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社交分发
icon
搜索文档
张朝阳:搜狐专注消费互联网业务,将重启美剧战略
中国经济网· 2025-11-09 16:23
公司业务重点 - 公司当前业务重点仍专注于消费互联网 尤其是在媒体以及社交方面 [1] - 公司关注流是当前业务重点 [1] 核心产品策略 - 搜狐视频关注流是核心社交产品 围绕PGC、UGC、Vlog自媒体短视频构建精品化垂直平台 [1] - 关注流涵盖幽默搞笑类"有趣"内容、知识类"有用"内容、国风舞蹈类"观赏性强"内容的多元生态 [1] - 关注流不只以视频会友 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走社交分发路径 [1] - 关注流路径本质是社交属性与算法推荐的区别 以人际连接为核心 不会产生信息茧房 [1] 生态构建路径 - 公司通过线下社交活动强化真人社交 例如举办春季播主大会和秋季播主大会 [2] - 公司持续发力多元化内容生态以提升用户活跃度 [2] - 搜狐视频将重启美剧战略以丰富关注流生态 [2] - 搜狐视频将采取"长短结合"策略 平台化运营热门竖屏短剧并自制横屏短剧 [2]
张朝阳:搜狐视频将重启美剧战略
环球网资讯· 2025-11-09 12:42
公司战略与业务重点 - 公司当前仍专注于传统的消费者互联网,重点在媒体及社交领域,关注流是核心产品 [1] - 关注流产品围绕PGC、UGC、Vlog自媒体短视频构建精品化垂直平台 [1] - 关注流内容生态涵盖幽默搞笑类“有趣”内容、知识类“有用”内容、国风舞蹈类“观赏性强”内容 [1] - 搜狐视频将重启美剧战略以丰富关注流生态 [3] - 搜狐视频将采取“长短结合”策略,平台化运营热门竖屏短剧并自制横屏短剧 [3] 产品定位与差异化 - 关注流不只以视频会友,不仅关心内容消费,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走社交分发路径 [3] - 产品路径差异本质是社交属性与算法推荐的区别,强调真实人际互动 [3] - 产品模式被描述为“真实世界的一场party”,用户可关注认识的人发表的观点并与之互动 [3] - 以人际连接为核心的产品设计不会产生信息茧房 [3]
如何避免进入“信息茧房”?
虎嗅· 2025-07-31 16:12
信息茧房概念起源与发展 - 信息茧房概念由桑斯坦正式提出 但雏形可追溯至尼葛洛庞帝1995年提出的"我的日报"概念[4] - "我的日报"构想高度个性化信息获取方式 最初被寄予积极期望 认为能充分满足个体信息需求[4] - 个性化定制实现后带来未预料后果 导致受众群体碎片化 最终可能形成"一人一受众"的极端形态[5] - 算法推荐系统为"我的日报"构想提供技术支撑 使其从技术构想变为现实[6] 信息茧房的类型与特征 - 信息茧房存在不同类型 包括高级与低级茧房 有关得住与关不住人的茧房[7] - 真正有效的茧房是用户无法感知其存在的茧房 只有无法察觉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8] - 茧房形成存在用户主动选择因素 如正合心意的内容选择 也存在外部设置的茧房[7] - 电信诈骗群组案例显示 99个机器人与1个真实受害者的环境能产生深远茧房效应[8] 技术对信息茧房的影响 - 智能技术使信息"投其所好" 在单一维度形成过度强化 忽略其他维度信息获取[10] - 技术不仅延伸人的感官 甚至可能改变感官体验和大脑功能运作[10] - 算法推荐系统基于协同过滤技术 核心目标是提升点击率和用户停留时长[60] - 推荐算法存在边界 某些目标无法通过算法优化实现 如内容多样性提升[37] 用户行为与信息茧房 - 用户主动使用产品功能意愿低 后台数据显示使用订阅功能的用户占比非常低[24] - 用户更倾向被动接收状态 沉溺于平台"投其所好"的舒适内容环境[24][25] - 存在认知偏误和证实性偏差 用户倾向寻找支持自身立场的信息 忽略相反观点[16][19] - 提供相反观点可能产生反向强化效应 越提供相反观点用户越坚信自身立场[18] 平台实践与内容治理 - 腾讯新闻曾过滤掉95%的内容 从2000万条内容缩减至百万级别[66] - 内容筛选核心标准基于作者维度 优先保留垂直领域持续创作的优质账号[66] - 主动下架用户喜闻乐见但低质内容品类 如搞笑类内容[66] - 清理内容后流量实际下降约15% 低于预估的30%下降幅度[68] 信息生态与多样性 - 信息供给量级远超以往任何时期 但存在结构多样性失衡问题[11][62] - 内容池需要保证种类多样和分类结构均衡 避免某类内容过度主导[62] - 算法层面需关注曝光多样性均衡 设置约束条件避免强者愈强效应[62] - 蜂房隐喻强调信息多元可得性 类似蜜蜂采集多样花蜜而非单一花源[47] 古典互联网机制 - RSS订阅曾是理想信息获取方式 允许用户订阅多元信息源并平等呈现[51] - 搜索引擎是良性信息获取机制 通过链接数量等信号判断内容重要性[52] - BBS论坛比社交媒体更具讨论质量 邮件清单维持高质量学术讨论[53] - PC互联网基于链接的跳转机制 提供探索不确定性的"艳遇乐趣"[53] 内容标准与价值判断 - 好内容标准应随时代变化灵活调整 但需明确排除虚假恶意内容的底线[47][64] - 内容价值判断需考虑受众认知水平差异 对易感人群需要更严格质量控制[43] - 企业需保持克制 即使技术能力可赚100元也只赚70元 留出余地[70] - 内容产品需明确目标用户体验 如腾讯新闻定位高效获取有质量资讯[67] 算法与商业模式的平衡 - 广告商业模式与流量直接挂钩 容易导致内容策略盲目迎合[61] - 企业负责人需要克制性 避免被商业模式裹挟[72] - 多目标平衡敏感意识很重要 流量与品质 大众满意度与内容可持续性需兼顾[71] - 优质作品可能只有千万用户理解 但商业上需要吸引亿级用户的内容[71] 解决方案与实践经验 - 治理信息茧房需超越技术 依赖制度设计教育引导等多种能力整合[39] - 设立主编遴选机制 由可信专业人士承担内容过滤与精选责任[38] - 保留人为遴选内容集合 如热点精选频道 不受算法效率影响[74] - 利用AIGC技术邀请专家生成内容集合 供用户follow不同领域视角[76] - 加强用户教育引导 帮助不同人群意识到技术双刃剑属性并善用技术[25]
信息蜂房,更好信息生态的可能|3万字圆桌实录
腾讯研究院· 2025-07-29 17:03
信息茧房与蜂房概念 - 信息茧房概念源于"我的日报"构想,由尼葛洛庞帝在1995年提出,后被桑斯坦发展为正式理论 [7][8] - 蜂房概念由腾讯高管提出,强调信息多元可得性,比喻为蜜蜂采集多样花蜜 [36][42] - 信息茧房被分为高级与低级类型,高级茧房用户难以察觉其存在 [10] - 蜂房结构通透连接广泛,包含蜂蛹、蜂蜜等多元信息单元协同运作 [43] 技术与用户行为 - 算法推荐系统实现了"我的日报"构想,但也带来信息碎片化问题 [8] - 用户主动使用订阅功能比例低,仅约5%用户会自主选择信息源 [21][22] - 协同过滤算法主导内容分发,以点击率和停留时长为核心指标 [55] - 古典互联网机制如RSS订阅、搜索引擎被边缘化,但信息获取质量更高 [45][46] 内容生态治理 - 腾讯新闻在2022年过滤掉95%内容,从2000万条缩减至不足百万条 [59][60] - 内容筛选标准侧重作者维度,优先保留垂直领域持续创作者 [60] - 主动下架搞笑类等高流量内容,流量实际下降15%低于预期30% [61][62] - 保留人工编辑板块如"热点精选"和"精选频道",占比约5%内容 [67][68] 平台实践与挑战 - 腾讯内部存在克制文化,技术盈利只取70%留30%余地 [64] - 内容多样性管理需动态平衡,避免单一类型垄断流量 [58] - 短期点击效率与长期社会福祉存在博弈,形成"微笑曲线"效应 [20][63] - 生成式AI时代需要重建信息把关人机制,结合人工与技术筛选 [52][68] 行业发展趋势 - 互联网内容生产2015-2021年呈指数级增长,催生海量低质信息 [54] - 最大公约数逻辑主导技术发展,精英文化让位于大众偏好 [51][52] - APP形态加剧信息孤岛效应,PC互联网链接机制更利于信息流动 [48] - 算法并非原罪,关键在于设计目标和运用方式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