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鹰眼3.0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险企多种科技手段应对“桦加沙”
证券日报· 2025-09-25 00:41
文章核心观点 - 保险公司在台风“桦加沙”来临前积极部署,运用大数据、AI、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强化防灾减损体系建设,推动行业从损失补偿者向风险管理者升级 [1][3][6] 保险公司应对措施 - 人保财险启动大灾应急响应,设立10个专项工作组,组建内部理赔支援团队200人、外部专家及公估650人,储备无人机查勘设备77台、施救车辆340台,锁定车辆保全场地120多个,已开展风险排查万余家/次 [2] - 中国平安旗下多家公司快速协同部署巨灾防御方案,平安产险提前72小时向潜在受灾客户发送预警信息,累计覆盖超2000万人次 [2] - 太保产险联动机构开展专属救援资源筹备,通过三级资源梯度补给体系,在台风登陆前24小时内部署资源至指定区域,并组建一体化防灾应灾服务团队 [3] 科技赋能与创新机制 - 人保财险搭建“万象云”风险减量服务平台,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升级,创新气象“四预”服务(预警、预报、预判、预防),并建立人工影响天气风险减量服务联动模式 [4] - 平安产险首创“5210”应灾机制,依托“鹰眼”系统构建立体化防灾体系,包括提前5天启动风险预警、提前2天检查防灾工作、提前1天完成“六问”工作、登陆当天实时研判灾情 [4] - 平安产险基于“鹰眼3.0”系统推出“车险水淹黑点”精准预警服务,融合历史赔案与实地数据实现点对点预警,并利用AI模型筛选高风险标的派遣风控工程师上门支持 [5][6] 行业影响与未来趋势 - 科技应用使风险预测从经验判断转向精准量化,显著降低社会整体风险成本和保险赔付率,推动行业从被动承担风险转向主动管理风险 [6] - 未来防灾减损系统将向智能化、场景化和生态化演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将驱动风险预测模型持续进化,实现从宏观预警到微观点位风险的精准管理 [6] - 防灾减损能力将成为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优势,其作用将超越赔付成本控制,深度融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6]
桦加沙逼近,深圳保险业严阵以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3 07:28
台风预警与行业响应 - 深圳市气象台于2025年9月22日21时将台风蓝色预警升级为黄色 预计23日夜间至24日为风雨最强时段 致灾风险极高[1] - 台风"桦加沙"为超强台风级 趋向广东中西部沿岸 深圳23日午后风雨逐渐加大[1] 保险业整体应急机制 - 深圳保险业启动"1+N"行业防汛防台机制 包括大灾互认、包干施救等应急处置机制[2] - 行业通过多个渠道向承保客户累计发送277万条风险预警提示[8] - 统筹储备查勘工具464件、救援设备600件、后勤保障工具6640件 调配救援车辆745台 协调9个保全场地可容纳近1000台车辆避险[8] 财产保险公司具体措施 - 平安产险牵头五家保险公司对全市59个易涝水淹"红点"开展摸排 设置警示牌与防御横幅[3] - 平安无人机覆盖福田6个街道和南山8个街道 通过空中喊话循环播报防御要求[3] - 平安鹰眼3.0系统整合历史赔案与实地黑点 实现点对点精准预警 潜在覆盖用户量达1.2亿[3] - 鼎和财险利用"鼎和风险云"定位8330个涉险项目 通过客服热线推送1.07万条防灾信息[4] - 中国太保产险成立79人青年突击队 强化应灾力量并开展专项培训[4] - 太平洋产险上线深圳易淹水地图 中华财险和国任保险发布防范提示[4] 人寿保险公司服务保障 - 招商信诺启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提供无保单理赔服务[7] - 人保寿险启动理赔应急预案 取消定点医院限制和伤残等待期[7] - 大家人寿推出五项绿色通道服务及五项人文关怀服务[7] - 民生保险推出24小时理赔热线 取消自费药限制等理赔措施[7] 保险中介平台响应 - 腾讯微保启动灾害应急响应专项组 上线防灾指引工具并开通灾害服务专线[8] - 提供全天候在线理赔响应 简化理赔政策发布[8] 行业协同防御体系 - 深圳市保险业协会指导五大保险主体实行"分片区包干制" 对全市975个易涝点进行标识与监测[8] - 财险、寿险及中介公司均从隐患排查、科技赋能、重点防护等多维度构建安全防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