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应性皮炎
icon
搜索文档
1500万中国人,被特应性皮炎缠上
虎嗅· 2025-06-18 21:31
特应性皮炎流行病学数据 - 中国0-14岁儿童患者达762.7万人(2021年GBD数据)[9] - 中国成人一年患病率6.13%(2023年研究),即每100成人中有6例[12] - 15岁及以上患者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雌激素加剧炎症反应)[12][13] - 患病率从2012年每十万人1044.1例升至2021年1083.9例,累计患者1542.1万[14] 疾病特征与诊断挑战 - 基本特征为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损害和明显瘙痒[21] - 超10%患者有过轻生念头,近2%实施过自杀行为(2020年调研)[27] - 易被误诊为湿疹(对称性皮炎患者常漏诊)[5] - 属于湿疹类疾病但需区分(与遗传和免疫系统异常相关)[7] 合并症情况 - 近40%患者至少患有一种合并症(2024年1.6万人研究)[38] - 过敏性鼻炎最常见(占合并症的68.7%)[38] - 重度患者高血压比例达6.89%(轻度患者的三倍)[44] - 存在"特应性进程"现象(儿童患者易并发食物过敏/鼻炎/哮喘等)[36] 经济负担与治疗现状 - 患儿年均就诊7.23次,治疗+交通住宿支出2.65万元/年[48] - 被称为"世界上最昂贵的皮肤病"(长期管理成本高)[50] - 目前无法根治,易陷入治疗-停药-复发循环[45][49] - 需持续疾病管理但患者认知不足[49] 诱发因素 - 城市花粉、宠物皮屑等环境因素[17] - 过度清洁导致免疫系统敏感[18] - 饮食(牛羊肉/酒精)和气候(阳光/灰尘)触发[29][30] - 焦虑情绪会诱发疾病大面积爆发[33]
IL-25:II型炎症通路创新靶点,剑指百亿美元特应性皮炎市场
长江证券· 2025-06-11 19:1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丨维持 [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IL - 25为II型炎症通路细胞因子,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和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炎症疾病发展有关,中国抗体开发的SM17是全球FIC的IL - 25受体IL - 17RB单抗,针对特应性皮炎的Ib期顶线数据优异,有望成特应性皮炎市场重磅靶点,还具拓展至其他II型炎症适应症潜力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IL - 25:II型炎症通路新靶点,与多种皮肤疾病病理有关 - IL - 25是IL - 17细胞因子家族成员,通过受体IL - 17RA/B二聚体产生作用,能诱导IL - 4、IL - 5和IL - 13产生,抑制Th17分化,以细胞环境依赖方式激活多个下游信号转导级联 [5][17] - IL - 17家族细胞因子在宿主防御反应和炎症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IL - 25与IL - 17A序列相似性低,功能不同,其与受体结合进行信号转导 [17] - IL - 17家族细胞因子、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不同作用,IL - 25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展中有双重免疫调节作用,既促炎又抗炎 [18][20] - IL - 25在特应性皮炎、银屑病和接触性皮炎病变组织中上调,与疾病发展有关,具备多适应症探索潜力,在稳定状态和疾病状态下作用不同 [27] SM17:全球FIC的IL - 25单抗,抗瘙痒能力优于现有疗法 - IL - 25研发状态相对早期,全球仅XKH001和SM17两款产品进入临床阶段,SM17是全球FIC的IL - 25受体IL - 17RB单抗 [6][33] - SM17治疗特应性皮炎Ib期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纳入中重度AD成人患者,耐受性良好,治疗组在瘙痒缓解、皮损修复等次要终点全面优于安慰剂组 [35] - 第12周时,高剂量组75.0%患者EASI较基线改善≥75%,低剂量组50.0%患者达到该标准;高剂量组41.7%患者达到vIGA - AD 0/1,低剂量组该项应答率为25.0% [6] - 高剂量组91.7%患者第12周时瘙痒峰值数字评分量表周平均值较基线改善≥4分,低剂量组66.7%患者实现该终点应答,起效时间快,止痒和皮肤损伤修复效果持续至第16周 [7][38] - 与现有AD创新疗法相比,SM17皮损改善能力不弱于IL - 4单抗,瘙痒改善快速且深度,IL - 25有望成特应性皮炎市场重磅靶点,还具拓展至其他II型炎症适应症潜力 [7][42] - 从皮损改善能力看,SM17 600mgQ2W给药12周时EASI75和EASI90比例优于多种疗法16周数据;从瘙痒改善能力看,SM17 600mgQ2W给药12周时NRS - 4比例高于多种疗法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