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社会契约
icon
搜索文档
从社会工程到富豪玩具:末日庇护所的演化史
36氪· 2025-11-03 10:21
硅谷新贵的末日庇护所趋势 - 马克·扎克伯格在夏威夷考艾岛建设占地1400英亩的庄园,其中包含一座面积达5000平方英尺(约465平方米)的末日庇护所,配备独立能源和食物供应 [1][3] - 超过半数的超级富豪热衷于购置末日保险,夏威夷和新西兰等发达岛屿是热门目的地 [4] - 除扎克伯格外,Open 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PayPal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等硅谷新贵也已拥有或计划建造末日避难所 [6][7] 末日庇护所行业的市场参与者 - 全球有多家公司专门提供末日庇护所建造业务,包括Atlas Survival Shelters、Survival Condo、Vivos和Oppidum Bunkers [66] - Atlas Survival Shelters生产由12英寸厚、强度为4000PSI的钢筋混凝土加固的庇护所,配备独立枪械室 [67] - Oppidum Bunkers为超级富豪提供整合军用级别防卫系统和顶奢酒店设施的庇护所,其L'Heritage型号拥有16英尺挑高、手工家具和内部花园,入门级售价1000万美元,豪华型售价1亿美元 [70][72] 庇护所商业模式演变 - 生存公寓(Survival Condo)项目将废弃的冷战时期美军核弹发射井改造为15层地下摩天大楼,配备图书馆、游泳池、酒吧等设施,12个房间已全部售罄 [73][75] - 现代商业化庇护所强调自给自足和武装防卫能力,建造成本高昂,已成为富人的奢侈品,与冷战时期面向普通家庭的极简设计形成对比 [62][72] - 私人末日庇护所产业蓬勃发展,而联邦政府的全民庇护所指南已不再更新 [65][66]
全球首个「不带脑子」的住家机器人开卖,售价14万
36氪· 2025-10-30 10:52
产品核心模式 - 公司采用人类远程操作员通过VR头显和控制器来操控机器人执行任务,而非依赖完全自主的AI [1][3] - 该模式被描述为机器人配备“人类傀儡师”,旨在应对家庭环境复杂性,当前数据不足以训练完全自主的机器人 [8][20] - 未来计划推出智能化、主动的型号,但目前仍以人类操作为主 [8] 产品设计与功能 - 机器人名为Neo,高5.5英尺(167厘米),重66磅(30公斤),可连续运行4小时 [35] - 配备四个麦克风、三个扬声器和两个800万像素摄像头,双手具有22个自由度,可举起重达154磅(70公斤)的物品 [35] - 能够自主移动(包括爬楼梯)、处理多项家务、回答问题、取回物品,并能在电量不足时自动充电 [33] - 采用牵拉合成肌腱模拟肌肉的马达以限制速度和力量,手指力量与人类相当,无法捏碎核桃 [23][25] 市场定位与定价 - Neo面向家庭环境设计,旨在与人类共同生活,其外观覆盖柔软面罩并穿着毛衣以传达安全感 [14][16] - 产品已全球开售,一次性购买价格为20,000美元,或按月订阅,每月499美元 [31] - 按每日8到12小时有效使用时间计算,订阅费用相当于每小时1.39美元到2.08美元 [31] 数据收集与隐私策略 - 公司明确表示产品不适合所有人,用户需接受“社会契约”,即允许操作员访问家庭数据以改进产品 [20][28] - 为应对隐私问题,公司从硬件和软件层面实施限制,如禁止机器人进入特定区域、模糊处理人物脸部、限制抓取物体的重量和温度 [22] - 执行家务的视频数据将被输入世界模型,用于训练机器人未来实现自主操作 [26] 行业比较与愿景 - 该模式与Figure 03、特斯拉Optimus等主流完全自主机器人形成差异化打法 [8] - 公司认为人工智能正迅速进入生活,Neo代表了家庭物理人工智能的黎明,即机器能在私密空间移动的未来 [26][29] - 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机共存的赛博世界,但前提是大众接受由陌生人操作机器人“入侵”生活的社会契约 [28]
“机器人税”:重新协商社会契约的现代工具
经济观察网· 2025-09-30 16:31
机器人税的概念与现状 - 目前尚无任何国家或地区以任何形式实施过“机器人税” [1] - 2017年欧洲议会曾讨论“赋予机器人法律人格”和“对机器人征税”的可能性,旧金山也曾提议设立地方性“机器人税”,但均未真正落地 [1][5] - 学术界提出了多种“机器人税”方案,目标均为实现社会公平与保障,但采用方式差异很大,涵盖从直接征税到减少相关激励措施等多种形式 [1][5] 征收机器人税的目的与意义 - 征收“机器人税”旨在弥补因自动化导致价值从劳动者向资本所有者转移而损失的所得税基数和社保缴费收入来源 [2][3][6] - 其目标不是惩罚企业创新,而是确保技术进步与社会稳定、社会包容同步推进,更公平地分享自动化收益 [2][3] - 具体目的包括弥补税收流失、对过快自动化起温和“刹车”作用、以及为劳动者再培训项目或全民基本收入试点提供专项资金支持 [6] 机器人税的征收对象界定 - 最务实的做法是关注技术实际产生的效用,而非其外在形态,将接管了原本由人力完成工作的机器、软件或自动化系统纳入征税讨论范畴 [3] - 界定对象应涵盖实体机器人、人工智能算法和云端自动化系统等能明确识别且显著替代人力的技术 [3] - 目前讨论赋予机器人法律主体地位并使其承担纳税义务为时过早,责任和税收应由掌握技术并从中获利的人和公司承担 [4] 国际实践与政策案例 - 韩国2017年将工业自动化设备的税收优惠从最高7%降至2%,但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税”,仅是减少了过度的税收优惠 [5][6] - 韩国政策初衷是“放缓过快的自动化进程”,但并未将节省的财政资源用于支持被替代的劳动者,后期反而恢复了部分抵免比例并加大鼓励投资 [6] - 韩国的做法更强调鼓励私人投资和机器人应用,而非对自动化进行征税 [6] 实施挑战与国际协调 - 单方面开征“机器人税”可能导致企业将生产或自动化中心转移到税率更低的国家,引发资本和技术外流 [7] - 有效的“机器人税”可能需要通过类似“全球最低企业税”的国际协调来实现,需要共同的规则来防止“恶性竞争” [7] - 对于发展中国家,分阶段实施可能是最合适的方案,允许其暂缓征税以吸引投资,由发达国家率先试点 [9] 替代政策方案与征收设计 - 除直接征税外,替代方案包括取消过度优惠的资本折旧政策、通过工资补贴或税收抵免鼓励雇佣、建立由雇主出资的培训基金等 [8] - 其他想法涉及“自动化红利”,或将社会缴费从工资转向消费税或资本税 [8] - 为防止“机器人税”成为新的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工具,需将其与“自动化实际使用地”挂钩,并要求企业报告自动化部署的具体位置、对就业的影响以及当地生产力提升的情况 [9] - 需要通过国际合作重新分配各国征税权,并建立强有力的透明度规则和符合BEPS原则的保障措施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