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础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真金白银破解基础研究“不敢投”难题
科技日报· 2025-09-15 07:38
作为我国基础研究重镇,上海近年来围绕基础研究战略性布局、组织化实施和持续性投入机制等,开展 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2024年,上海市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比例达11%左 右,高于全国6.91%的平均水平。但也要看的是,这一数据与国际创新型城市普遍达到的15%相比还有 一定差距。 为加快健全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引导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出题人""阅卷人""答卷人"作用,《上海市 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日前出台。《若 干措施》面向上海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提升企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以机制和制度创新为 全国探路。 深入实施"探索者计划" 为帮助企业跨越从"想做"到"能做、敢做"的鸿沟,2021年,上海设立基础研究"探索者计划"。该计划通 过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将产业界的工程需求、工程难题转化为基础科学问题,从高校、科研院所寻求 解决方案,推动产业需求与基础研究融通。目前,"探索者计划"合作企业已从最初的2家拓展到如今的 22家,覆盖了生物医药、信息、航空、先进材料等多个领域。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是"探索者计划"的首批参与者之 ...
1305个项目获得支持,资助经费5.82亿元 河南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获新突破
河南日报· 2025-09-06 07: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情况 -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达1305个项目 同比增长14% 超出2024年全年立项数 [1] - 获得资助经费5.82亿元 同比增长20.5% [1] 依托单位与申请规模 - 获批项目涉及61家依托单位 同比增长24.5% [1] - 项目申请量近1.7万项 同比增长17.8% [1] 高层次项目突破 - 河南大学获得青年科学基金A类项目资助(时隔两年再次获得) [1] - 5个项目获得青年科学基金B类项目资助(涉及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4家单位) [1] - 6个项目获得重点项目资助(涉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3家单位) [1] 项目类型增长 - 面上项目470个 同比增长24.7% [2] - 青年项目816个 同比增长8.1% [2] 基础研究支持体系 - 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规格成立 基金规模扩大至5亿元 [2] - 完善资助体系 探索优秀青年人才滚动支持机制 [2] - 深化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联合资助 [2]
Meta内斗搞成连续剧了,泰斗发文暗讽28岁华裔首席AI官
新浪财经· 2025-09-04 01:23
2025年9月2日,Yann LeCun在他的领英页面上发布了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其指 向性非常明确。 他写道:"嘿,AI领域的记者和专家们。并非每个从事AI工作的人都是'研究员'。" 他接着定义了他心目 中研究员的标准:他们倾向于公开发表至少一部分研究成果,并开源一部分代码;他们通过论文和开源 代码对其他研究者和技术社区产生影响,这可以从谷歌学术的引用数和H指数上看出来;他们通常拥有 一个与AI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他们在研究生期间就发表论文,并在参加工作后继续发表。如果他们 停止了发表,他们就变成了工程师或者管理者。 LeCun继续写道:"正如我之前帖子中指出的,研究和工程/产品开发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有着不同的动 机、不同的激励机制和不同的操作模式。有些人两者都能做,有些人只能做其一。相当多的人在职业生 涯中从研究转向工程或管理(反向的情况比较少见)。但简单来说,研究员的衡量标准是他们的智力影 响,工程师的衡量标准是他们的产品影响。两者对于科学和技术的进步都是必需的。" 这段话虽然有点绕,但是不难看出Yann LeCun在暗讽,智力水平高的才能当研究者,智力水平低的是 管理者,而且作为AI ...
Meta 内斗搞成连续剧了,泰斗发文暗讽28岁华裔首席AI官
36氪· 2025-09-03 15:24
公司内部文化冲突 - Meta AI实验室内部存在基于长期主义和基础研究的科学探索精神与追求速度执行力和短期成果的工程导向文化的矛盾 [2][3] - 冲突体现为图灵奖得主Yann LeCun需要向年轻三十多岁且本科肄业的Alexander Wang汇报工作 [9] - 公司战略重心从长远基础研究转向不计成本追赶竞争对手 导致内部资源争夺和政治斗争 [9][13] 人才管理问题 - 公司采用高薪吸引顶尖人才但未提供稳定工作环境 关键成员如OpenAI挖来的Shengjia Zhao因资源分配和奖金机制不满而考虑离职 [11] - 团队普遍士气低落 因资源分配不公和缺乏明确发展路径 公司最终暂停部分团队招聘以控制成本 [13] - "雇佣兵"文化盛行 协同创新氛围被内耗取代 专业能力未获充分尊重 [13][17] 产品与技术发展 - Llama 2作为最强开源模型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表现接近闭源商业模型 为公司在开源AI领域建立声誉 [14] - Llama 4被质疑存在基准测试过度优化问题 实际应用表现未达宣传水平 声誉受损 [14][16] - 公司投入千亿级别资金和全球顶尖人才 但在大模型主赛道从竞争者变为追赶者 面临掉队风险 [16] 领导层背景与理念差异 - Yann LeCun拥有博士学位 发表数百篇论文且引用超数十万次 坚持公开发表成果和开源代码的科研理念 [4][6] - Alexander WangMIT辍学后创立Scale AI 估值达数十亿美元 擅长市场需求识别和资源组织 缺乏理论探讨耐心 [7][9] - 两者分别代表智力影响为导向的研究员和产品影响为导向的工程师 职业轨迹和衡量标准截然不同 [1][9] 行业影响与案例启示 - 事件反映硅谷科技行业严谨科学精神与商业短期回报的价值观冲突 被视为"传教士"与"雇佣兵"文化的对决 [18] - OpenAI首席执行官曾预言Meta文化问题 指出有使命的团队终将击败雇佣兵团队 [18] - 案例表明缺乏健康创新文化的公司即使投入巨额资金和人才也可能导致技术地基不稳 [18]
任正非:干就完了!华为利润降32%,却狂砸970亿搞研发
搜狐财经· 2025-08-31 15:1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4270.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5% [1][3] - 净利润371.9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2% [1] -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32.19%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311.83亿元,同比增长24.15% [9] 研发投入 - 研发费用969.50亿元,同比增长9.04%,占营收比重达22.7% [3] - 每年投入约600亿元用于基础理论研究 [8] 业务板块表现 - 智能手机上半年出货量2540万台,第二季度以1250万台出货量位居国内市场份额18.1% [4] -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鸿蒙智行累计交付超90万辆,预计10月突破百万辆 [4] - 云计算算力规模同比增长近250% [5] - 昇腾AI云服务客户从321家增长至1714家 [5] 战略方向 - 通过"用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群计算补单芯片"实现技术突破 [7] - 基础研究被视为支撑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 [8] - 人工智能被视为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 [11] - 强调行业专家主导算法开发的AI落地路径 [11] 财务状况 - 总资产1.251万亿元,总负债7121亿元,资产负债率56.9% [9] - 货币资金储备达1.81万亿元 [9] 领导层观点 - 坚持"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的务实发展理念 [1][6] - 承认单芯片技术仍落后美国一代 [7] - 强调开放合作对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一批评审结果我省5074项项目将获24.5亿元资助
新华日报· 2025-08-30 07:06
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情况 - 江苏获批5074项项目 占全国立项数9.5% 同比增长6.5% [1] - 全国共资助10类项目53159项 包括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等重点类别 [1] - 江苏获直接资助经费24.5亿元 南京大学541项/东南大学402项/苏州大学365项/南京医科大学333项位列省内前四 [1] 江苏省基础研究发展态势 - "十四五"期间累计获批2.4万余项 获得直接资助经费140亿元 [2] - 实施"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 布局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 探索"应用基础研究特区" [2] - 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
我省5074项项目将获24.5亿元资助
新华日报· 2025-08-30 05: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情况 - 江苏获批5074个项目占全国总数53159项的95% 同比增长65% [1] - 获得直接资助经费245亿元 [1] - 南京大学541项 东南大学402项 苏州大学365项 南京医科大学333项位列全省前四 [1] 基础研究投入与布局 - "十四五"期间累计获批24万余项目 获直接资助140亿元 [2] - 实施"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 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 [2] - 布局建设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 探索"应用基础研究特区" [2] 区域创新合作机制 - 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2] - 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2]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有22篇论文发表在国际三大顶刊 很多获奖项目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科创与产业深度融合 企业活跃度再增强
解放日报· 2025-08-27 09:53
基础研究进展 - 自然科学奖授奖数增加10项至56项 占比29%创2006年以来新高 科技进步奖授奖数减少17项 [2] - 自然科学奖获奖率23%高于科技进步奖16% 反映基础研究领域底子厚 原创性强 成果质量高 [2] - 18个一等奖项目在《自然》《科学》《细胞》正刊或子刊发表22篇论文 其中正刊8篇 子刊14篇 占论文总数1/4 [2] 人才结构特征 - 1790位获奖完成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1171人占比65% 较2023年度提升4个百分点 [3] - 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82人占比43% 较2023年度提升3个百分点 含2位90后第一完成人 [3] - 10位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得主中7人获国家杰青基金支持 覆盖量子科技 绿色低碳 精准医疗领域 [3] 产业创新融合 - 30个技术发明奖项目在电子信息 先进制造 航空航天 新材料 生物医药领域突破技术瓶颈 [4] - 15个技术发明高等级奖项成果获发明专利646件 平均每个项目43项专利 [4] - 和黄医药研发的呋喹替尼在9个国家或地区获批 延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 [4] 企业创新主体 - 686家获奖完成单位中企业336家占比49% 其中国有企业185家占比55% 民营企业93家占比28% [5] - 科技进步奖97个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提供科技支撑 取得显著经济或社会效益 [4]
勇当尖兵为科技强国贡献上海力量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解放日报· 2025-08-27 09:53
上海市科技政策与战略方向 -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激活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 - 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 培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 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 - 深化落实集成电路 创新药械 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3] - 探索保税研发 离岸孵化 跨境技术交易等开放创新功能 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3] -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加大引才力度 创新育才模式 优化用才导向 [4] -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科技计划管理 发展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4] 科技奖项与人才表彰 - 授予吕西林院士 马大为院士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1] - 2024年度上海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06项(人) [5] - 10人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56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 30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 [5] - 97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 8项成果获科学技术普及奖 3位外籍专家获国际科技合作奖 [5] 产业与技术发展重点 - 全力推进集成电路产业突围 系统推进创新药械发展突破 加速推进人工智能迭代升级 [3] - 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攻关模式 推动国有企业发挥原创技术策源地作用 [3] -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创新 引导外资研发中心提升能级 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 [3] - 动态推进技术探索 技术收敛 技术迭代 加快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熟化平台建设 [2][4] 国际合作与生态建设 - 用好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浦江创新论坛等平台 加强规则探索和治理合作 [3] - 推动技术 规则 标准走出去 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3] - 实施"全球科技伙伴计划" 布局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深化国际创新协同 [3] - 强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 形成区域创新共同体 [4]
上海颁出重磅科技大奖,瞄准哪些重点方向
第一财经· 2025-08-26 23:03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展 - 2024年上海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11% 显著高于全国6.91%的平均水平 [3] -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06项 其中191个获奖项目中自然科学奖占比29% 创2006年设立该奖项以来新高 [3] - 高等级获奖项目中近半数与三大产业相关 54%的项目名称直接提及"应用" 主要集中于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 [3] 基础研究突破与转化 - 18项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中有22篇论文发表于《Cell》《Nature》《Science》正刊或子刊 占论文总数1/4 [6] - 复旦大学鲁伯埙团队研究成果技术转让许可达3.7亿元 中国科学院王二涛团队获中国发明专利并申请国际专利 [6] - 科技功臣奖获得者吕西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内50多栋复杂高层建筑 马大为发展的"乌尔曼-马"反应在全球制药界广泛应用 [7] 产业创新与关键技术突破 - 技术发明奖项目中电子信息领域占比20% 先进制造领域占比17% 航空航天和新材料领域各占13% 生物医药领域占比10% [11] - 15项技术发明高等级奖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646项 平均每个成果有43项原创性发明得到专利保护 [11] - 上海交通大学朱新远团队荣获科技进步特等奖 其超支化聚合物涂层技术应用于10型运载火箭和4型运载火箭首飞 [12] 生物医药创新成果 - 和记黄埔医药"呋喹替尼"项目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药物为全球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领域十余年来首个获批的VEGFR选择性抑制剂 [15] - 呋喹替尼已达成逾80亿元海外技术许可收入 2024年全球销售额突破29亿元 其中海外市场占比71% [15] - 该药物于2018年在中国获批 2023-2024年相继在美国、欧盟和日本获批 预计三年内形成超百亿规模 [15] 青年科技人才发展 - 2024年度获奖完成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占比65% 较2023年61%有所提升 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占比43% [17] - 10名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有7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 在量子科技、绿色低碳等前沿领域取得成就 [17] - 年龄最小的获奖者为1993年出生的复旦大学助理研究员胡凤鸣 获自然科学二等奖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