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酸化
icon
搜索文档
“海洋与气候村”世界巡展走进上海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7 14:02
活动概述 - 活动名称为“海洋与气候村”世界巡展 于10月10日至19日在上海荣宅举办 [3] - 活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与普拉达集团共同主办 [3]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机构共同协办 [3] 活动内容与目标 - 活动为沉浸式互动科学巡回展 旨在让参观者深度了解海洋在调节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 [3] - 展览旨在助力实现联合国“海洋十年”第七项预期成果“一个富有启迪且具有吸引力的海洋” [3] - 活动内容涵盖科技展 摄影展 纪录片展 主题对谈与教育工作坊等多个板块 [3] 活动主题与公众参与 - 展览聚焦于海洋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 海洋酸化 海平面上升以及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等关键主题 [3] - 展览向公众免费开放 累计接待参观人数超1.2万人 [3] - 海洋一所专家参与了“海洋素养与全球共识”主题对谈 围绕海洋科学 气候变化与公众教育等话题与公众交流 [4]
【人民日报】科学家揭示北极海洋在5600万年前全球变暖中的作用
人民日报· 2025-10-11 09:41
研究核心发现 - 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揭示了5600万年前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中极端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背后的碳循环机制 [1] - 在PETM时期,由于北极海水硫酸盐浓度不到现代的1/3,导致一类好氧细菌通过消耗氧气“快速燃烧”甲烷,直接释放二氧化碳 [1] - 基于海洋浮游植物分子痕迹重建的二氧化碳浓度显示,PETM恢复期北极海洋的二氧化碳浓度水平比全球平均值高200至700ppm,表明北极海洋从碳吸收者转变为温室气体排放源 [1] 甲烷消耗机制对比 - 现代海洋中约90%的甲烷会被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利用,产生碱性物质以缓解海洋酸化 [1] - PETM时期因海水变淡、硫酸盐严重不足,甲烷只能通过好氧细菌“快速燃烧”的方式分解,直接制造大量二氧化碳 [1]
科学家揭示北极海洋在5600万年前全球变暖中的作用
人民网· 2025-10-11 06:11
研究核心发现 - 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揭示了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中极端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背后的碳循环机制[1] - PETM时期北极海水硫酸盐浓度不到现代的1/3,因硫酸盐严重不足,导致一类好氧细菌开始直接消耗氧气来快速分解甲烷,此过程称为“快速燃烧”[1] - “快速燃烧”过程快速释放二氧化碳,使北极海洋从原本吸收二氧化碳转变为排放二氧化碳,其恢复期二氧化碳浓度水平比全球平均值高200—700ppm[1] 机制与影响 - 现代海洋中约90%的甲烷会被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利用,产生碱性物质以缓解海洋酸化[1] - PETM时期因海水变淡、硫酸盐减少,甲烷只能通过“快速燃烧”的方式分解,直接制造大量二氧化碳[1] - 这一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北极在全球碳循环中的角色,使其从碳汇转变为温室气体排放源[1]
我国科学家,有新发现!
中国能源报· 2025-09-26 15:53
研究核心发现 - 中国科学家发现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是控制全球气候的“化学开关”,能改变海底甲烷的消耗方式[1] - 随着现代北极海洋快速变暖和淡化,类似的开关可能被再次激活,需要密切关注[1] 历史气候事件机制 - 在5600万年前的超级变暖事件中,地球经历了极端的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该事件与当前气候变化存在诸多相似[1] - 5600万年前,北极海水硫酸盐浓度不到现在的三分之一,因硫酸盐严重不足,微生物无法高效转化甲烷[4] - 硫酸盐不足导致甲烷“快速燃烧”模式,好氧细菌消耗甲烷并释放二氧化碳,使北极海洋从吸收二氧化碳的“海绵”变为排放二氧化碳的“烟囱”[4] 甲烷消耗的现代认知 -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大量以“可燃冰”形式储藏在海底[3] - 当前绝大部分海底释放的甲烷会快速溶解在海水中,被各种微生物“消化”掉,很少能直接进入大气[3] - 正常条件下,微生物以硫酸盐为“燃料”高效转化甲烷能源,此过程像“慢燃发电厂”,同时产生碱性物质缓解海洋酸化[4]
【新华社】中国科学家发现控制全球气候新“化学开关”
新华社· 2025-09-26 09:25
研究核心发现 - 海洋硫酸盐浓度变化可改变海底甲烷消耗方式 如同控制全球气候的化学开关 [2] - 现代北极海洋快速变暖淡化可能激活类似机制 需密切关注 [2] 古气候事件分析 - 5600万年前北极海水硫酸盐浓度不足现代三分之一 [3] - 硫酸盐短缺导致微生物无法高效转化甲烷 促使好氧细菌快速燃烧甲烷释放二氧化碳 [3] - 当时北极海洋二氧化碳浓度高于全球平均值 从碳吸收海绵转变为排放烟囱 [3] 甲烷循环机制 - 海底甲烷主要以可燃冰形式储存 当前绝大多数释放后溶于海水被微生物消化 [2] - 微生物以硫酸盐为燃料转化甲烷能源 产生碱性物质缓解海洋酸化 [3] - 硫酸盐不足时甲烷直接进入海水 通过好氧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3] 现代气候关联 - 北极海水变淡及化学环境改变可能重演古气候事件模式 [3] - 甲烷从高效利用转向快速燃烧可能加剧气候变化 [3]
英媒:不断加剧的海洋酸化现象正在系统性破坏鲨鱼的牙齿结构
环球时报· 2025-08-28 06:53
海洋酸化对鲨鱼牙齿的影响 - 受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剧的海洋酸化现象正在系统性破坏鲨鱼的牙齿结构 [1] - 模拟实验预测,若碳排放问题未改善,海水pH值从目前的8.1降至7.3,将导致鲨鱼牙齿磨损速度超过其自然更新能力 [1] - 高酸度环境(pH7.3)中的牙齿出现显著腐蚀,牙根损伤程度达对照组两倍,锯齿状边缘结构明显变形 [1] - 牙齿的机械性损伤将直接削弱鲨鱼的捕食效率,对牙齿更新速率较慢的物种造成致命打击 [1] 实验设计与发现 - 研究采用60枚黑鳍礁鲨自然脱落的牙齿,通过人工海水箱模拟当前与未来酸化环境 [1] - 为期8周的对照实验结果显示,酸化环境对牙齿造成直接量化冲击 [1] - 此项研究首次证实了酸化对顶级捕食者的直接影响 [1] 潜在的生态连锁反应 - 海洋酸化不是孤立威胁,当牙齿损伤与过度捕捞导致的猎物短缺形成叠加效应时,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式的生态崩溃 [1] - 问题可能危及整个海洋食物链的稳定 [1] 适应机制与未来研究方向 - 鲨鱼可能通过加速牙齿更新周期、增强牙齿矿化度等机制逐步适应环境变化 [2] - 未来研究应聚焦鲨鱼受损牙齿是否仍能维持切割与刺穿功能,以评估对捕食效率的长期影响 [2] - 减少人为二氧化碳排放被强调为缓解海洋酸化的关键 [1]
英媒:海洋酸度已达临界值,敲响生态系统警钟
环球时报· 2025-06-12 06:27
海洋酸化现状 - 海洋酸化与气候危机被描述为邪恶的孪生兄弟 由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形成碳酸根导致海水pH值下降 极端情况下可溶解海洋生物细胞[1] - 最新研究显示海洋酸化已在5年前超出行星边界阈值 该阈值指维持星球健康运转的关键自然指标界限[1] - 截至2020年全球海洋平均pH值接近酸化阈值 海水中碳酸钙浓度较工业化前水平低20%[1] 酸化空间分布特征 - 水深200米处60%海域已超出酸化安全阈值 深海区域情况尤为严重[2] - 深海生物多样性使酸化影响范围扩大 热带和深海珊瑚礁等栖息地面临严峻生存考验[2] 生态影响机制 - pH值下降导致珊瑚 牡蛎等生物难以维持钙化保护结构 直接影响生长繁衍与存活率[2] - 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沿海经济构成定时炸弹式威胁 需优先关注最脆弱物种和海域[2] 应对措施方向 - 二氧化碳减排被强调为缓解海洋酸化的唯一有效出路[2] - 研究采用海冰冰芯理化指标 计算机模型与海洋生物成果 对150年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