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
搜索文档
南网数字创业板IPO通过上市委会议 成功研制“伏羲”电力专用主控芯片
智通财经网· 2025-09-26 20:53
IPO基本信息 -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于9月26日通过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委会议 [1] - 此次IPO保荐人为招商证券,拟募资金额为25.5446亿元 [1] 业务概况 - 公司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电力能源等行业客户提供数字化建设综合解决方案 [1] - 公司致力于构建世界一流的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平台 [1] - 公司业务正逐步拓展至交通、水务燃气、政务公安、城市建设等领域 [1] - 公司打造了电网数字化、企业数字化和数字基础设施三大业务体系 [1] 核心技术实力 - 公司已掌握27项核心技术,包括国产自主电力工业控制芯片关键技术、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等 [1] - 公司研发聚焦“电鸿”物联操作系统和“大瓦特”人工智能大模型 [2] - 公司成功研制“伏羲”电力专用主控芯片,推动能源工控领域核心芯片从“进口通用”向“自主专用”转变 [2] - 公司自主研制世界首套微型智能电流传感器,攻克电力高端传感器技术难题 [2] 客户与市场地位 - 公司已与南方电网、国家电网、中国华能、中国华电、中广核、中国铁建等众多国央企和行业龙头客户建立合作关系 [2] 财务表现 - 公司2022年度、2023年度、2024年度及2025年1-6月营业收入分别约为56.86亿元、42.34亿元、60.90亿元、15.58亿元 [2] - 公司同期净利润分别约为6.53亿元、3.77亿元、5.74亿元、1547.03万元 [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资产总额为1,175,221.03万元 [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787,584.95万元 [3] - 公司2025年1-6月资产负债率(母公司)为38.41% [3]
豪募超25亿,广东广州冲出一家“AI+电力”IPO,深度绑定南方电网
36氪· 2025-09-23 18:59
公司业务概览 - 公司为电力能源等行业客户提供数字化建设综合解决方案,2024年营收超过60亿元 [1] - 公司业务体系包括电网数字化、企业数字化和数字基础设施三大板块 [1] - 公司研发聚焦"电鸿"物联操作系统、"大瓦特"人工智能大模型及"伏羲"电力专用主控芯片 [2] 业务结构演变 - 报告期内,电网数字化业务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28.31%上升至2025年1-6月的48.64% [3] - 企业数字化业务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39.42%下滑至2025年1-6月的26.40% [3] - 数字基础设施业务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19.32%上升至2025年1-6月的24.90% [3]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营业收入存在波动,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1-6月分别约为56.86亿元、42.34亿元、60.9亿元、15.58亿元 [6] - 同期净利润分别约为6.53亿元、3.77亿元、5.74亿元、0.15亿元 [6] - 公司预计2025年营业收入为64亿元至67亿元,同比增长5.1%至10.02% [6] 盈利能力与同行对比 - 报告期内,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30.59%、32.65%、30.06%及33.18% [7] - 公司毛利率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但高于国网信通,与东方电子和宝信软件处于同一水平 [8][9] - 2024年公司毛利率为30.06%,低于行业均值36.07% [9] 关联交易与客户集中度 - 报告期内,公司对南方电网等关联方的销售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3.70%、86.12%、86.33%及85.03% [5] - 公司下游客户包括南方电网、国家电网、中国华能、中广核等大型能源集团 [4] 行业竞争格局 - 电网数字化领域以国企为主,包括国电南瑞、东方电子、四方股份、许继电气等 [4] - 企业数字化领域竞争对手包括国网信通、宝信软件、东软集团、远光软件等 [4] - 数字基础设施领域竞争对手主要包括三大电信运营商、宝信软件、润建股份等 [4] 市场规模与前景 - 2024年我国电力能源数字化市场规模高达3150亿元 [1] - 数字化服务2024年市场规模约2620亿元,占比约83%,预计2025年将达到3110亿元 [10] - 数字化升级改造2024年市场规模约为530亿元,预计2025年约为590亿元 [10]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公司控股股东为数字集团,间接控股股东为南方电网,本次发行前南方电网间接控制公司85%股份 [14] - 公司董事长刘育权拥有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工商管理专业背景,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 [14] IPO募资用途 - 公司拟募集资金约25.54亿元,用于六大项目 [15] - 主要投资方向包括时空智能数字孪生平台、新一代智能物联感知与协同控制系统、先进电力人工智能平台等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