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科技创新

搜索文档
六五环境日:科技何以赋能浙江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新闻网· 2025-06-05 19:41
环保科技展 - 2025年六五环境日浙江主场活动在杭州举行 现场汇聚34家环保科技领军企业和科研机构 展示智能监测技术 污染治理创新等核心领域 [1] - 聚光科技展出高光谱无人机 搭载高光谱监测技术 可实时生成水质数据 效率显著高于传统人工巡查 [1] - 无人机基于AI视觉识别模型 智能识别河道漂浮物 排污口偷排等污染现象 实现问题坐标定位与数据回传同步完成 [1] 智能监测技术 - 浙江华仕管道科技研发CCTV管网检测机器人 分两种型号 大款适用于直径300毫米以上管道 小型设备可进入直径最小150毫米管径 [3] - 机器人配备前后双摄像头及360度旋转补光系统 支持全程影像记录 关键点位标记定位 自动生成检测报告 精准标注管道破损 暗接管偷排等问题 [3] - 产品已升级至第八代 解决传统声纳检测成像模糊 人工探查安全隐患大等痛点 [3] 多元化监测设备 - 杭州环研科技展出四足仿生机器人 配备模块化空气监测系统 可灵活搭载PM2 5 PM10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等多元传感器 适用于高危区域或复杂场景 [3] - 设备集成摄像头与传感装置 实现工地扬尘 汽车尾气等污染源的24小时远程监控 解决人工监管时段盲区 可替代人力完成持续性环境监测 [4] 公众参与机制 - 活动启动"绿色志愿者全民行动" 浙江将与阿里绿色公益平台深层次合作 推动全民参与 共建共享绿色发展新格局 [5]
生态环境部计划建设8大领域约100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仪器信息网· 2025-06-03 14:22
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2025-2035) - 截至2024年底共建成和在建部级重点实验室56个其中已建成40个涉及水大气土壤生态核安全环境管理等6大领域 [3] - 按区域划分包括京津冀地区18个长三角地区9个珠三角地区5个华中地区3个东北地区3个华北地区2个 [3] - 按依托单位划分依托部系统建设19个依托地方环保系统建设8个依托高校和中科院等建设13个 [3] -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部署16个重点实验室包括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健康重点实验室新型污染物环境健康影响评价重点实验室等 [3] - 规划到2035年建成覆盖8大研究领域的约100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4] - 布局围绕美丽中国建设聚焦三项科技需求: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5] - 八大研究领域包括提气添蓝清水碧湾减废净土增容扩绿防范风险核安全减污降碳生态环境综合决策与共性基础研究 [5] 生态环境部工程技术中心建设规划(2025-2035) - 截至目前共建设工程技术中心42家分布在全国17个省(市、区) [10] - 建设领域涵盖制药化工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纺织印染石油石化等重点行业 [10] - 覆盖水气固废土壤监测农村生态等主要污染控制领域 [10] - "十三五"以来累计研发投入超百亿元获授权发明专利2000余项 [10] - 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00余项 [10] - 牵头或参与编制生态环境标准1000余项 [10] - 形成9大重点发展领域包括城市及园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应对气候变化水环境低碳治理等 [13]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境部建8领域100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第一财经· 2025-06-02 09:03
生态环境部科技支撑平台体系规划 - 生态环境部科技支撑平台体系以部级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同时包含工程中心 [1] - 规划到2035年建成覆盖8大研究领域的约100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全面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1] - 8大研究领域包括:空气质量提升、水环境改善、固废资源化与土壤管控、生态保护修复、环境健康与风险防控、核安全、减污降碳协同、生态环境综合决策 [1] 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和在建部级重点实验室56个(建成40个+在建16个) [2] - 已建成实验室覆盖水/大气/土壤/生态/核安全/环境管理6大领域 [2] - 依托单位分布:部系统19个/地方环保系统8个/高校和中科院13个 [2] - 围绕长江流域/新污染物等热点部署16个实验室,包括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健康实验室等专项实验室 [2] 现存问题分析 - 体系布局问题:新兴交叉领域布局薄弱,前沿技术前瞻性不足存在"卡脖子"风险 [2] - 研究方向问题:部分实验室定位模糊/方向交叉/学科特色缺失,与中心工作结合不紧密 [3] - 体制机制问题:存在重申报轻运行现象,经费支持不稳定,权责关系不清晰 [3] 重点领域技术发展方向 - 空气质量领域:构建"污染成因-模拟预测-治理-监管-区域管控"全链条技术体系 [3] - 环境健康领域:聚焦新污染物风险评估技术/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健康监测技术体系 [4] 体制机制创新措施 - 推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制,优先任用中青年科学家 [4] - 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和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保障长期稳定经费支持 [4] - 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运用大数据/AI优化绿色低碳领域创新布局 [3] 工程技术中心协同规划 - 计划到2035年新建特色工程技术中心,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4] - 规划9大重点发展领域,与重点实验室形成协同布局 [5] - 支持工程中心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