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理性繁荣
icon
搜索文档
全景式扫描AI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国金宏观钟天)
雪涛宏观笔记· 2025-11-12 23:57
AI对经济的宏观影响 - 2025年上半年AI相关投资(信息处理设备与软件投资)拉动美国实际GDP增速1.57个百分点,超过私人消费1.06个百分点的拉动率[6] - 2025年第一季度AI相关投资对GDP的拉动达1.3个百分点,已超过科网泡沫时期1999年第二季度的峰值1.16个百分点[6] - 过去两年信息处理服务在美国GDP的占比从2013-2019年均值1.04%提升约0.7个百分点至1.75%,而制造业产出占比下滑近1个百分点至9.98%,为1995年统计以来首次跌破10%[10] - 数据处理服务的人均真实附加值增速高达12.66%,比2013-2019年平均年化增速高近6个百分点,制造业同期年化复合增速仅为1.56%[13] - 当前对信息技术设备与软件的实际投资值为1.48万亿美元,是科网泡沫时期162亿美元的90倍,而美国实际GDP在此期间仅翻了一番[14] AI相关投资与产业挤出效应 - 过去两年数据中心建造支出翻倍,其占非住宅支出的比重从2022年底约2%上行至5%[18] - 私人部门非住宅建造总支出自2023年初见顶后小幅下滑,AI领域投资可能对商业综合体、办公楼等传统建筑业分项投资产生挤出作用[18] - 电脑及其周边产品产能利用率相较于2023年1月上升约15个百分点,而其他高科技及非高科技行业产能利用率仍低于2023年1月水平[27] - 电脑及相关产品在耐用品新订单中"一枝独秀",展现出从2023年1月起的持续增长趋势[27] AI的电力与基础设施需求 - 2022-2025年间美国商业用电量上行斜率看齐上世纪90年代末水平,商业部门平均电价较2019年增长约30%[22] - EIA预计商业计算消耗的电力占商业部门电力消耗约8%,到2050年预计将增长到20%,最新年度展望将2050年商业计算用电量从0.697 quads(约2040亿度)上调至1.154 quads(约3400亿度)[23] - 约五分之一承包商在9月份签订数据中心项目合同,有数据中心工作的承包商积压订单为12个月,明显高于没有数据中心的承包商8个月[25] AI对就业的实际影响 - AI技术渗透率在20余个大类行业中仅有6个突破10%,信息技术业渗透率最高约为25%[31] - 计算机相关行业占全美就业人口约3.4%,但调动了37.2%的Claude Token,5%的就业人口使用了约50%的AI数据用量[32] - 餐饮、销售、运输和行政等行业占美国就业比重超1/3,Claude用量不超过15%[32] - 2025年前10个月人工智能技术只能排在裁员最主要因素的第六位,远低于其他宏观因素[36] - AI最主要效用是"信息搜寻"和"市场营销",而提升生产力的"新流程"和"流程自动化"使用占比并不突出[39] 科技股财富效应与消费 - 从2023年第一季度到2025年第二季度,股权类资产贡献约20万亿美元财富增长,美国居民部门权益类资产占净资产比重达30.6%,为1988年有统计以来最高水平[44] - 净财富显著增长推动了2020年至今约三分之一消费者支出增长,尤其集中在可选消费品[44] AI企业的融资与金融风险 - 2025年Hyperscaler企业债总发行量达1038亿美元,规模加权利率4.91%,而2024年全年发行量仅为201亿美元,利率4.75%[53] - 1038亿美元占2025年美国狭义科技行业债券发行量的24.76%,占广义科技行业发行量的16.70%,占非金融企业债发行量的4.29%[56] - 全球私人信贷总在管规模从2010年底约1000亿美元上涨至接近2.2万亿美元,零售类属性在管规模从0增长至2800亿美元,占总规模约13%[59] - 直接借贷总规模为1.24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总直接借贷规模接近1.1万亿美元,较2020年翻倍,TMT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私募信贷以直接借贷形式存在的敞口约为1500亿美元[61] - 过去三年美国私人信贷总发行量分别为712亿美元、1538亿美元和1138亿美元,其中科技行业分别为256亿美元、552亿美元和369亿美元,2025年平均每笔融资规模为1.14亿美元[63] - 美国银行机构向非银金融机构提供约1.27万亿美元贷款,其中约有3000亿美元的私人信贷敞口,过去两年美国本土银行总贷款规模增长约8%,而对非银机构贷款增长约75%[70]
中国消费市场十大新常态——从生存焦虑到理性繁荣的进化
搜狐财经· 2025-06-25 16:35
中国消费市场转型关键节点 - 消费市场正经历从底层逻辑到行为模式的深刻进化,"理性繁荣"成为新趋势 [1] 01 财务谨慎主义 - 29%家庭收入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25-34岁年轻职场人群收入缩水达30.1% [3] - 非刚需消费品类大幅收缩,耐消品市场复苏乏力 [3] 02 健康霸权时代 - 健康成为消费决策首要关注点,消毒清洁品类增长35.8% [5] - 健康属性重构竞争格局,涉及功能饮料、益生菌食品、天然成分护肤品等品类 [5] 03 环保消费觉醒 - "限塑令"政策推动环保消费意识觉醒,消费者更注重可降解包装等实际体验 [7] 04 刚需升级 - 食品消费增33.8%、日用品消费增26.5%,呈现"理性繁荣悖论" [9] - 刚需品类向"多元刚需"转型,如食品饮料因健康需求升级,日化品类因抗菌要求精致化 [9] 05 理性购买决策 - 73.6%消费者认为"产品质量有保障"是好品牌核心特征,58.6%看重"价格亲民" [11] - 性价比内涵从绝对低价转向"高品质低价" [11] 06 宅场景固化 - 在家健身人群增长55.6%,外出健身仅增3.9%,"宅经济2.0"时代到来 [13] - 即饮咖啡、家庭装零食、健身器材等居家场景产品迎爆发机遇 [13] 07 年龄消费断层 - 16-34岁群体居家行为大增,25-34岁尤为明显 [16] - 35-59岁中老年人外出场景恢复正增长,受社交健康需求驱动 [16] 08 渠道权力转移 - O2O模式成为核心纽带,年轻人偏好外卖/电商,中老年偏好生鲜到家/社区团购 [18] - 便利店因"即时满足"需求受年轻人青睐 [18] - 企业需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渠道网络,实现全域零售 [20] 09 低线城市反超 - 三四线城市"娱乐""社交"类消费增速反超一二线,对"激情""潮流"产品需求更高 [21] - 低线城市布局体验式消费场景(连锁影院、主题餐厅)成新增长点 [23] 10 本土认同升维 - 国货追捧从文化符号(1.0阶段)升级为对"华为芯片"等技术突破的认可(3.0阶段) [24] - 本土制造成为品质新代名词,企业需从文化赋能转向技术创新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