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打榜
搜索文档
银行理财收益不宜过度“美颜”
上海证券报· 2025-11-21 02:28
◎记者 徐潇潇 这类产品背后套路多多——为了在榜单上"出圈",理财公司必须让"打榜"产品在特定时间窗口内展现出 远超同类产品的收益率。这其中的秘诀就在于借助估值"美颜术",提高短期收益率。 估值是一种价格发现手段,采用何种估值法,直接影响理财产品净值。资管新规实施后,理财产品普遍 采用摊余成本法、市值法。为了稳住和提高产品收益率,不少理财公司就在估值法上做起了文章,逐渐 衍生出一些估值"美颜术",且日趋技术化和隐蔽化。例如,利用"T-1估值"机制下的已知价申赎制造套 利窗口,在建仓期集中配置高息资产以拉高短期年化数据,通过信托通道在不同产品间腾挪收益,甚至 采用尾差调节等更不易察觉的操作。 其中,"T-1估值"成为近期部分机构"打榜"营销的新手段——即申购和赎回按前一日净值确认,而非当 日净值。在市场大涨时,投资者可按昨日较低净值买入,锁定当日涨幅;在市场大跌前,则可提前赎回 规避亏损。这种"已知价交易"虽看似便利,实则扭曲了产品的真实风险收益关系,还可能被用于将老产 品的收益输送至新发产品,制造短期高收益假象,以吸引资金流入。 从这一角度来看,借用估值手段过度"美颜"收益不仅掩盖了理财产品的真实风险,还可能 ...
一场高收益的幻觉——争议中的银行“理财打榜”
上海证券报· 2025-11-21 02:28
◎记者 黄坤 一种通过信托专户"T-1估值"模式腾挪理财产品间收益的玩法,再次让"理财打榜"进入各方视野,引发 争议。 所谓"理财打榜",主要是理财公司通过包装高收益产品冲击理财榜单,吸引投资者入场,但实际持有后 预期收益却大幅缩水的营销玩法。这种做法在银行理财市场由来已久,去年曾引起监管部门关注。 利用短期高收益产品冲击榜单,为投资者营造一场高收益幻觉,业内人士都清楚这种玩法暗藏多重隐 忧。然而,随着年末临近,在理财机构追逐规模的心态下,此种做法有愈演愈烈之势。 饱受多方诟病的"理财打榜",何以难消停? 高收益背后套路满满 "前天收益0,昨天收益0。银行App里多款理财产品显示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在5%以上,实际都是买了 不久就拉胯。"瑞芳(化名)最近看着每日收益常挂"零蛋",苦恼不已。 理财投资者中,像瑞芳这样的遭遇并非个例。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期在社交平台注意到,"频繁换仓买新 发,真的不想折腾了""'爆金币'维持不了多久,还是存款稳"等吐槽随处可见。总结来看,和瑞芳的情况 相似,主要就是申购的理财产品,持有后收益率完全不及预期。 多位银行理财人士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这估计就是买到了"打榜"产品。"部分银行 ...
21独家|理财估值腾挪术迭代,“开卷考”锁定收益打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6 19:46
行业不正当竞争操作 - 部分理财子公司通过信托专户采用T-1估值模式进行收益腾挪,将老产品的收益导入新发的“壳产品”以包装出超高收益率进行“打榜”引流 [1][3][5] - 这种操作导致购买老产品的客户实际年化收益率仅为1%-2%,远低于宣传的5%以上,而“壳产品”在规模小时年化收益率可被做高至5%-15% [1][5][16] - 该做法造成投资者之间的不公平,老产品客户应得收益被转移,甚至老产品被用于承接投资亏损 [1][6][16] 收益腾挪的操作机制 - 利用信托计划“已知价”申赎,投资经理在知晓当日市场涨跌后,按T-1日净值确认份额,可享受市场上涨收益或躲避当日下跌亏损 [3][7] - 若通过信托申购二级债基,可实现T-2估值,在T日下午3点后操作可极限卡出两天的收益进行腾挪 [7] - 此模式主要依赖银信合作,因信托有T-1估值“暗门”且一周五天可申赎,而券商、基金专户需遵守“未知价法”且申赎频率低 [9][12] 操作盛行的背景与驱动 - 直接驱动因素是监管叫停了平滑信托、自建估值模型等旧有收益平滑模式,理财子公司转而寻找新方法突破 [8] - 根本驱动是行业“规模情结”未变,在债市波动加大、存款收益率下降的背景下,为做大规模而采取不正当竞争 [8][14] - 委外投资占比显著上升,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达58.5%,较2022年末的39.5%上升19个百分点,为操作提供了土壤 [9] 对行业生态的危害 - 导致投资行为短期化,投资经理精力耗费在收益腾挪和新发产品上,而非提升投研能力,难以进行价值投资 [14][17] - 产品数量激增,投资团队人均管理产品可达七八十只甚至上百只,无法实现精细化管理 [15] - 扭曲的规模追求使部分大规模理财公司利润增长压力更大,付出的代价日益高昂 [15] 行业参与情况与分化 - 该操作在部分股份行理财子公司中较为盛行,而部分合规严格的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已明确禁止 [12][13] - 信托公司并非全部参与此类通道业务,存在“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合规宽松的公司获利更多但损害市场公平 [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