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现代科学
icon
搜索文档
科学家中的科学家,杨振宁影响了什么
经济观察报· 2025-10-18 13:06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与历史地位 - 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也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12] - 科学界公认其最具突破性的成就包括宇称不守恒与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贡献覆盖场论、粒子物理、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四大领域共13项重要贡献[18] - 被物理学家费曼·戴森评价为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多位顶尖科学家称其为"百年不遇的天才"[6][8] 成长背景与教育经历 - 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接受7年扎实物理训练,1945年赴美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费米和"氢弹之父"泰勒[12] - 幼年受父亲杨武之教育影响,背诵唐诗古籍,儒家传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理念终身受益[11] -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停留17年,该院由奥本海默担任院长[12] 对中国科学界的贡献与影响 - 1971年在中美关系解冻后率先访问新中国,会见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中国应重视基础研究,促进政府恢复对基础科学的投入[20][21] - 帮助改变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让中国人意识到也能做最前沿科学,对亚裔群体产生深远影响[17][18] - 1999年退休后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帮助引进一批原本不可能回国的大师级科学家,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定海神针角色[22] 个人特质与领导力 - 具备神奇的直觉和简洁优美的表达能力,被评价为"最正常的天才",在科学争论中敢于坚持己见,不畏得罪他人[12][13][14] - 热衷提携后辈,主动引用并推介年轻学者的作品,在不同场合介绍小人物[18] - 晚年保持童心未泯,热爱美食与生活,将新居命名为"归根居",体现其落叶归根的情怀[23] 纪录片与历史资料 - 2024年1月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在北京首映,展示未公开珍贵史料包括1957年诺贝尔奖授奖画面及与费米等物理学家的通信[5][6] - 影片由潘建伟、饶毅、施一公发起制作,得到杨振宁本人首肯,首映式聚集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顶尖科学家[5][6] - 纪录片结尾引用杨振宁自喻为在海滩捡到几个美丽贝壳的幸运者,强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23]
新书架丨重寻地平线
现代科学全球起源的重新审视 - 质疑现代科学诞生的欧洲中心论 将重大科学时刻置于全球历史范畴 涵盖非洲亚洲美洲等地区的科学理论发展 [2] - 科学革命历史包含整个世界 是融合世界各民族知识的过程 18世纪欧洲科学院组织国家赞助的探险之旅推动物理学航海学测量学发展 [2] - 欧洲探险家依赖土著居民已有知识 在秘鲁依靠印加人文传统 在太平洋依靠波利尼西亚航海技术 在北极依靠土著居民穿越冻土 [2] 东方科学著作对西方科学的影响 - 16世纪末《本草纲目》出版 涵盖1892个植物动物和矿物条目 提出自然界分类标准方法 18世纪流传到欧洲出现法文英文译本 [3] -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约瑟夫·班克斯购买李时珍著作 用于识别英国商人送往伦敦的中国植物 [3] - 达尔文《物种起源》诞生与环球航行中搜集整理世界各地发现密不可分 引用更早的俄国与中国著作 一战前被译成至少15种语言 [3] 20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全球化特征 - 20世纪初物理学与国际政治联系紧密 国际合作与冲突持续塑造现代科学发展 各国科学家合作为现代物理学作重要贡献 [4] - 爱因斯坦主张科学家团结 加入国际知识合作委员会促进各国科学界联系 [4] - 当前人工智能太空探索气候科学等领域呈现新趋势 中国机器学习突破 阿联酋火星航天器发射 阿根廷气候模型绘制 科技革命更需要国际合作开放共享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