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税
icon
搜索文档
抢走了人类的工作,机器人也得交税!
经济观察报· 2025-09-30 20:00
讨论机器人税问题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征税本身,还包括建立一种更关键的意识:需要以一种更普惠和公 平的方式推动这轮技术革命。 导读 壹 || 虽然目前尚无国家正式立法征收"机器人税"。但在现实层面,向机器人征税这一看似带有科幻色彩 的理念,已进入部分经济体管理者的议事日程。 叁 || 在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未来机器人将渗透到人类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各类功能各 异、用途不同的机器人层出不穷,其涉及的税收问题也将更为复杂。 1930年,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我们孙辈的经济可能性》一文中作 出预测:100年后,劳动生产率会提高8至10倍,每人每周只需要工作15个小时。 到那个时候,"经济问题"可能得到解决,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将是如何消磨时间。 如今,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和机器人产业化曙光初现,凯恩斯所预测的"人从工作中解脱"似 乎有了实现的可能。但与此相对,社会学家、法学家和税收专家更担忧"机器人替代人力"引发的就业问 题,而解决的思路之一就是向机器人"征税"。 韩国仁荷大学法学院教授金英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将催生新职业 ...
抢走了人类的工作,机器人也得交税
虎嗅· 2025-09-30 18:1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杜涛,题图来自:AI生成 1930年,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我们孙辈的经济可能性》一文中作 出预测:100年后,劳动生产率会提高8至10倍,每人每周只需要工作15个小时。 到那个时候,"经济问题"可能得到解决,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将是如何消磨时间。 如今,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和机器人产业化曙光初现,凯恩斯所预测的"人从工作中解脱"似 乎有了实现的可能。但与此相对,社会学家、法学家和税收专家更担忧"机器人替代人力"引发的就业问 题,而解决的思路之一就是向机器人"征税"。 韩国仁荷大学法学院教授金英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将催生新职业、改 变工作内容,但从短期内来看,就业市场大概率会受到负面冲击。与以往不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替代 人类的判断与决策过程,或使办公、行政乃至专业领域的岗位面临风险。因此,政府在社会福利政策与 税收政策方面也需作出相应调整。 2025年,金英顺在8月份召开的中韩税法国际研讨会上,以《AI机器人税:税收哲学的核心争论和政策 推演》为题发表 ...
抢走了人类的工作,机器人也得交税!
经济观察报· 2025-09-30 17:42
讨论机器人税问题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征税本身,还包括建立一 种更关键的意识:需要以一种更普惠和公平的方式推动这轮技 术革命。 作者: 杜涛 封图:视觉中国 到那个时候,"经济问题"可能得到解决,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将是如何消磨时间。 如今,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和机器人产业化曙光初现,凯恩斯所预测的"人从工作中解 脱"似乎有了实现的可能。但与此相对, 社会学家、法学家和税收专家更担忧"机器人替代人力"引 发的就业问题,而解决的思路之一就是向机器人"征税"。 韩国仁荷大学法学院教授金英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将催生新职 业、改变工作内容,但从短期内来看,就业市场大概率会受到负面冲击。与以往不同,人工智能技 术能够替代人类的判断与决策过程,或使办公、行政乃至专业领域的岗位面临风险。因此,政府在 社会福利政策与税收政策方面也需作出相应调整。 2025年,金英顺在8月份召开的中韩税法国际研讨会上,以《AI机器人税:税收哲学的核心争论和 政策推演》为题发表演讲,认为AI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大量失业,政府需要通过"机器人 税"为维持劳动者的最低生活及失业者的再就业提供积极的财政支援。她提出, ...
韩国教授金英顺谈“机器人税”:技术进步也要确保社会稳定
经济观察报· 2025-09-30 17:42
韩国仁荷大学法学院教授金英顺表示,征收"机器人税"并非要 惩罚企业的创新行为,而是要确保技术进步与社会稳定、社会 包容同步推进。 作者: 杜涛 封图:图虫创意 或许有一天,大部分的工作岗位会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届时税收与社保收入该从何而来? 9月22日,经济观察报就征收"机器人税"征收的相关问题,专访了韩国仁荷大学法学院教授金英 顺。金英顺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税务诉讼、国际税务以及遗产税。 金英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目前尚无任何国家或地区以任何形式实施过"机器人税"。但也有一些地 方提出过类似建议。2017年,欧洲议会曾讨论过"赋予机器人法律人格"和"对机器人征税"的可能 性;旧金山也曾提议设立地方性的"机器人税",用于资助劳动者相关项目,不过这些提议均未真正 落地。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在不断提出各类"机器人税"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提议的目标相似 ——即实现公平与社会保障,但采用的方式差异很大,涵盖从直接征税到减少相关激励措施等多种 形式。 近十年来,众多专家学者与企业界人士已注意到机器人替代人工的趋势,特别是在近些年机器人使 用率大幅提升,一个关键问题越发凸显: 当机器人替代人力后,能否像对个人征税那 ...
“机器人税”:重新协商社会契约的现代工具
经济观察网· 2025-09-30 16:31
或许有一天,大部分的工作岗位会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届时税收与社保收入该从何而来? 近十年来,众多专家学者与企业界人士已注意到机器人替代人工的趋势,特别是在近些年机器人使用率 大幅提升,一个关键问题越发凸显:当机器人替代人力后,能否像对个人征税那样对其征税,又或是否 有选择其他方式补充税源? 9月22日,经济观察报就征收"机器人税"征收的相关问题,专访了韩国仁荷大学法学院教授金英顺。金 英顺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税务诉讼、国际税务以及遗产税。 金英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目前尚无任何国家或地区以任何形式实施过"机器人税"。但也有一些地方提 出过类似建议。2017年,欧洲议会曾讨论过"赋予机器人法律人格"和"对机器人征税"的可能性;旧金山 也曾提议设立地方性的"机器人税",用于资助劳动者相关项目,不过这些提议均未真正落地。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在不断提出各类"机器人税"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提议的目标相似——即 实现公平与社会保障,但采用的方式差异很大,涵盖从直接征税到减少相关激励措施等多种形式。 经济观察报:当企业借助自动化获得巨额利润时,其对社会的责任是否应超越"创造就业"?你认为"机 器人税"是否在重新构建2 ...
向机器人征税!
经济观察网· 2025-09-30 16:28
金英顺说,机器人产业是高度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带来的资本回报率远高于雇佣人力,因此资本将向资本拥有者进一步集中。 长期从事税务实践的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叶永青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正如一位人工智能先驱所说,"如果机器 学不会善良,那么发展人工智能带来的就是灾难"。从税法的平衡角度,再分配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的善良和对所有人最真实的保障。 对这些税收专家的建议,机器人行业从业者认为,考虑这个问题为时尚早。 一位机器人板块的上市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当前机器人产业还需要扶持发展,而且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重要载体,目前讨论征收"机器人税"为时尚早。 他认为,当前应该像扶持新能源产业一样扶持机器人产业。 但在研究者看来,讨论这个问题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征税本身,还包括建立一种更关键的意识:需要以一种更普惠和公平的方式推动这轮技术革命。 1930年,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在《我们孙辈的经济可能性》一文中作出预测:100年后,劳动生产率会提高8至10倍,每人每 周只需要工作15个小时。 到那个时候,"经济问题"可能得到解决,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将是如何消磨时 ...
征收“机器人税”,时机成熟了吗?
环球时报· 2025-08-26 07:49
机器人税政策构想背景 - 随着人工智能及人形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机器替代人力"担忧日益显著,引发美国、德国、韩国等多国探讨"机器人税"政策 [1] - 摩根士丹利预测2050年全球类人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5万亿美元,超10亿台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技术替代浪潮影响力不亚于互联网普及 [2] -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预测未来每人拥有3-5个机器人,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2017年公开支持对机器人征收与人类同等税额 [2] 征税逻辑与社会经济目标 - 核心逻辑并非惩罚技术进步,而是建立机制对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红利进行社会化再平衡 [3] - 自动化大规模替代人工将侵蚀以劳动收入为基础的税收体系,社会保障资金池面临压力,征税可开辟新财政来源支持劳动力再培训、职业转型及全民基本收入(UBI)等新型福利模式 [3] - 通过征收自动化企业税收、增值税及福利资金重新分配,可为成年人提供与基本生活费用相当的UBI款项,并根据地区差异调整 [3] - UBI资金可来源于对取代人类劳动的机器人征税,以及对自动化额外利润征税,使受益实体承担相应社会影响 [4] 全球政策讨论现状 - 德国金属工业工会主张征收机器人税支持社会保障或教育系统,但遭工商界反对,认为数字化是经济增长驱动力,征税会抑制创新 [5][6] - 韩国总统李在明2022年提出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征税,2024年再次强调需通过税收确保经济可持续性,保障全民购买力并为再分配政策筹资 [6] - 韩国专家指出机器人核心技术依赖进口,2011-2015年支付美国企业专利费达24万亿韩元,建议优先解决自主技术不足问题 [6] - 国际组织及多国审慎考虑征税设计,担心不当税种扼杀生产力进步,使本国产业处于全球竞争不利地位 [7] 税制设计关键因素 - 需明确征税范围,确定针对行业及人工智能功能类型 [7] - 需厘清税收责任归属,由机器人制造商或使用机器人的雇主承担 [7] - 推动国际合作避免率先推行国家陷入竞争不利地位 [7] 产业发展阶段与征税时机 - 中国信通院预计2045年后中国在用人形机器人超1亿台,整机市场规模达10万亿元级别 [8] - 宇树科技创始人预测机器人"真正能干活"的技术突破需2-10年 [8] - 当前产业处于商业化极早期阶段,技术、市场和生态具高度不确定性,特斯拉擎天柱等产品存在高昂制造成本、有限续航负载能力、软件系统稳定性不足等瓶颈 [9] - 全球实际部署商业运营人形机器人数量有限,对劳动力市场未形成规模效应,仓促征税可能扼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机遇 [9] 替代政策建议 - 当前阶段政策重心应放在鼓励创新、建立标准和加强监测 [10] - 探索为开发"人机协作"应用企业提供研发补贴,在局部地区或特定行业开展小范围政策试点 [10] - 协同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全球治理与政策观察体系比急于构建税收体系更紧迫 [9][10]
财经观察:征收“机器人税”,时机成熟了吗?
环球时报· 2025-08-26 07:00
机器人税政策构想 - 机器人税是对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社会经济变革提出的前瞻性应对方案 核心逻辑是建立机制对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红利进行社会化再平衡而非惩罚技术进步 [3] - 征收机器人税可开辟新财政来源 用于支持被替代劳动力的技能再培训 职业转型和探索全民基本收入等新型社会福利模式 [3] - 国际组织和部分国家审慎考虑该税种 担心设计不当会扼杀生产力进步引擎并使本国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7] 全球市场预测与技术发展 - 摩根士丹利预测2050年全球类人机器人市场总规模突破5万亿美元 超过10亿个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 [2]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计2045年后中国在用人形机器人超过1亿台 整机市场规模达约10万亿元级别 [8] - 宇树科技创始人预测机器人"真正能干活"的技术突破快则2-3年 慢则3-5年 大概率不超过10年 [8] 支持征税观点与理论依据 - 比尔·盖茨2017年公开支持机器人应缴纳与人类同事同等税收 [2] - 迈克尔·J·安认为机器人税是提高技术进步公平性的深思熟虑策略 [2] - 李向明主张通过征收自动化企业税收和增值税为全民基本收入提供资金 使从自动化中受益最多的实体为其社会影响作出贡献 [3][4] 国际讨论与分歧 - 德国金属工业工会主席曾提议征收机器人税用于支持社会保障或教育系统 但遭到商业界明确反对 认为将抑制创新阻碍技术进步 [5] - 韩国总统李在明2024年9月表示应通过机器人税确保经济可持续性 使AI带来的生产力不只让少数人受益 [6] - 韩国专家指出自主技术不足是更紧迫议题 2011-2015年间支付给美国企业的专利费高达24万亿韩元 [6] 税制设计挑战 - 需明确征税范围 确定应对哪些行业及何种人工智能功能征税 [7] - 需厘清税收责任归属 是由机器人制造商承担还是由最终使用机器人的雇主承担 [7] - 推动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以避免率先推行该税种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陷入不利地位 [7] 当前行业发展阶段判断 - 人形机器人产业仍处于商业化应用极早期阶段 技术 市场和产业生态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9] - 特斯拉擎天柱和Figure AI产品存在高昂制造成本 有限续航与负载能力 软件系统稳定性和通用性不足等关键瓶颈 [9] - 全球实际部署投入商业运营的人形机器人数量极为有限 对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冲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9] 替代政策建议 - 政策重心应放在鼓励创新 建立标准和加强监测上 而非直接征税 [10] - 可为开发人机协作型应用的企业提供研发补贴 [10] - 在条件成熟的局部地区或特定行业开展小范围政策试点和模拟研究 [10]
3.99万元的人形机器人来了,“机器人税”会多快到来?
36氪· 2025-08-12 20:35
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价格出现断崖式下降 宇树R1售价从65万元降至3.99万元[2][6] -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预计2050年达5万亿美元 数量接近10亿台[3] - 行业正从概念期快速逼近应用爆发期 价格下降推动渗透率指数级提升[7] 价格趋势与技术红利 - 宇树H1售价2023年为65万元 2024年G1降至9.9万元 2025年R1起售价仅3.99万元[2][6] - 价格下降源于三大叠加效应:量产化制造、零部件国产化、本土AI模型适配[5][7] - 工业机器人渗透率从2015年每万名工人36台提升至2023年392台[7] - 人形机器人企业注册数量同比增长45% 达近1200家 广东江苏上海占40%以上份额[5] 应用落地进展 - 行业存在三大落地障碍:任务复杂度、运行稳定性和投资回报周期[8] - 宇树R1在汽车零部件厂替代两名夜班工人 回本周期压缩至18个月以内[8] - 工业机器人传统回收期3-5年 人形机器人回收期缩短至2年内将触发大规模部署[10] - 特斯拉Optimus、丰田T-HR3等产品进入制造、仓储、医疗行业真实场景测试[8] 竞争格局与产能规划 - 全栈式玩家如宇树科技、优必选进行端到端研发 模块化供应商专注传感器等单环节[10] - 头部厂商年产能尚在万台级 预计2027年行业总产能突破百万台[12] - 按单价3万元测算 低端机型市场规模将达300亿元[12] - 行业分化呈现:全栈企业锁定高毛利场景 普及型厂商走薄利多销路线 零部件供应商利润率最高[12] 发展前景与行业影响 - 人形机器人可移植性高 跨行业切换只需更换算法和工具 大幅降低扩张成本[11] - 性能提升速度接近消费电子产品 因依赖算力与算法优化而非硬件改造[11] - 价格降至人均GDP1.5倍内将触发渗透率拐点 中国市场反应速度超越日韩[11] - 机器人税可能成为行业成本结构组成部分 影响企业定价和全球市场布局[12]
未来可收“机器人税”!宇树科技王兴兴,最新发声!
证券时报· 2025-08-09 19:31
行业前景与出货量预测 - 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未来几年出货量有望每年"翻一番" [1] - 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销售出货量约2000台,预计2030年达6万台,复合增长率95.3% [1][6] - 美国银行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1.8万台,2030年达100万台,2035年突破1000万台 [6] 技术发展与商业化进展 - 宇树科技2024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约1400台,全球出货量最高 [5] - 宇树科技2025年7月中标4605万元人形机器人采购项目,商业化进展领先 [5] - 技术突破时间窗口:快则2-3年,慢则3-5年,大概率不超过10年 [4] 当前应用场景与挑战 - 现阶段人形机器人以表演、格斗、运动展示为主,实际生产应用较少 [2] - 工厂固定工序可实现部分应用,但与"具身智能"无本质关联 [2] - AI技术目前更易落地于运动控制、表演等场景,大规模实际生产应用尚需时间 [3] 行业竞争与产品策略 - 高关注度带来资源倾斜但加剧竞争,企业需聚焦产品功能、价格、售后体验 [6] - 行业通过"应用验证—技术突破"双向循环模式加速发展,吸引多元化厂商入局 [6] - 产品打磨是应对国内外竞争及全球市场拓展的核心基础 [6] 长期社会影响与政策构想 - 机器人具备实际生产力后,社会观念将发生重大转变 [3] - 未来或征收"机器人税",直接按产出价值向国家缴税 [1][3] - 类比早期电脑发展路径,需技术迭代与生态完善才能实现普及应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