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沉浸式文化体验
icon
搜索文档
人均500元的宫廷饭,猛攻小城餐桌
36氪· 2025-11-11 12:14
行业核心观点 - “宫廷饭”餐饮模式正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向新一线、二线及三四线城市“下沉”,成为一种可复制的生意[1][6][9] - 该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吃饭”转变为“沉浸式文化体验”,通过场景、餐食、表演等环节满足消费者对文化认同和情绪价值的需求[2][4] - 行业在“下沉”过程中面临挑战,包括品质参差不齐、内容水土不服以及在高定价下如何实现本地化性价比的难题[15][16][19] 市场热度与扩张 - 北京、上海市场的“宫廷饭”餐厅预约常年火爆,工作日午市好位置需提前锁定,节假日一位难求,甚至有“黄牛”溢价100-200元在网上叫卖[1] - 代表性品牌“宫宴”在北京运营四年后,相继在上海和杭州开设新店,单次接待规模从北京的108人扩大到上海的160人,再到杭州的280人[4][6] - 品牌“叙宴”在2024年于上海站稳后,迅速在杭州、合肥、台州开出3家分店并开放加盟;“武皇盛宴”在洛阳连开三店后布局西安[9] - 据中国饭店协会数据,“武皇盛宴”每日两场演出上座率达到96%,节假日需加开下午场,营收逐月递增;“叙宴”台州新店春节期间几乎场场爆满,上座率居全国门店之首[9] 商业模式与消费者需求 - 北京“宫宴”定价498元/位,提供约14道有典籍出处的菜品,每道菜与一个节目呼应,并有上百套古装和专业妆造服务,复购率达到40%[4][6] - 消费者愿意为沉浸式体验付费,有人提前一个月抢位,有人跨城开车两三小时并花费数百元进行妆造,以拍摄“穿越感”照片[1][4] - 该模式跳出了传统餐饮框架,顾客通过穿上古代服饰、参与仪式成为“演出”的一部分,满足了深层文化认同和情绪价值渴望[2][4] “下沉”市场的本地化策略 - 不同区域因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差异,演化出不同的落地策略,普遍表现为价格更低、菜品和表演更强调在地性[11][13] - “宫宴”杭州店虽维持498元/位定价,但主打宋代宫廷御膳礼仪,用舞剧《苏东坡》强化与杭州的在地连接[11] - “蜀宴赋”成都店同样定价498元/位,随季节更新主题,如秋季“金风玉露宴”围绕川菜二十四味展开,使用藤椒、麻辣等本地风味[11] - 青岛“兰齐宴赋”定价更为亲民,为298元/位,场地规模与设计相应简化,菜品和表演融入与青岛渊源颇深的传奇故事[13] - 部分品牌通过场景“利旧”、邀请本地非遗传承人驻场或植入地方剧目等方式降低成本,使定价更亲民[15] “下沉”市场面临的挑战 - 尽管“下沉”市场定价相对较低(如298元/位),但横向对比本地市场仍属高价,商家与消费者在“性价比”上存在认知错位[16] - 消费者差评集中在“高价低质”,如环境差、舞台小、菜品不佳、表演不知所云或演员装扮粗糙,导致沉浸式体验大打折扣[16][17] - 在依赖本地客群的区域,若主题更新缓慢、缺乏复购激励,门店易在开业热度退去后遇冷,高企的前期投入和运营成本将导致服务缩水甚至陷入价格战恶性循环[18][19]
懂吃的年轻人,最近抢着去博物馆炫饭
虎嗅· 2025-10-22 17:27
最新的城市隐藏副本,被年轻人从博物馆里找出来了。 从南京、江西到四川、湖北,挤进博物馆吃一顿食堂饭,正成为年轻人逛馆的标配。这些食堂大多并非售卖昂贵套餐的简餐厅,而是曾经只提供给内部员 工、志愿者,如今也向游客开放的"大锅饭"。 △许多网友分享自己在博物馆食堂吃饭的体验。(图/小红书截图) 外地游客会把博物馆食堂当作深度游的隐藏关卡,旅行时一张以博物馆为背景的午餐托盘照片,和珍贵文物同样吸引目光。 本地年轻人则视其为城市生活的安全区,每天被"塌房"外卖背刺到没脾气的他们,偶尔到博物馆看个展,还能享受和研究员、保安大哥"抢"同一锅红烧肉 的快乐。 博物馆,这个最不该惦记"吃"的地方,怎么就成了年轻人的新饭堂? 博物馆食堂,年轻人为啥抢着吃 上学时对食堂爱搭不理,工作后才发现那是不可多得的性价比天堂。如今,年轻人把这份觉悟带进了博物馆。 22元一荤一素的盖浇饭,18元一份的面条,10块钱一碟的猪头肉,几样家常炒菜和足量米饭,看着着实简单朴素,却正好解决了年轻人逛博物馆最实际的 痛点——又累又饿,想要吃点好吃不贵的。 在规划旅行目的地时,大多数人会把博物馆列为重点打卡去处。对历史文物不感兴趣的游客,或许只会走马观花 ...
以沉浸式文化体验留客留心
海南日报· 2025-10-03 09:41
国庆中秋假期,海南文旅市场呈现出一派繁忙、争奇斗艳的景象。相比以往,各地对节日有着不一 样的"打开方式"—— 就当地来说,这也是打造文化名片、塑造文旅品牌的重要依托。塑造一个文化品牌、文旅IP,不仅 需要当地把故事讲好,还需要游客的良性互动,形成双向奔赴的共鸣,这是单向文旅活动所无法达到 的。而持续数天的"活动周",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讲述一个完整、立体的文化故事。以定安糟粕 醋美食文化周为例,倘若只是单项活动,那就无外乎普通的美食市集。而"文化周"模式则让游客不只是 停留在简单的"吃"上,还可以通过一个个场景,沉浸式体验糟粕醋文化,增进对定安美食文化的情感认 同。 张成林 海口开启海口艺术周,将各类艺术活动送到游客身边;定安举办糟粕醋美食文化周,让游客"吃得 香、玩得嗨、感受足";澄迈推出"文化澄迈・十二乐章"之福山文化月"福山·Life来福"系列活动,多维度 展现福山镇文化魅力;三亚则推出乡村美食节,以"味蕾游"激活乡村活力……一个个"艺术周""文化 周""美食节",给游客送去跨时段的沉浸式深度体验,让"来海南"多了些理由。 八天长假,是打卡式观光,还是深度体验游?游客多会选择后者。我省各地推出的"活 ...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记者感受唐风唐韵
新华社· 2025-09-24 19:30
位于陕西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是以热门剧集为蓝本打造的沉浸式主题街区,还原了盛唐长安城的市井风貌。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从市井摊位到非遗技艺展演,这里以细节复刻"盛唐长安的一天",让游客在行走间沉浸式感受千年古都的文化魅力。 02:21 记者:陈晨 曹彦语 秦黛新 孙正好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
国图文创馆开业,打造甲骨文门厅沉浸式场景
新京报· 2025-09-19 16:39
"字里人间 红楼山海——古籍文字生活方式展"于同日启幕,展览依托国家图书馆珍贵馆藏——《脂砚 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及宋刻本《山海经》,以"红楼梦名场面"和"山海经养生局"为双主线,通过 场景化、沉浸式策展,实现古籍文本与现代美学的创新对话,展览持续至10月18日,公众可免费参观。 甲骨文门厅的设计,以"光影赋形"的巧思让古老文字焕发新生——墙面融入多处镂空甲骨文字符装饰, 当灯光穿透镂空缝隙,原本静态的甲骨文字符瞬间"苏醒",或温润柔和,或明亮通透,字符的线条在光 影交织中清晰浮现,仿佛将三千年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纹路,以发光的形态复刻在空间里。 不止于此,《永乐大典》的恢宏、《食物本草》的鲜活、《红楼梦》的雅致,也被巧妙融入场馆设计, 化作多处值得细品与打卡的沉浸式场景。 2026"国图日历"新品首发 开业仪式现场同步举行 2026 年"国图日历"新品首发活动,《典籍里的日签》《会说话的甲骨文》两款 日历以创新形式活化古籍文字,引发关注。 9月19日,国图文创馆(魏公·芳华里店)开业仪式在北京举行。近1300平方米的场地面积,集图书借 阅、图书销售、文创展销、艺术展览、研学培训、非遗手作、咖啡轻食、文化沙 ...
数字“牵手”文化点亮暑期“文博游” “触摸”历史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央视网· 2025-08-15 14:53
中国丝绸博物馆暑期展览 - 推出"碧色万里:10—12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展览,汇聚213件(套)文物,其中一级文物66件(套)[3] - 展览通过西域形制折肩壶等展品展现10至12世纪草原丝绸之路多元文化融合与碰撞[7] - 暑期参观人数已近8万人次[7] 博物馆教育及体验活动 - 安排讲解员全程解读文物故事,并面向青少年设计手工体验活动[9] - 馆长表示展览旨在帮助观众理解丝绸之路互学互鉴的精神[6] 良渚古城遗址科技应用 - 开放全球首个以良渚古城为蓝本的VR大空间,提供穿越五千年前的沉浸式体验[14] - 运用高精度空间定位、动作捕捉、实时渲染等技术构建含上亿多边形的高保真数字模型[19] - 结合无人车体验、AR体验实现文化、旅游与科技三者融合[18]
闽南“剧本游”游进博物馆 暑期已有超10万人次来这里打卡
央视网· 2025-08-12 16:27
博物馆创新展览模式 - 厦门市博物馆推出沉浸式喜剧剧本游《厦博有戏·闽南往事》 打破传统参观模式 将民俗陈列馆转变为动态剧场 [1] - 项目通过四幕沉浸式场景串联茶俗、婚嫁、侨批、节庆等文化记忆 观众可参与20余处互动并推动剧情 [3] - 周末增设非遗戏曲演出 包含经典折子戏、戏服体验及演员合影环节 打造室内外双重沉浸式文化体验 [5] 参观数据与客流表现 - 7月至今厦门市博物馆参观人数累计突破10万人次 [6] 特展内容与文化吸引力 - 华侨博物院推出"华侨华人展"及"陈嘉庚珍藏文物展"特展 成为海外华侨华人文化寻根的重要站点 [8] - 展品生动展现祖辈奋斗历程 吸引泰国第三代华裔游客通过实物了解家族历史 [10] - 陈嘉庚精神相关原物展品受到家庭游客青睐 兼具教育意义与参观趣味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