [8] - 广汽集团现金转账占比达95% 银行承兑占比仅5%且由公司全额贴息 相当于现金支付 并尊重供应商支付意愿 [8] - 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规定大型企业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 [7] 行业影响与成效 - 汽车行业利润率从2017年7.8%降至2024年4.3% 2024年前4个月进一步下滑至4.1% [9] - 2023年汽车产销量突破3100万辆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 [9] - 2024年7月乘用车市场降价车型数量降至17款 较去年同期23款明显减少 [10] - 2024年6月汽车行业收入9634亿元同比增长12% 行业利润率达6.9%环比同比均显著增长 [11] - 2024年7月汽车销量实现同比增长 行业整治"内卷"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11]
大明电子近25%收入来自长安汽车,披露行业数据时效存疑
第一财经· 2025-08-11 18:28
公司业务与客户结构 - 公司主要从事汽车车身电子电器控制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包括驾驶辅助系统、智能光电系统、座舱中控系统、门窗控制系统和座椅调节系统等,覆盖整车电子电器控制核心领域 [2] - 公司与长安汽车、上汽集团、一汽集团、比亚迪、赛力斯、吉利汽车等国内主要自主品牌整车厂商,以及广汽丰田、一汽丰田、长安马自达、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东风日产等合资整车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成功进入福特汽车、丰田汽车、斯堪尼亚等知名外资品牌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2] - 2024年长安汽车贡献收入超过6.5亿元,占公司当年总收入的24%以上,2023年这一比例曾超过30% [2]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7.13亿元、21.47亿元、27.27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43亿元、1.96亿元、2.79亿元 [2] - 2024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为21.08%,2023年为20.62%,2022年为20.57% [6] - 2021年至2023年公司综合毛利率有所下降,分别为23.74%、20.91%、20.65% [5] 产品与市场 - 公司驾驶辅助系统主要配套长安汽车、长安马自达、一汽集团、比亚迪等下游整车厂商的多款车型 [3] - 产品配套车型覆盖长安汽车旗下热门品牌车型,配套车型产量、销量占长安汽车自主品牌乘用车产量、销量比例均超过70% [3] - 公司已基本实现汽车车身电子电器控制系统产品类型的全方位覆盖,建立了整车全套车身电子电器控制系统解决方案的定制化集成设计与生产能力 [3] 关联交易与公司治理 - 公司副董事长张晓明曾在长安汽车体系内长期任职,1985年7月至1991年10月担任重庆长安机器厂技术员,1991年10月至2009年10月担任重庆长安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副厂长 [4] - 张晓明以货币形式出资认购公司新增注册资本2009.62万元,增资后持股比例为8.25% [4] - 实际控制人周明明之弟周招会在2019年和2021年两次以低于每股净资产价格入股,尤其是2021年底的入股价格远低于同期其他股东 [1] 行业地位与信息披露 - 根据《美国汽车新闻》2024年发布的《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日本、美国、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上榜数分居前三 [11] - 2025年6月23日《美国汽车新闻》已发布2024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但保荐人国泰海通在2025年7月18日发布的招股书中未更新上述最新的行业数据 [12] - 公司招股书仍沿用《美国汽车新闻》2023年度的行业数据,未更新发行人2024年的行业排名 [1]
理想、中国汽研道歉,车企营销如何优雅地“蹭”友商?
36氪· 2025-08-08 08:52
理想i8对撞事件和解 - 理想汽车、中国汽研和东风柳汽就测试争议达成三方和解 理想汽车与中国汽研公开致歉[1][4] - 理想汽车对因测试安排失当导致东风柳汽品牌卷入负面舆情表示歉意 无意质疑其产品安全性[4] - 中国汽研致歉因未及时阐明东风柳汽二手车辆仅作为符合标准的移动壁障车使用 导致公众误解[4] 车企营销策略分析 - 车企在发布会中频繁采用第三方品牌对比营销 需平衡出圈效果与友商关系维护[6][7] - 小米汽车营销案例获认可 在SU7和YU7发布会中对比特斯拉和保时捷竞品 获得消费者认同和友商点赞[7] - 小米YU7对比Model Y:尺寸4999/1996/1608mm轴距3000mm vs 4797mm长度 续航835km CLTC vs 未明确 电耗13.3kWh/100km vs 11.9kWh/100km 电池96.3kWh vs 62.5kWh 充电21分钟(SOC 10-80%) vs 未明确 性能528N·m扭矩/5.88s零百加速 vs 220kW功率/5.9s零百加速 智能NVIDIA DRIVE AGX Thor 700TOPS算力 vs Tesla AI芯片[8] - 其他对比案例包括极氪001FR比布加迪威龙更快 吉利豪越L以汉兰达一半价格宣传 乐道汽车对比纯油与混动同级别产品[8] 营销失误案例 - 智己汽车在L6预售发布会中错误标注小米SU7 Max电机参数(前IGBT后SiC) 实际小米SU7 Max前后电机均为碳化硅 引发小米官方法律维权警告[10][11] - 智己事件以致歉告终 此后发布会减少竞品对比内容[10] 良性营销原则 - 公开对比需确保数据准确且无暗箱测试 避免尬黑友商[12] - 对比应聚焦数据而非攻击或暗示友商低人一等 建议增加致敬环节(如雷军认可特斯拉低电耗技术)[12] - 在尊重前提下将公开对比营销转化为共同征战市场 提升格局与分寸感[13] 行业恶性竞争现象 - 理想汽车法务部指控网络平台出现大量针对理想车主的误导性信息 包括集中发布违法停车等内容 单个平台超40个自媒体统一标题密集攻击[14][15] - 社交平台传出疑似理想内部群发布抹黑蔚来任务 蔚来高管呼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16] - 营销互黑导致预算从研发制造转向公关 辟谣成本高于造谣 长期损害产品技术发展[18] - 消费者注意力从产品价值滑向品牌站队和阴谋论 行业可信度受损抑制创新投入[18][19] 行业内部竞争数据 - 2024年前11个月价格战导致新车市场零售累计损失1776亿元[20] - 零部件采购价年降10%~15%为行业潜规则 2024年6月主流车企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缩至60天以内[20] - 2024年乘用车板块期间费用率12.06%(同比+0.46百分点) 研发费用率4.74%(同比+0.57百分点) 2024年第一季度期间费用率降至11.92% 研发费用率升至5.74%[20] 行业竞争趋势 - 需通过技术升级将产业链从价格战营销战转向价值战 产品创新力为品牌发展核心[21] - 公开公平对比可激活市场需求并倒逼技术增长 促进行业螺旋上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