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

搜索文档
民进先贤郑晓沧:守护烽火中的“课桌” 推开现代教育之门
中国新闻网· 2025-06-07 09:45
教育行业 - 郑晓沧是中国现代教育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其父创办的达材小学是当地现代教育的启蒙之地 [2] - 郑晓沧1914年赴美师从著名教育家杜威,1929年出任国立浙江大学文理学院教育学系首任系主任 [2] - 1939年郑晓沧在浙江大学西迁背景下创办龙泉分校,为沦陷区学子提供教育机会 [2] -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培养了1200余名学生,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 [6] - 郑晓沧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58年当选民进浙江省委会筹备委员会委员 [6] - 1962年至1965年郑晓沧担任浙江师范学院院长,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 [6] 教育理念 - 郑晓沧推崇师生互动的导师制,认为这是"教书育人"的理想范式 [5] - 郑晓沧注重启发学生智慧,曾组织学生赴福建观测日全食,促成天文学会成立 [5] - 郑晓沧认为教师言行是最生动的教材,应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人格修养 [6] - 郑晓沧学贯中西,编译《柏拉图论教育》等西方经典,同时梳理浙江地方教育传统 [7] 教育机构 -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为中西合璧建筑,当时条件艰苦,师生使用桐油灯照明 [5] - 郑晓沧将"坊下"改名为"芳野",带领师生白天授课、夜间围炉赋诗 [5] -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项建英分享了郑晓沧的教育事例 [5]
少年中国之少年的形塑
新浪财经· 2025-05-08 12:46
梁启超与"少年中国"概念 - "少年"一词的新意义及"少年中国"概念通过梁启超的《清议报》传播,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熟悉的词语[1] - 许多革命家和作家模仿梁启超使用"少年"作为笔名,如"同是少年""铁血少年""今日少年"等[1] - 不同政治立场的知识分子都被"少年"概念吸引,包括反对康梁改良立场的革命者陈天华[1] 晚清教育改革 - 1860年洋务运动期间成立传授西方知识的学校如同文馆(1862年)、广方言馆(1863年)[4] - 1898年梁启超参与创立京师大学堂(后改名北京大学),取代古老的国子监[4] - 1901年清廷核准张之洞提案,要求各省设立大学、各市设中学、各县设小学,课程包括传统学问和西方科学[5] - 1905年清廷废除已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5] 新式教育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首次接触现代学科如格致、算学、地理等[6] - 胡适因受严复和梁启超进化论影响,将名字改为"适"(取自"适者生存")[8] - 郭沫若描述新式学校教育唤醒自我意识,使他"蜕去自己的皮"与新时代同步成长[8] - 上百万中国青年在新式学校接受教育,经历与传统父辈完全不同的成长体验[9] 学生运动与革命 - 1902年南洋公学学生组织"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全体学生退学抗议,成为全国性新闻[15] - 145名前南洋公学学生创立爱国学社,成为革命青年培训基地,蔡元培、章太炎担任导师[16] - 邹容1903年出版《革命军》,号召流血革命救中国,成为革命青年的精神偶像[16][20] - 1905年孙中山创立同盟会,邹容的牺牲被用来动员青年参加革命[20] 启蒙的多重维度 - 严复翻译进化论等西方学说打开青年接受现代思想的通道[23] - 吴稚晖回忆电灯等现代物质文明成为内陆青年的启蒙时刻[26] - 林纾翻译《茶花女》开创中国感伤文学传统,影响"鸳鸯蝴蝶派"小说[27] - 苏曼殊小说《断鸿零雁记》将革命与恋爱结合,开创"革命加恋爱"情节模式[28] 现代青年主体性建构 - 新式教育使青年摆脱儒家修身治国传统,获得自我塑造的自由[9] - 章太炎批评现代教育限制学生自主性,提倡传统"眼学"而非现代"耳学"[11] - 无政府主义者追求塑造拥有绝对个人自由的"完人"理想[30] - 青年通过教育、革命、物质体验等多重路径完成现代主体性建构[2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