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开发

搜索文档
行业聚焦:全球深海水密连接器市场头部企业份额调研(附Top 5厂商名单)
QYResearch· 2025-09-03 17:34
深海水密连接器是专为极端深海环境设计的关键基础部件,能够在深海高压、低温、高盐腐蚀环境中实现电信号、光信号和电能的稳定传输,同时确保机械连 接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其核心技术包括多重密封结构、耐腐蚀材料和高压插拔机构,确保连接器发生故障时设备舱仍能隔离海水侵入 。 市场前景广阔 : 深海水密连接器能够确保极端水下环境下可靠的电气连接,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广泛应用于油气工业、军事和国防、深海研究等众多领域。 行业竞争格局复杂 : 目前,深海水密连接器市场主要由少数技术先进的欧美企业占据。随着中国等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需求的增加,本土厂商的技术研发和产 品制造能力将逐步增强,市场格局有望发生改变 。 性能优异 :深海水密连接器性能的突破主要体现在耐压性能、密封可靠性、数据传输速度、使用寿命延长以及智能监控等方面,以满足未来更深水域、更复杂 任务以及多功能系统的需求。 根据 QYResearch 最新调研报告显示, 预计到 2031 年全球规模将达到 1,256.21 百万美元 , 2025 至 2031 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 6.82% 。 全球范围内,深海水密连接器主要生产商包括主要厂商有 TE Connectivit ...
企业竞争图谱:2025年水下机器人行业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新浪财经· 2025-08-27 10:42
行业定义与功能 - 水下机器人是可潜入水中执行极限作业的机器人,具备多种功能,是海洋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技术发展趋势 - 未来发展趋势包括从单体多功能向单体专业化发展 [1] - 模块化发展是行业技术方向之一 [1] - 从单兵作战向集群作业和多平台协同作用发展 [1] - 从信息型向自主作业型AUVs发展 [1] 市场规模驱动因素 - 市场规模受海洋资源开发推动 [1] - 水下娱乐行业的迅速发展推动水下机器人行业发展 [1] - 消费级水下机器人需求日益增长,为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拉动效应 [1]
日本将新建深海调查母船,推动稀土开发
日经中文网· 2025-07-18 14:29
深海调查母船建设计划 - 日本政府计划新建调查母船以替代老化的"横须贺号",预计在2026年度预算案中计提相关费用 [1] - 新母船将搭载多种探测器包括自主无人潜水器(AUV)、遥控无人潜水器(ROV)和"深海6500"载人潜水器 [1] - 新母船设计需要1-2年,建造需要3-4年 [1] 新母船功能升级 - 新母船具备水上静止功能以便进行固定地点精准观测 [1] - 将设置女性研究人员专用区域 [1] - 大幅减少人工水下作业,降低研究所需人员和成本 [1] 深海调查应用领域 - 主要用于调查稀土等矿物资源,这些资源是纯电动汽车(EV)零部件不可或缺的 [1] - 其他应用包括发现未知生物和预测海沟型地震 [1] 现有设备问题 - 现有"横须贺号"调查母船已建成35年,老化问题日益加剧 [1] - 存在零部件库存断货等问题 [1] 潜在风险 - 如果"横须贺号"无法航行,深海6500等探测器将无法用于调查 [2] - 新母船建造延迟可能导致日本海洋研究出现空白期 [2]
2025年中国声呐行业区域竞争分析:江苏技术竞争力强
前瞻网· 2025-07-12 12:13
行业概况 - 声呐领域存续/在业企业超过690家 [1] -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包括中科海讯(300810)、中海达(300177)、中国重工(601989)、中国海防(600764)、海兰信(300065)等 [1] 企业区域分布 - 广东省声呐企业数量最多约为110家 [1] - 江苏省、山东省和浙江省声呐企业数量次之 [1] 专利申请情况 - 江苏省声呐行业有效专利申请数量最多达1186项 [3] - 广东省有效专利数量为1043项 [3]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专利申请数量最多达25项 [5] - 中科探海(深圳)海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利申请量为21项 [5] 招标项目分布 - 浙江省声呐招标项目数量最多为657项 [7] - 广东省、江苏省和安徽省招标项目数量分别为492项、420项和334项 [7] 中标项目分布 - 江苏省声呐中标项目数量最多为385项 [9] - 山东省、浙江省和广东省中标项目数量分别为358项、283项和195项 [9]
国产大型海上石油平台建成能源安全更有保障
搜狐财经· 2025-05-30 15:28
行业意义 - 国产大型海上石油平台建成标志着中国在深海油气资源开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1] - 海洋作为未充分开发的能源宝库在全球能源需求增长背景下重要性凸显 [3] - 发展海洋石油工业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价值 [3] 技术突破 - 平台采用先进深水钻井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及环保节能设计 [3] - 技术应用大幅提高开采效率并降低对海洋环境影响 [3] - 从设计到建造全环节体现中国海洋工程技术创新能力 [3] 能源安全影响 - 平台投产显著增强中国海上油气自给能力 [5] - 成功应用打破国际石油巨头在深海开发领域的技术垄断 [5] - 减少对进口能源依赖并提升能源市场话语权 [5] 产业链带动 - 平台建设促进材料供应、设备制造等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5] - 推动中国海洋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 [5] - 创造就业机会并为海洋经济注入新活力 [5] 未来展望 - 该平台是中国海洋能源开发征程的起点 [5] - 技术进步将催生更多同类"国之重器" [5] - 持续深化海洋科学研究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