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保险防灾减损

搜索文档
险企多种科技手段应对“桦加沙”
证券日报· 2025-09-25 00:41
文章核心观点 - 保险公司在台风“桦加沙”来临前积极部署,运用大数据、AI、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强化防灾减损体系建设,推动行业从损失补偿者向风险管理者升级 [1][3][6] 保险公司应对措施 - 人保财险启动大灾应急响应,设立10个专项工作组,组建内部理赔支援团队200人、外部专家及公估650人,储备无人机查勘设备77台、施救车辆340台,锁定车辆保全场地120多个,已开展风险排查万余家/次 [2] - 中国平安旗下多家公司快速协同部署巨灾防御方案,平安产险提前72小时向潜在受灾客户发送预警信息,累计覆盖超2000万人次 [2] - 太保产险联动机构开展专属救援资源筹备,通过三级资源梯度补给体系,在台风登陆前24小时内部署资源至指定区域,并组建一体化防灾应灾服务团队 [3] 科技赋能与创新机制 - 人保财险搭建“万象云”风险减量服务平台,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升级,创新气象“四预”服务(预警、预报、预判、预防),并建立人工影响天气风险减量服务联动模式 [4] - 平安产险首创“5210”应灾机制,依托“鹰眼”系统构建立体化防灾体系,包括提前5天启动风险预警、提前2天检查防灾工作、提前1天完成“六问”工作、登陆当天实时研判灾情 [4] - 平安产险基于“鹰眼3.0”系统推出“车险水淹黑点”精准预警服务,融合历史赔案与实地数据实现点对点预警,并利用AI模型筛选高风险标的派遣风控工程师上门支持 [5][6] 行业影响与未来趋势 - 科技应用使风险预测从经验判断转向精准量化,显著降低社会整体风险成本和保险赔付率,推动行业从被动承担风险转向主动管理风险 [6] - 未来防灾减损系统将向智能化、场景化和生态化演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将驱动风险预测模型持续进化,实现从宏观预警到微观点位风险的精准管理 [6] - 防灾减损能力将成为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优势,其作用将超越赔付成本控制,深度融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6]
台风“蝴蝶”来袭,致灾风险谁来化解
北京商报· 2025-06-15 20:07
台风"蝴蝶"影响与保险业响应 - 台风"蝴蝶"于6月13日登陆海南东方市,成为2025年1号台风,虽生成时间较晚但破坏力强,导致海南、广东、广西遭遇强风暴雨及次生灾害[1] - 广东、海南、广西三地保险业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通过科技赋能风险减量和开通理赔绿色通道应对灾害[3] 科技赋能灾前防御 - 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等多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启动理赔应急处理预案并开通绿色通道,运用AI、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提升风险识别与减损效率[4] - 太保产险湛江中心支公司依托"太・AI"风险预警平台与GIS系统精准锁定高风险区域,向客户推送预警信息[4] - 平安产险海南分公司使用平安鹰眼系统、理赔中台等科技手段,截至6月12日18时已完成对主要企业、重大工程的风险勘查[4] - 科技赋能使保险业从"灾后补偿"转向"灾前预防",构建"预警—响应—减损"全链条防护体系,提高风险减量管理效率[5] 理赔服务创新 - 人保财险湛江市分公司在台风登陆前启动快速预赔机制,向养殖户支付海洋牧场养殖综合保险赔款143万元[7] - 太保产险海南分公司在台风影响后第一时间赴乐东黎族自治县核查芒果园受损情况,确认8.84亩受损面积并支付赔偿2.42万元[7] - 保险公司在绿色理赔通道中跑出"加速度",实现"风还没停,赔款就到"的高效服务[6] 保险产品覆盖范围 - 财产保险类中车险、农险、火灾及其他灾害保险等通常承保台风损失,但部分保险条款将台风列为除外责任[7] - 人寿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通常对台风导致的死亡或伤残承担赔付责任[7] - 农业保险中的指数类保险产品可根据投资信息直接判定赔偿责任,无需被保险人报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