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文旅融合
搜索文档
陈洁:深化国际渔业合作促互利共赢
经济日报· 2025-09-19 08:05
行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 行业自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40年,始终秉承合作共赢、安全稳定、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1] - 行业在装备水平、资源探测能力、科技促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1] - 发达国家远洋捕捞依赖技术、装备、信息一体化系统,装备趋向大型化、信息化和节能化,拥有长度达百米、吨位上万吨的大型渔船 [1] - 我国远洋作业渔船90%以上为中型渔船,老旧渔船占比较高,专业远洋渔业运输船缺乏,装备制造存在“卡脖子”问题 [1] - 发达国家如挪威、俄罗斯、美国、日本每年在相应海域进行渔业资源调查,采用卫星遥感、声呐探测等技术精准评估资源 [2] - 我国在远洋渔业资源调查监测研究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对关键经济鱼种的资源量、分布等系统研究不够,资源探测技术和数据积累不足 [2] - 南极磷虾合理的年度可捕获量近亿吨,日本、韩国、挪威、美国等国年产量约15万吨,我国仅约1万吨 [2] - 发达国家远洋渔业产业链长,企业规模大、研发投入高,海产品加工程度高,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完善 [2] - 我国远洋渔业企业规模较小,资金、技术、人才实力较弱,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加工、出口能力不足 [2] 市场机遇与发展前景 - 全球人口增长和消费升级带动优质海产品需求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兴起使得海产品进口上升,为行业拓展了市场空间 [3] - 公海和专属经济区渔业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将为行业开辟新领域 [3] - 各国科技交流与合作深化为行业技术创新与装备升级带来新动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3] - 行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催生水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冷链物流、海洋生物制品等新产业、新业态,为渔文旅融合带来更多机遇 [3] 未来发展路径与建议 - 需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装备水平,培育大型远洋渔业企业,整合多方资源推进渔船信息化、智能化改造 [4] - 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推动新型数字技术规模化应用,加强全球主要海域渔业资源调查与监测 [4] - 需优化现代交通、物流与市场格局,在海洋与渔业大省打造集捕捞、加工、流通、贸易于一体的现代供应链 [4] - 发挥现代物流优势高效对接消费市场,线上线下同步拓展国内市场,打造远洋渔业产品出海矩阵 [4] - 推动渔文化与行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远洋渔业数字博物馆、风情岛等城市地标,开发旅游项目 [4] - 需深化国际渔业合作,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渔业治理,巩固多双边政府间渔业合作机制 [4]
深化国际渔业合作促互利共赢
经济日报· 2025-09-19 05:57
行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 行业始自上世纪80年代 秉承合作共赢 安全稳定 绿色可持续理念 但装备水平 资源探测能力 科技促进仍落后发达国家[1] - 发达国家依赖技术装备信息一体化系统 渔船大型化信息化节能化 长度达百米 吨位上万吨 配备先进探测及处理系统 实现自动化捕捞 精准导航 高效冷藏保鲜[1] - 行业90%以上为中型渔船 老旧渔船占比高 缺乏专业运输船 装备制造卡脖子问题制约竞争力[1] - 发达国家采用卫星遥感 声呐探测精准评估资源 建立完善数据库和管理体系 行业资源调查监测研究薄弱 系统研究不足 数据积累欠缺 捕捞效率低[2] - 南极磷虾年度可捕获量近亿吨 日本韩国挪威美国等国年产量约15万吨 行业仅约1万吨[2] - 发达国家产业链长 企业规模大研发投入高 加工程度高 标准认证体系完善 品牌渠道优势明显 行业企业规模小 资金技术人才弱 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不足 加工出口能力欠缺[2] 市场机遇与外部环境 - 全球人口增长和消费升级带动优质海产品需求增加 新兴市场国家进口上升拓展市场空间[3] - 国际渔业治理格局变化带来新机遇挑战 加深与主要国家合作为参与规则制定资源分配提供机会[3] - 公海和专属经济区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双边多边合作开辟新领域 科技交流与人员往来为技术创新装备升级带来动力[3] -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产业链延伸催生精深加工 现代冷链物流 海洋生物制品等新业态 渔文旅融合带来机遇[3] 未来发展路径 - 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装备水平 培育大型企业 整合政府社会资本 推进渔船信息化智能化改造 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 应用数字技术 加强资源调查监测[4] - 优化现代交通物流与市场格局 打造捕捞加工流通贸易一体化供应链 发挥物流优势高效对接市场 线上线下拓展国内市 场 构建产品出海矩阵[4] - 文化赋能产业发展 推动渔文化与行业深度融合 打造数字博物馆 风情岛等地标 开发旅游项目 通过渔文旅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4] - 深化国际渔业合作 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参与全球渔业治理 巩固多双边政府合作机制 助力合作地区发展 深入区域渔业管理提升治理水平[4]
评论|茂名博贺开渔嘉年华,重构海洋经济文化坐标
南方农村报· 2025-08-22 08:35
活动概况 - 2025年南海(茂名博贺)开渔嘉年华以文化为内核、体验为主线、传播为引擎,系统性构建"海洋经济+文旅融合+媒体赋能"三维框架 [2][3][4] - 活动通过设计全天候多场景参与动线(祭海巡游、开渔市集、渔获拍卖、沙滩派对等),将地方性仪式转化为可持续、可沉浸的文化消费场域 [12][13] - 传统节庆实现从民俗仪式到体验经济的范式转型,游客从观看者转变为渔港生活的亲历者和共创者 [10][11][13] 产业融合与IP构建 - 系统构建"渔文旅"融合IP生态,衍生浪漫海岸沙滩派对、西葛驿站啤酒音乐节、西葛夜市夜经济等全新农文旅融合业态 [17][18][19] - 节庆成为经济抓手和城乡发展接口,体现"以文塑旅、以旅兴产"的现代区域发展思维 [19][20] - 通过"茂八鲜"产品品牌发布、博贺渔港招商引资推介、滨海新区精品旅游路线发布等活动,延伸渔业产业价值 [23][24] 可持续发展实践 - 开渔前夕举办"有喜事 来种树"活动,在产业布局中嵌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25][31] - 推动博贺港从传统渔港向"港产城乡融合示范区"升级,倡导开发与保护、生产与生态兼顾的发展路径 [27][28] - 海洋经济价值观从"捕捞"转向"共生",标志沿海地区发展理念向系统协同、互利共生转变 [27][29] 媒体赋能与传播创新 - 媒体通过前期内容设计、游玩攻略、打卡攻略,活动期11场沉浸式体验直播,后期长尾宣传形成完整传播生态 [32][33][36] - 构建"内容种草-场景体验-长效消费"闭环,将三天热度转化为长期流量,重塑传统节庆营销范式 [33][34][38] - 传播成为节庆内容组成部分,有效将短期事件转化为持续性地域品牌资产 [37][38] 文化现代化转型 - 开渔活动通过年轻表达欲和互动体验(如孩童宣言、游客手机分享),实现传统文化从"被保护遗产"向"活态发展"跨越 [7][8][9][14] - 传统文化现代化是以文化自信为根基、产业思维为框架、传播重构为放大器的系统性创新工程 [39][40] - 成功关键在于构建可延续的内容模式、消费场景与品牌认同,而非短暂热闹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