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治水智慧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赋能让千年工程焕发“青春” 多维度解码中国水利“含金量”
央视网· 2025-10-19 16:40
水利工程建设成就 - “十四五”期间,京杭大运河、永定河、西辽河等一大批河流在断流多年后实现全线贯通、全线有水 [1] - 2022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首次迈上万亿元大台阶,并连续3年突破历史纪录 [39] - 中国已建成9.5万座水库,总库容超1万亿立方米,水库类型、数量及高坝数量均居全球首位 [39] 灌区发展与现代化 - 都江堰灌区灌溉总面积从1949年的282万亩增至“十四五”末期的1165万亩 [7] - “十三五”至“十四五”期间,都江堰灌区灌溉总面积增加74万亩 [10] - 都江堰灌区通过成立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实施水资源统一调配和全灌区一体化管理 [10] 数字化与智能化管理 - 都江堰灌区通过数字孪生和物联网大数据整合,实现对岷江上游来水、天气、闸门运行状态及干渠水量分配的远程管理 [15] - 灌区指挥中心可远程开启2公里外的外江闸门,并具备利用水利设施削减洪峰的功能 [12][16] - 都江堰灌区已形成一个总储水量23亿立方米的水库网络 [18] 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 中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到9000亿立方米,水库防洪库容达1856亿立方米,堤防保护人口6.6亿人 [39] - 中国建成全球服务人口最多的农村集中供水体系,“十四五”末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将达96% [39] - 中国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惠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覆盖防洪、供水、灌溉、生态等全领域需求 [41] 历史治水智慧传承 - 从大禹“疏导”治水到汉代贾让“人水和谐”理念,再到宋元明时期“精细化”和“疏堵结合”的治水方法,中华文明积累了丰富的治水智慧 [29][33] - 古老的治水智慧强调“顺天而治、变害为利”,至今仍在现代水利工程中回响 [24][38]
河声 | 黄河不语处 文明自轰鸣
河南日报· 2025-09-25 13:53
活动概述 - “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落幕,活动围绕“中华源”、“民族魂”、“万象新”三大篇章,系统梳理黄河文化的根脉传承、治水智慧与时代新貌 [1] - 活动获得广泛社会关注与积极反响,深刻回应了“何以中国”的宏大命题 [1] 黄河作为文明摇篮 - 陶器是文明最早见证,大河村彩陶上的漩涡纹与星辰纹诉说先民对水与天的敬畏 [1] - 渭河流域陶器留存长江稻米痕迹,中原玉器浸润红山文化血脉,表明黄河是史前中国的“文明路由器”,连接多元文化,织就多元一体最初模样 [1] - 黄河是文化走廊与生命熔炉,现代生物学发现黄河中游人群的遗传标记同时镌刻青藏高原与华北平原的特征 [2] 治水智慧与技术演进 - 开封明清河堤遗址中,元代荆条与清代糯米灰浆依次叠压,如同千年治水笔记 [1] - 从汉代水门到明代“束水攻沙”,再到今日数字模拟,治黄史是无数普通人用微小创新写就的技术史诗 [1] - 历史经验表明,真正的智慧不是征服自然,而是读懂河流律动并与之共生,例如北宋虽技术先进仍难逃黄河改道之困 [2] 自然与文明的互动记录 - 地质岩芯中的花粉与炭粒默默记录气候变迁如何影响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互动节奏 [2] - 黄河泥沙是历史的书写者,用数千年的沉默诉说文明在差异中融合、在顺应中创新、在时间里沉淀的真谛 [2] 黄河精神与未来启示 - 黄河的伟大在于其混沌吞吐万千气象,其包容性使文明在激荡中生生不息 [2] - 母亲河用每一粒泥沙传递的密码,尤其是藏在混沌深处的清澈智慧,是中国生命的底色,也是走向未来的根基 [2]
分水有术 迅流无滞(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5-03 06:01
文章核心观点 戴村坝入选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及大运河世界遗产点,历史上发挥防洪、航运等作用,其设计和工艺精巧,如今虽不再引汶济运,但在文旅融合、水情教育等方面有新功能,山东将继续保护和弘扬大运河文化 [4][9][11] 分组1:戴村坝基本信息 - 戴村坝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大汶河上,历经600多年风雨,2025年3月入选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也是大运河世界遗产点之一 [4] - 历史上戴村坝拦河蓄水,引大汶河水助力大运河漕运,发挥防洪、航运等积极作用 [4] 分组2:大坝打通运河堵点 - 明初大运河山东济宁到临清段地势高、河道浅,济宁南旺段“水脊”成通航障碍 [4][5] - 民间水利专家白英提出“借水行舟、引汶济运、挖诸泉、修水柜”方案,筑戴村坝、挖小汶河,让水依地势流到“水脊”,实现七分北流、三分南注 [5][6] - 明清两代多次修缮加固戴村坝,新中国成立后也多次维修,至今仍发挥引水灌溉、防洪拦沙、城市景观等功能 [6] 分组3:砂石地上筑牢坝基 - 戴村坝布局上主石坝、窦公堤和泄洪坝功能互补,实现拦、蓄、泄、引有机结合,可减缓水流、泄洪保堤 [7] - 戴村坝坝基用柏木桩组成,底部包裹锥形铁角,表层炭化,木桩间用黏土填充,上层铺巨石并用铁扣、铁闩包裹,稳固支撑石坝 [7] - 主石坝全长437.5米,分滚水坝、乱石坝、玲珑坝3段,“身高”不同,可分级漫水自动调节水量,保障坝体和下游安全 [8] - 古人开挖人工湖泊形成“水柜”,调峰补枯,在枯水期为大运河补水 [8] 分组4:古坝实现新功能 - 2022年起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戴村坝不再引汶济运,周边成群众亲水好去处,“乡游”火热 [9] - 东平县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文旅融合发展,加强河湖岸线水域治理,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 [9] - 泰安市和东平县推动水利与文旅深度融合,新业态蓬勃发展,消费新场景不断拓展 [9] - 戴村坝是开展水情教育、保护传承水文化的阵地,戴村坝博物馆生动讲述治水历史,其水情教育基地已入选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10][11] - 山东将立足地方特色,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大运河文化,打造幸福之河、文化之河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