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础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今年中国医药对外授权合作破千亿美元,但基础研究薄弱问题还未扭转|“十五五”产业前瞻
第一财经· 2025-10-30 18:43
中国医药创新成就 - 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在2023年历史上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 [1] - 中国肿瘤领域近十年发生巨变,中国医生正成为大型国际研究的主要研究者,而在20年前只能参与小型桥接试验或听取报告 [3][4] - 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水平提升,推动创新药在全球崛起 [5] 中国医药创新面临的挑战 - 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是源头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驱动力缺乏 [2] - 全球前二十跨国药企的潜在first-in-class在研管线占比为38%,而中国前二十药企该数据仅为13% [2] - 当前生物医药领域的核心技术如抗体技术、CAR-T、基因治疗并非源自中国,缺乏持续性、源头性的技术输出 [2] - 中国药物研发存在研发扎堆、国际临床研究布局欠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效能亟待提升等问题 [2] - 药物研发主要集中在快速跟进和优化,在新靶点、新机制、新技术的原始创新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 [6] 挑战的具体表现与根源 - 疾病谱系匹配失衡,“两大三特”疾病(重大慢性疾病、重大传染病、儿童用药、罕见病药物、特殊场景用药)用药需求迫切 [2] - 产、学、研协同存在协调不力和断链问题,大学和研究所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脱节 [7] - 许多药企因人才、资金缺乏和短期利益驱动,更倾向快速跟进和同类更优策略 [7] - 临床医生虽能发现迫切需求,但缺乏将需求转化为研究的资源、经费与能力 [7] 政策与行业应对方向 - 国家层面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 [1] - 新一轮“创新药国家重大专项”将进行顶层设计,实现从产品导向向能力导向转变,追求品种、人才、平台的“三位一体”建设 [8] - 专项重点从强调中下游产业链向上游创新链转变,重点关注新靶点、新机制、新理论,全力做原研药 [8] - 专项支持从针对10类重大疾病向临床需求转变,聚焦“两大三特”等以病人为中心的未满足需求 [8] - 专项支持从仿制药在内的药物研发向重点支持原创新药研发转变,仿制药不再被纳入 [8]
我国创新指数保持稳步增长
经济日报· 2025-10-30 09:49
2024年达174.2,比上年增长5.3%—— 我国创新指数保持稳步增长 本报北京10月29日讯(记者熊丽)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测算结果显示,2024年中国创新指 数达174.2,比2023年增长5.3%,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在4个分领域的18个评价指标指数中,每万名 R&D(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数、理工类毕业生占适龄人口比重指数等2个指标 指数保持较快增长,增速连续3年超过10%。 创新环境持续改善,人才支撑得到加强。2024年,我国创新环境指数为186.0,比上年增长4.9%,该领 域5个评价指标指数全部实现增长。评价指标中,理工类毕业生占适龄人口比重指数比上年增长 10.8%,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高素质研发人才储备成为支撑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研发费 用加计扣除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激励更多企业持续开展创新活动,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加计扣 除减免政策受惠企业达13.7万家,比上年增长11.1%。 创新投入继续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加大。2024年,我国创新投入指数为162.6,比上年增长5.1%,该领 域4个评价指标指数全部实现增长。同时,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达 ...
增长5.3%!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科技日报· 2025-10-30 09:47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发布的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测算结果显示,2024年中 国创新指数为174.2(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5.3%。分领域看,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 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成效指数分别为186.0、162.6、215.8和132.4,分别比上年增长4.9%、5.1%、8.1% 和1.9%,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创新产出较快增长、产出成果质量提升,成为此次创新指数一大亮点。2024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数为 104.5万件,比上年增长13.5%。截至2024年底,我国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7.8万件,占境内有 效发明专利的4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共有9.2万家企业拥有注册商标,比上年增长13.7%。 "技术市场通过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林梅介绍,2024年,我国技术市场成 交合同数99.4万项,成交总金额6.8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11.2%;成交合同平均金额为687.6万 元,比上年增加37.7万元,技术成果转化质效持续提高。 与此同时,创新成效稳步提升,发展新动能加速汇聚。我国创新成效领域的5个评价指标指 ...
不再跟着西方屁股定义“卡脖子”,这样只会被动挨打
观察者网· 2025-10-28 20:06
十五五规划与科技创新体系 - 十五五规划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需依靠科技现代化作为支撑,路径包括加强原始创新、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 [1] - 规划提出加强基础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体系性布局,延续了2023年"221讲话"中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的精神 [15][16]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与产学研合作 - 企业被确立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其优势在于能更贴近市场、理解需求,国家项目应更多发挥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作用 [1][5][6] - 迈瑞医疗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合作是成功案例,双方在2008年共同开发高端彩色超声设备,打破了飞利浦、通用电气和西门子的垄断 [6] -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大树模型"体现了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为树根,产业发展为树冠,深度融合靠树干进行双向能量输送 [17] - 考核机制需改革,科研人员不仅需会发论文,还需懂产业语言、能做横向课题,将产业需求转化为科学问题 [18] 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策略 - 解决"卡脖子"问题需将企业遇到的难题转化为国家科技任务和项目,但现行项目制存在事后补救性质的时滞问题 [2] - 需着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用足用好市场机制,这比单纯推动科技攻关的项目制更为重要 [3] - 存在"后来者劣势"现象,例如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攻克的高压共轨系统因国内柴油机厂更信赖德国博世和日本电装而未被采用 [2] - 工业软件行业发展呈现两条路径:一是以中国石油东方物探为代表通过纵向一体化解决关键技术软件化;二是由国防科工委指导推动供需对接 [12] 人工智能技术的行业应用 - 人工智能技术革命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方式差异显著,2G、2C行业对安全一致性要求较低,可利用大模型技术 [14] - 2B行业(工业领域)对一致性、安全性要求高,变量复杂,极度依赖工业企业既有经验积累对场景进行降维和分解 [14] - 浙大中控在工业人工智能应用上表现优异,得益于其30年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经验积累,能利用"穷举法"完善AI方案和工业操作系统 [12][13] - 传统工业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的主客关系需明确,作业场景和经验数据来自工业企业,AI企业帮助将其转化为机理模型和AI [15] 创新路径的非线性特征 - 创新具有实践性特征,是干出来的而非想出来的,中国庞大的工业体系极大降低了重大创新的门槛 [25] - 三元乳业通过自主创新建立了千万数据量级的母乳数据库,带动了系统的母乳科学研究,是产业带动技术、技术带动科学的例子 [21][22][23] - 安徽企业格义在秸秆深加工中意外发现能提高粮食产量、修复盐碱地的溶液,体现了技术-经济-社会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24] - 需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盘活整个国民工业体系以孕育重大创新 [25]
从福耀大学到何享健基金:“科技公益”迎范式跃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19:43
日前,"何享健青年科学家"首期名单揭晓,20位青年科学家每人获得200万元科研资金支持。南京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应佚伦就是获得资金支持的20位青年科学家之一。 "民间活水"流入基础研究领域 基础研究是科学大厦的地基,也是破解一切技术"卡脖子"难题的钥匙。只有把地基打深、打牢,才能实 现高水平科技自立,也才能在世界科技强国的竞争中获得主动权。 十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498.8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500.9亿 元。 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基础研究超过90%的投入来自政府财政,社会资金投入基础研究严重不足。而美 国基础研究经费的55%左右来自企业、大学和非盈利组织,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也有私人基金会和 慈善机构资助基础研究的传统。 受访业内人士表示,政府财政经费绩效导向明确,对风险较高、共识度尚低的前沿领域支持相对有限, 亟需社会资金补位,形成多元投入格局,为潜在原创突破预留"孵化土壤"。 应佚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何享健青年科学家"项目在基金管理上解决了青年科研者长期面临 的"经费申请难、研究周期短"痛点,"相当于给予我们一笔非常关键的创业基金,帮助我们在科研路 ...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并颁奖,陈吉宁致辞
第一财经· 2025-10-25 18:55
论坛概况 -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暨颁奖典礼于10月25日上午在上海临港中心举行 [1] - 论坛主题为“未来科学:上海与世界” [11] - 论坛结构包括主论坛、6场分论坛及衍生活动 [11] 与会人员 -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并致辞,市长龚正出席 [4] -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出席并为奖项得主颁奖 [4] -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王进展及世界顶尖科学家代表、诺贝尔奖得主巴里·夏普利斯致辞 [8] - 多位上海市领导、知名高校校长及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得主出席 [8] 战略方向与政策重点 - 上海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基础科学、开放创新、人才成长 [7] - 上海将持续深耕基础研究,深化国际合作,厚植人才沃土,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7] - 公司将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加强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布局培育,以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7] - 公司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支持青年科学家担重任 [7] - 公司将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创新环境,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7] 论坛议题与目标 - 与会嘉宾将聚焦全球科技前沿,探讨基础研究、技术突破、融合创新、国际合作、科技治理等议题 [11] - 论坛目标是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提供科学方案与行动路径 [11] 奖项颁发 - 斯坦福大学孙理察教授获颁“智能科学或数学奖” [12] - 康奈尔大学斯科特·D·埃默尔教授及犹他大学韦斯·桑德奎斯特教授获颁“生命科学或医学奖” [12]
阴和俊: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财联社· 2025-10-24 12:10
核心政策导向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 -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 [1] - 突出国家战略需求,部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1] 重点发展领域 - 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1] 基础研究布局 - 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加大长期稳定支持 [1] - 强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原始创新导向,产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 [1]
科学家中的科学家,杨振宁影响了什么
经济观察报· 2025-10-18 13:06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与历史地位 - 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也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12] - 科学界公认其最具突破性的成就包括宇称不守恒与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贡献覆盖场论、粒子物理、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四大领域共13项重要贡献[18] - 被物理学家费曼·戴森评价为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多位顶尖科学家称其为"百年不遇的天才"[6][8] 成长背景与教育经历 - 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接受7年扎实物理训练,1945年赴美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费米和"氢弹之父"泰勒[12] - 幼年受父亲杨武之教育影响,背诵唐诗古籍,儒家传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理念终身受益[11] -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停留17年,该院由奥本海默担任院长[12] 对中国科学界的贡献与影响 - 1971年在中美关系解冻后率先访问新中国,会见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中国应重视基础研究,促进政府恢复对基础科学的投入[20][21] - 帮助改变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让中国人意识到也能做最前沿科学,对亚裔群体产生深远影响[17][18] - 1999年退休后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帮助引进一批原本不可能回国的大师级科学家,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定海神针角色[22] 个人特质与领导力 - 具备神奇的直觉和简洁优美的表达能力,被评价为"最正常的天才",在科学争论中敢于坚持己见,不畏得罪他人[12][13][14] - 热衷提携后辈,主动引用并推介年轻学者的作品,在不同场合介绍小人物[18] - 晚年保持童心未泯,热爱美食与生活,将新居命名为"归根居",体现其落叶归根的情怀[23] 纪录片与历史资料 - 2024年1月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在北京首映,展示未公开珍贵史料包括1957年诺贝尔奖授奖画面及与费米等物理学家的通信[5][6] - 影片由潘建伟、饶毅、施一公发起制作,得到杨振宁本人首肯,首映式聚集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顶尖科学家[5][6] - 纪录片结尾引用杨振宁自喻为在海滩捡到几个美丽贝壳的幸运者,强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23]
满屏都在羡慕日本,中国的爆发期即将到来
虎嗅APP· 2025-10-16 21:23
日本诺贝尔奖成就分析 - 日本在最近25年里已诞生22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获奖者(包括三名美籍)[9] - 2025年日本学者在医学奖和化学奖梅开二度斩获殊荣[8] 日本基础研究成功因素 - 日本学术自由是基础研究突破最重要的条件 允许研究者自主决定工作计划和项目方向[22] - 日本1995年制定《科学技术基本法》后每五年制定规划 重点加强基础研究 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纳米技术等领域为重点[25] - 日本全社会研发投入中基础研发比例达14.6%(2023年数据)显著高于中国的6.9%[26] - 日本大学高度自治 京都大学实行自由转换院系和自主选择导师的培养体系[30][31] -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基础研究经费比重高达30% 以"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为核心定位[32] 中国基础研究现状与挑战 - 中国研发总支出超过6000亿美元(2024年)在绝对值上追平美国[14] - 中国基础研究支出占研发总经费比例仅为6.9%(2024年)距离2035年8%的目标仍有差距[26] - 中国重大原创性成果偏少 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期刊的论文占比仅为6.7%[38] - 中国从事原创研究的人员比例均值为16.3% 距离24.4%的理想值差距较大[38] 中国基础研究改革措施 - 政府推出"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和"破五唯"(加唯分数)政策优化评价机制[39] - 自然科学基金委职责拓展为资助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 并组织凝练基础研究领域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选题[39][40] - 2025年基础研发经费目标比例设定为8%以上[38] 诺贝尔奖产出预测模型 - 首创证券模型显示诺奖批量产出需同时满足总量GDP门槛2100亿美元和人均GDP门槛32000美元[42][43] - 根据该模型预测 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迎来诺贝尔奖爆发期 2035年后诺奖数量会越来越多 2050年可能超过日本[45]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将于10月24日至26日在上海举办
新浪财经· 2025-10-16 11:11
论坛概况 -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主题为"未来科学:上海与世界" [1] - 论坛将于10月24日至26日在上海临港中心举办 [1] - 活动形式为"1场主论坛+6场分论坛+10余场衍生活动"的立体矩阵 [1] 与会嘉宾 - 论坛将汇聚25位诺贝尔奖、图灵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等国际顶级奖项得主 [1] - 其中包括4位诺贝尔奖得主和4位图灵奖得主 [1] - 众多国内外院士、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青年科学家代表将参会 [1] 讨论议题 - 论坛将聚焦全球科技前沿 [1] - 主要探讨基于未来科学的基础研究、技术突破、融合创新、国际合作、科技治理等重大课题 [1] 相关活动 - 论坛开幕式上将现场颁发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 [1] - 奖项包括"智能科学或数学奖"与"生命科学或医学奖"两大奖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