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生产调控

搜索文档
政策引导下,猪价偏强震荡
正信期货· 2025-06-23 19:4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供应:偏多 [3] - 需求:中性 [3] - 利润:中性 [3] - 价量:中性 [3] - 策略:偏多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本周样本养殖企业商品猪出栏均重连续两周下降、标肥价差基本持平、大猪出栏占比小幅增加 [3] - 5月底相关部门召集头部猪企开会,6月10日农业农村部召开生猪生产调度会,提出全国能繁母猪调减100万头至3950万头、优化生产、加大弱仔淘汰力度、引导降低出栏体重、国储收储体重要求降至115公斤、加强监测等政策,调控面向整个生猪养殖行业,头部企业已表率降低能繁母猪存栏量并明确降重计划 [3] - 本周屠宰开工和利润小幅下降,鲜效率基本持平,冻品库存小幅上升处于近4年历史同期低位 [3] - 6月11日中央储备库进行今年首次国产冻猪肉收储,政策短期提振市场情绪,长期看执行效果 [3] - 自繁自养养殖利润处于盈亏平衡附近,猪粮比价处于近4年同期平均水平,生猪基差小幅走高,期货小幅贴水,往下空间受限,期货近远期价差窄幅震荡,处于历史同期正常水平,主力合约机构净空持仓震荡 [3] - 政策引导下未来2 - 3个月生猪价格维持稳定可能性较大,操作上生猪9月合约动态构建牛市价差 [3] 根据相关目录总结 价量分析 - 涵盖生猪现货价格(河南生猪价格及季节图)、基差(期货各合约基差)、价差(期货各合约价差)、期货机构净持仓(9月合约机构持仓多空差和多空比)等内容,数据来源包括wind和正信期货研究院 [4][7][10][13] 供给分析 - 涉及能繁母猪存栏、仔猪供应(河南仔猪/生猪价格、新生仔猪数量)、生猪出栏(样本养殖企业商品猪出栏均重季节图、出栏结构)、标肥价差(日度图和季节图)等方面,数据来源有农业农村部、WIND、Mysteel [16][19][23][27] 需求分析 - 包含生猪屠宰(重点屠宰企业日度开工率、屠宰利润季节图)、冻品库存(重点屠宰企业冻品库容率VS鲜效率、库容率季节图)、替代品(猪肉与鸡蛋价比季节图、猪肉与蔬菜价比季节图)等内容,数据来源有Mysteel、农村农业部 [29][32][36] 利润分析 - 包括养殖利润(自繁自养VS外购仔猪养殖利润、自繁自养利润季节图)、猪粮比价(中国大中城市猪粮比价、猪粮比价季节图),数据来源为Mysteel [39][42]
生猪:如何看待政策变化及后续猪价
2025-06-06 10:37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生猪行业以及该行业内的大型养殖企业、中小企业、散户等各类市场主体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政策方面 - 政府为应对肉类供应过剩实施生猪生产调控,重点监控母猪存栏、出栏量、肥猪体重等六项指标,以月报形式跟踪,违规企业将受惩罚,旨在稳定生猪市场[1] - 政策具体内容包括限制大企业增母猪数量、要求出栏体重下降至 120 公斤左右、不允许卖给二次育肥,通过严格监测和数据报告实施[2] - 政策目标是将出栏体重控制在 125 公斤左右,若严格执行控制政策,肉类供应将减少约 10%,可稳定市场价格[1][3][11] - 母猪数量控制可能成为长期政策,因大企业扩张、中小企业调节总量,若种猪销量低迷,整体产能将相对稳定[18][19] 供应与价格方面 - 今年肉类供应濒临过剩,出栏体重变化会影响肉类供应量,今年后七个月肉类供应同比可能减少 10%-14%,加上降体重因素总体减少 8%-9%[3] - 上半年猪价平稳,2 - 5 月供应量较大,1 - 2 月供应提前释放致 12 月价格超跌,3 - 4 月供应后移价格坚挺,5 月供应压力大价格下跌[1][8] - 今年下半年均价有望接近 16 元/公斤,比上半年好[4] - 若均重维持在 120 公斤,整体供应量相对稳定且偏稳,对价格有支撑,后续生猪供应量可能比五月略低约 4 个百分点[13] 企业利润方面 - 成本低于 14 元/公斤的大型企业有望受益于市场均价上涨,每头生猪利润可能超 200 元,考虑完全成本部分企业仍可实现 100 多元利润[1][5] 产能与市场预期方面 - 中小企业对未来预期较差,淘汰母猪环比小幅增加,1 - 4 月累计同比增幅约 5 - 6%,预计 6 月持平或低于上半年,淘汰量累计同比降幅收窄至 - 6%[9] - 大型企业产能持续增长,中型企业增幅较小,小型企业持续减少,控制头部企业整体产能可能稳中略降,对明年市场预期不乐观,中小群体补栏意愿低迷[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纳入国家监测的大型企业范围可能扩大至年出栏 200 万头以上,当前政策执行严格,若母猪数量稳定且产能未明显下降,监管或适度放松;若产能接近 3900 万头,六项指标控制将持续[1][6] - 春节备货旺季若均重维持在 120 公斤,会导致肥肉供给不足,部分企业可通过区域差异满足需求,存在套利空间,政策端暂未具体考虑[14] - 新投产厂线可按正常流程养殖母猪,通过在其他猪场减少母猪数量平衡总量[15] - 政府认为 3900 万头母猪可满足市场需求,只要不低于此数量无需担心供应不足[16] - 散户养殖考虑疫病防控成本,实际成本可能比集团企业高[17] - 大企业出栏体重监测数据约为 124 公斤,第三方监测约为 129 公斤,从 124 公斤降到 120 公斤相对较快[20] - 仔猪价格偏高因数量不过剩且需求端强,养殖场产能过剩需购买仔猪,不愿意养母猪群体扩大增加仔猪需求[21] - 规模场仔猪量处于历史高位是因为集中度提高,监测样本侧重大中型企业[22] - 大型养殖企业可能控制价格维持合理利润,月均价预计不突破 14 元/公斤,日或周均价可能短暂突破[23] - 政策对母猪限制可能使二次育肥萎缩,增加仔牛需求,大型集团厂将积极销售仔牛[24] - 发改委负责管理生物制品供给,今年因通货紧缩和 CPI 影响直接干预生物制品市场,干预措施特殊且力度大[25] - 大型养殖集团应遵守国家政策,配合政府要求为行业稳定发展提供支持[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