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现代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民进先贤郑晓沧:守护烽火中的“课桌” 推开现代教育之门
中国新闻网· 2025-06-07 09:45
教育行业 - 郑晓沧是中国现代教育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其父创办的达材小学是当地现代教育的启蒙之地 [2] - 郑晓沧1914年赴美师从著名教育家杜威,1929年出任国立浙江大学文理学院教育学系首任系主任 [2] - 1939年郑晓沧在浙江大学西迁背景下创办龙泉分校,为沦陷区学子提供教育机会 [2] -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培养了1200余名学生,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 [6] - 郑晓沧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58年当选民进浙江省委会筹备委员会委员 [6] - 1962年至1965年郑晓沧担任浙江师范学院院长,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 [6] 教育理念 - 郑晓沧推崇师生互动的导师制,认为这是"教书育人"的理想范式 [5] - 郑晓沧注重启发学生智慧,曾组织学生赴福建观测日全食,促成天文学会成立 [5] - 郑晓沧认为教师言行是最生动的教材,应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人格修养 [6] - 郑晓沧学贯中西,编译《柏拉图论教育》等西方经典,同时梳理浙江地方教育传统 [7] 教育机构 -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为中西合璧建筑,当时条件艰苦,师生使用桐油灯照明 [5] - 郑晓沧将"坊下"改名为"芳野",带领师生白天授课、夜间围炉赋诗 [5] -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项建英分享了郑晓沧的教育事例 [5]
少年中国之少年的形塑
新浪财经· 2025-05-08 12:46
到了1905年,由于梁启超对中国读者的深远影响,"少年"一词的新鲜意义及"少年中国"的概念已经随着新刊物的流传,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熟悉的 词语。许多革命家、作家都模仿梁启超使用少年作为笔名,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称为"少年中国之少年""新中国之少年"。在梁启超主编的《清议 报》上,能发现不少标榜"少年"的笔名,如"同是少年""铁血少年""今日少年""突飞少年"。少年甚至吸引着不同政治立场的知识分子和革命者。例 如,政治上反对康梁改良立场的反清革命者陈天华(1875—1905年),就在他的小说《狮子吼》中创造了一个名为"新中国之少年"的角色,但他 也提醒读者,不要将其与横滨的那位——即梁启超——"少年中国之少年"相混淆。少年话语一时风靡,无疑给晚清知识界带来一股新浪潮。 命名先于行动。这些在晚清涌现的"少年中国之少年"如何在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文化变动中扮演自己的角色,这个话题需要对晚清巨变中青年文 化的各种因素仔细考察,这一次的青年文化早于"五四""新青年"一代,并对后者有深远影响。有关近代的青春文化史,值得另外写一本书,但在 此只能略加勾勒。 梁启超 晚清是一个人们对现实感到失望和颓唐的年代,但也是一个充满乐观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