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能源开发
搜索文档
 广东海洋经济领跑30年,加速培育蓝色新质生产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18:11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成就 -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领跑全国[4] - 广东已拥有超8万家涉海企业,其中“四上企业”近6500家,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主力军[6] - 粤港澳三地政府持续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1]   海洋科技装备创新成果 - “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ROV)为4500米级,作业负载能力强,可搭载多种探测工具,十年来累计下潜超过700次[1][3] - 突破6000米级深潜关键技术的“海星6000”遥控与“探索6000”自主水下机器人亮相[1] - 人工智能与水下机器人技术融合,应用场景拓展至海洋立体观测、资源探测、环境监测、工程维护及水下安全保障[3] - “海聆”波浪能发电装置破解观测设备长期供电难题,“三栖智巡”机器人实现水空跨介质智能巡检[1]   海洋产业发展重点与战略布局 - 海洋科技发展围绕深海重型装备与智能无人系统并肩作战,以及“空天陆海潜”一体化智能协同探测作业两条主线展开[2] - 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与高端装备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构成经略海洋的“坚强两翼”[2] - 广州南沙着力提升航运枢纽能级,推动港口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并积极布局生物医药、智能船舶、水下机器人等新兴产业[5] - 广东将积极依托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全面强化海洋高端资源要素聚合力[4]   海洋能源开发与利用 - 深海能源,特别是超深水油气资源的商业开发,将带动数千亿规模的深海装备产业发展[3] - 以“可燃冰”为代表的深海清洁能源勘探开发高度依赖于智能深海装备[3] - 广东沿海蕴藏丰富清洁波浪能资源,波浪能发电装置作为一种海工装备,未来将在深海采矿等多种场景发挥重要作用[2] - 可再生能源与海洋装备正在加速融合,大力开发海上风能等多种清洁能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   海洋金融与区域合作新举措 - 粤港澳三地发布《粤港澳海洋行业合作倡议书》,提出共建海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蓝色金融服务联盟等举措[5] - 澳门发挥“自由港+中葡平台”优势,打造海洋供应链金融平台,助力广东海洋企业融入全球市场[5] - 建议整合产业基金,依托广东高校实验室资源,共同培育海洋科技独角兽企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资金链的“三链融合”[5]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潜力 - 海洋生物在极端环境中产生的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物质,为药物研发提供了宝贵基础[5] - 海洋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展现出较强发展潜力,但从研发到产业化周期长、投入大[5] - 香港具备国际化科研实力与资本活力,澳门可发挥对外窗口作用,三地联动可构建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平台,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6]
 中集集团营收1777亿增39%创新高 技术攻坚海工订单排产至2027年
 长江商报· 2025-03-31 08:1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776.64亿元 同比增长39.01%创历史新高 [2] - 净利润29.72亿元 同比增长605.60% [2] - 集装箱制造业务营收622.05亿元 同比增长105.89% 净利润40.88亿元 同比增长127.84% [5] - 研发费用27.09亿元 同比增长11.52% [6]   海洋工程业务突破 - 海工分部首次扭亏为盈 资产池平台减亏效果显著 [3] - 中集来福士新签海工订单32.5亿美元 同比增长近一倍 [3] - 攻克FLNG改装总包技术 斩获行业"皇冠上的新明珠"订单 [2][6] - 手持订单近70亿美元 排产至2027年 [2][9]   行业趋势与市场地位 - 海工装备产业无"内卷" FPSO单台价格从28亿美元涨至42亿美元 [3][4] - 全球深海能源开发装备供应商稀缺 公司为少数具备能力的企业 [2][9] - 集装箱市场因运营效率下降导致需求增多 预计2025年需求回落 [9]   技术创新与智能化升级 - 中集太平洋海工首创高锰钢液化天然气实船建造技术 [6] - 创新开发RAP主动式温控航空箱 提升冷链物流解决方案 [6] - 宁波中集与青岛冷箱获评国家级5G工厂 中集环科获卓越级智能工厂认证 [6]   资本运作与股东回报 - 耗资2亿元实施A股回购计划 [10] - 中集车辆耗资超10亿港币完成H股私有化 [10] - 通过股权优化与资产清理持续提升资产组合质量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