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屏短剧

搜索文档
20家头部基地大PK,谁能撑起影视产业新周期?
虎嗅· 2025-08-22 08:19
全国影视基地行业格局变迁 - 全国影视基地呈现从"重资产扩张"向"轻资产生态"、从"传统拍摄"向"科技融合"转型趋势 [9] - 全国登记在册影视基地约313家 其中活跃的仅50-70家 影棚数量大于10的不足20家 [4] - 头部影视基地集中分布于京冀鲁、长三角、珠三角及川渝四大区域 [5] 长三角区域产业生态 - 横店为核心拍摄基地 聚集4000+企业形成成熟产业集群 具备自我造血能力 [15] - 形成横店、象山、无锡、上海的"长三角一日达"协同网络 承接溢出项目 [18] - 技术革新显著:上海昊浦基地连接长三角超算中心 提供AI剧本模型及虚拟拍摄服务降低中小剧组成本 [20][22] - 竖屏短剧承接能力突出 横店单日同时拍摄63部短剧 湖州苏州形成"拍摄+发行"闭环 [23][24] 北方影视基地转型困境 - 青岛东方影都拥有40个高科技摄影棚 含全国最大万米棚 曾年承接20+项目 [29] - 中影怀柔基地仍是国产重工电影核心承载地 [29] - 综艺制作南迁导致廊坊大厂影视小镇、星光影视园空巢 后者转型演出场地 [30][31] - 涿州影视城等初代基地因产业转移于2016年关闭 [27] 珠三角区域发展瓶颈 - 影视消费力强但产业集聚弱 基地以外景为主 缺乏摄影棚和配套生态 [34][36] - 南海影视城、中山影视城依赖文旅转型 开展婚庆摄影、实景演艺等业务 [39] - 深圳东莞尝试数字棚和竖屏短剧 尚未形成集群效应 [40] 川渝地区新兴增长极 - 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突破2500亿元 同比增长13.9% [43] - 成都影视城拥有5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 吸引灵河文化、壹同制作等头部公司入驻 [46] - 形成以可可豆动画为核心的18家企业动画产业链 覆盖全流程制作 [46] - 重庆永川科技片场拥有11个影棚 虚拟拍摄棚使用率超90% 承接40+影视作品 [49] 产业升级核心特征 - 未来竞争力取决于复合型能力:承接大小体量项目、技术赋能、产业配套及地域特色整合 [51] - 行业重心南移趋势持续 但成功关键在于精准匹配影视创作需求 [52]
横屏短剧,夹缝求生
36氪· 2025-07-31 19:12
横屏短剧,如今似乎是个尴尬的存在了。 过去一段时间,横短上新剧目不少,比如不久前腾讯视频和爱奇艺双平台播出的《朱雀堂》,《余罪》系列和电影《莫斯科行动》导演张睿执导的《鹦 鹉》,芒果TV尝试复刻过去成功方法论的《朝朝如念》,以及上半年播出的《狮城山海》,无一不是启用长剧演员、投资不菲的"重装横短"。 但从实际表现来看,无论是站内热度还是分账成绩,都很难和从前的爆款相提并论。2023年的《招惹》和2024年的《执笔》《原罪》后,今年的横短似乎 还没等来下一个现象级爆款。 在竖屏短剧的猛攻,以及长剧向快节奏、强情绪的转型夹击下,横短过去的女频主场越来越难靠内容创意和设定突围。长视频平台本身的面临的困境,也 进一步影响了横短的整体市场水位。 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中场选手",正陷入一个不上不下、进退两难的阶段。 行走在夹缝之间 行业日子不好过,创作者最先有感知。 象山白月光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志亮、短剧《春宵》制片人周志亮告诉毒眸,横屏短剧正承受来自竖屏短剧和长剧的双重压力。 竖短进入高频更新的免费模式后,对横短的观众分流日益显著。而长剧本就在艺术性和审美上具备压制优势,如今在竖屏冲击下也开始强化情节点设计, 无 ...
一胎生99个儿子,短剧还有什么不敢拍?
36氪· 2025-06-17 12:03
竖屏短剧行业现状 - 短剧内容猎奇程度突破现实逻辑,如《麒麟送子天降喜福》中女主一胎生下99个儿子的设定引发广泛争议 [1][3] - 创作团队承认内容不合理,导演称拍摄时已感到"癫狂",反映行业审核疏漏和野蛮生长现状 [3] - 低俗、违背常识的剧情频出,如《老师不要跑》因软色情内容被全网下线,暴露审核漏洞 [4] 短剧市场内容生态 - 行业虽宣扬"精品化",但头部精品如《家里家外》占比极少,大量作品仍陷同质化、低质化泥潭 [6] - 内容创作以"爽感"为核心逻辑,通过极端狗血、低俗情节刺激用户情绪,导致"一胎99子"等反智设定泛滥 [6][8] - 微信、快手等平台定期整治不良短剧,但整体生态短期内难改善,因盈利模式依赖流量刺激 [6][8] 短剧盈利模式与行业困境 - 主要盈利模式分两种:IAP(付费购买)和IAA(广告流量变现),均依赖用户留存与情绪刺激 [8] - 早期宽松环境赋予短剧"流量特权",但无底线迎合导致观众情绪阈值提升,内容走向极端化 [9][11] - 行业需改变"向流量看"的底层逻辑,否则低俗猎奇内容将持续侵蚀市场健康度 [8][9] 短剧创作趋势与反思 - "爽感"需求推动市场膨胀,但过度迎合导致内容突破底线,如萌娃数量从3个激增至99个的"通货膨胀"现象 [11] - 向下追求低格调内容虽获短期流量,但阻碍行业长期发展,需转向高级审美与正向价值 [11] - 长剧已开始借鉴短剧形式,反映其影响力,但行业需警惕内容反智化对受众的负面影响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