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屏短剧
搜索文档
看各地文旅消费热潮涌动 读懂“假日经济”里的“活力中国”
央视网· 2025-10-08 18:27
文旅行业假期消费趋势 - 国庆中秋假期文旅消费热情高涨,展现出繁荣发展、开放包容的行业面貌 [1] - 各地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通过特色活动为市民游客提供沉浸式游玩体验 [12] - 夜间街市展现出蓬勃活力,成为拉动消费的强劲引擎 [21] 广东韶关丹霞山文旅融合案例 - 景区实现自然奇观与人文科技融合,推出《万古丹霞》大型山水实景光影秀,打造7大场景与28个景观效果 [1] - 白天增设水上陀螺、水上飞人等广受欢迎的项目 [4] - 创新推出“光影秀+非遗表演”专场,融入香火龙、炭花舞等非遗项目,多维度展示传统文化魅力 [4] 浙江淳安下姜村乡村文旅模式 - 72名村民自编自导生态水景演出,将原生态乡村生活与现代艺术手段相结合,并融入打铁花、舞龙等非遗表演 [7] - 村民白天劳作夜间表演,获得额外收入并实现文化传承与自我价值 [7] - 依托自然资源推出漂流、攀岩等水陆项目,形成“快体验+慢休闲”的丰富业态 [9] 新疆天山天池景区业绩表现 - 景区推出系列文化体验活动,从民俗表演到沉浸式互动体验 [15] - 截至10月7日,景区共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6100多万元 [15] 湖南吉首矮寨奇观旅游区特色模式 - 当地推出“非遗+实景+互动”特色旅游模式,吸引游客 [18] - 游客可在矮寨大桥挑战高空项目,并沉浸式感受苗寨少数民族风情,欣赏苗鼓、苗歌表演 [18] 山东地区美食活动与消费促进 - 临清美食市集提供本地及大运河沿岸特色小吃,实现“一站式”品尝 [21] - 潍坊举办“蔬”香齐鲁蔬菜美食争霸赛,吸引全省16地市厨艺代表队,并成功挑战“万人同吃朝天锅”吉尼斯世界纪录 [23][27] - 活动打造“展、销、品、游”四位一体消费场景,并通过免费“蔬食巴士”、艺术展演等全链条保障激活假日消费市场 [25][29] 浙江金华竖屏短剧行业动态 - 国庆中秋假期横店影视城竖屏短剧拍摄热度不减,每天有超过50个剧组同步作业 [30][36] - 竖屏短剧以紧凑剧情、便捷观看模式满足碎片化娱乐需求,行业从“拼成本”走向“拼质量” [34] - 今年前8个月,横店有超过2400个竖屏剧组拍摄,同比增长310.41% [36]
20家头部基地大PK,谁能撑起影视产业新周期?
虎嗅· 2025-08-22 08:19
全国影视基地行业格局变迁 - 全国影视基地呈现从"重资产扩张"向"轻资产生态"、从"传统拍摄"向"科技融合"转型趋势 [9] - 全国登记在册影视基地约313家 其中活跃的仅50-70家 影棚数量大于10的不足20家 [4] - 头部影视基地集中分布于京冀鲁、长三角、珠三角及川渝四大区域 [5] 长三角区域产业生态 - 横店为核心拍摄基地 聚集4000+企业形成成熟产业集群 具备自我造血能力 [15] - 形成横店、象山、无锡、上海的"长三角一日达"协同网络 承接溢出项目 [18] - 技术革新显著:上海昊浦基地连接长三角超算中心 提供AI剧本模型及虚拟拍摄服务降低中小剧组成本 [20][22] - 竖屏短剧承接能力突出 横店单日同时拍摄63部短剧 湖州苏州形成"拍摄+发行"闭环 [23][24] 北方影视基地转型困境 - 青岛东方影都拥有40个高科技摄影棚 含全国最大万米棚 曾年承接20+项目 [29] - 中影怀柔基地仍是国产重工电影核心承载地 [29] - 综艺制作南迁导致廊坊大厂影视小镇、星光影视园空巢 后者转型演出场地 [30][31] - 涿州影视城等初代基地因产业转移于2016年关闭 [27] 珠三角区域发展瓶颈 - 影视消费力强但产业集聚弱 基地以外景为主 缺乏摄影棚和配套生态 [34][36] - 南海影视城、中山影视城依赖文旅转型 开展婚庆摄影、实景演艺等业务 [39] - 深圳东莞尝试数字棚和竖屏短剧 尚未形成集群效应 [40] 川渝地区新兴增长极 - 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突破2500亿元 同比增长13.9% [43] - 成都影视城拥有5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 吸引灵河文化、壹同制作等头部公司入驻 [46] - 形成以可可豆动画为核心的18家企业动画产业链 覆盖全流程制作 [46] - 重庆永川科技片场拥有11个影棚 虚拟拍摄棚使用率超90% 承接40+影视作品 [49] 产业升级核心特征 - 未来竞争力取决于复合型能力:承接大小体量项目、技术赋能、产业配套及地域特色整合 [51] - 行业重心南移趋势持续 但成功关键在于精准匹配影视创作需求 [52]
横屏短剧,夹缝求生
36氪· 2025-07-31 19:12
横屏短剧市场表现 - 近期多部高投资“重装横短”如《朱雀堂》、《鹦鹉》、《狮城山海》、《朝朝如念》等市场表现不及预期,站内热度和分账成绩均难与2023年《招惹》、2024年《执笔》、《原罪》等过往爆款相提并论 [1] - 2025年上半年横屏短剧分账票房显著下滑,最高作品《夺娶》分账1500万元,远低于2024年《执笔》的2700万元和《原罪》的破3000万元,多数作品分账在500万元以下徘徊 [3] - 高投资未能换来高回报,《朱雀堂》投资超4000万元,在腾讯视频和爱奇艺双平台合计分账约1500万元;《狮城山海》投资过亿;《鹦鹉》分账500万元,站内热度仅17000 [6] 行业竞争格局与压力 - 横屏短剧面临竖屏短剧和长剧的双重夹击,竖屏短剧进入高频免费更新模式后对横屏观众分流显著,长剧则强化情节点设计,进一步压缩横屏短剧生存空间 [2][3] - 短剧平台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红果短剧月活用户已达2.12亿,超过优酷,用户内容消费习惯向抖音、红果等平台转移,对长视频平台及其内容构成挑战 [26][28] - 横屏短剧过去依赖的差异化题材和内容创意优势正被竖屏短剧迅速覆盖,内容门槛全方位抬高,难以再靠创意以小搏大 [9] 男频题材的探索与表现 - 行业开始向男频题材寻求突破,今年推出的《狮城山海》、《朱雀堂》、《我叫赵甲第之锋芒》、《阴阳裁缝》等均主打男性受众,平台推荐位男频与女频内容几乎平分秋色 [12][13] - 男频题材已出现部分成功案例,爱奇艺《原罪》分账超3000万元创行业纪录;腾讯视频2025年二季度分账榜前13名中男频占9席,《逆天成仙》分账1300万元、《名不虚传》分账1100万元等 [15][18][23] - 男频市场虽小于女频,但竞争相对较小,并承接了部分没落网络大电影的民俗怪谈类题材,为横屏短剧提供新的突破口 [15][25] 平台生态与未来发展 - 横屏短剧依附于长视频平台,与长剧共享平台和观众,其命运与平台整体会员拉新、留存能力直接相关,头部大剧圈层化趋势削弱拉新效能,也限制了横短触达新观众 [28] - 横屏短剧在制作专业度、画面质感和镜头语言上接近传统长剧,具备“既能短平快,又不会太潦草”的不可替代性,爆款剧主创能在长剧、横短、竖短间流动 [32] - 行业进入洗牌期,内容门槛抬高对擅长低成本高完成度的团队是机遇,未来横屏短剧与长剧内容合流将更深入,在谍战、武侠、悬疑、IP联动等题材上仍有发展空间 [30][32][34]
一胎生99个儿子,短剧还有什么不敢拍?
36氪· 2025-06-17 12:03
竖屏短剧行业现状 - 短剧内容猎奇程度突破现实逻辑,如《麒麟送子天降喜福》中女主一胎生下99个儿子的设定引发广泛争议 [1][3] - 创作团队承认内容不合理,导演称拍摄时已感到"癫狂",反映行业审核疏漏和野蛮生长现状 [3] - 低俗、违背常识的剧情频出,如《老师不要跑》因软色情内容被全网下线,暴露审核漏洞 [4] 短剧市场内容生态 - 行业虽宣扬"精品化",但头部精品如《家里家外》占比极少,大量作品仍陷同质化、低质化泥潭 [6] - 内容创作以"爽感"为核心逻辑,通过极端狗血、低俗情节刺激用户情绪,导致"一胎99子"等反智设定泛滥 [6][8] - 微信、快手等平台定期整治不良短剧,但整体生态短期内难改善,因盈利模式依赖流量刺激 [6][8] 短剧盈利模式与行业困境 - 主要盈利模式分两种:IAP(付费购买)和IAA(广告流量变现),均依赖用户留存与情绪刺激 [8] - 早期宽松环境赋予短剧"流量特权",但无底线迎合导致观众情绪阈值提升,内容走向极端化 [9][11] - 行业需改变"向流量看"的底层逻辑,否则低俗猎奇内容将持续侵蚀市场健康度 [8][9] 短剧创作趋势与反思 - "爽感"需求推动市场膨胀,但过度迎合导致内容突破底线,如萌娃数量从3个激增至99个的"通货膨胀"现象 [11] - 向下追求低格调内容虽获短期流量,但阻碍行业长期发展,需转向高级审美与正向价值 [11] - 长剧已开始借鉴短剧形式,反映其影响力,但行业需警惕内容反智化对受众的负面影响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