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到端智驾

搜索文档
雷军对高速事故的回应,藏在小米YU7发布会里
搜狐财经· 2025-05-23 17:26
作者|Hayward 原创首发|蓝字计划 3 月 29 日发生的小米 SU7 标准版高速事故,距离小米15 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召开时已经过去整整 54 天了。 除了 4 月初雷军和小米公司发布的一则公告外,小米没有在任何公开场合谈论过这件事故。 至于5月15日网上流出的雷军内部讲话,严格来说也不算回应,或者小米也不会想把它当回应,因为实在太烂了。 但小米没有说清楚的是,不仅「端到端」是 Pro 和 Max 版本这些搭载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双英伟达 Orin X 智驾芯片等智驾硬件的专属,而且从媒 体的评测来看小米的端到端智驾本身也远没有达到"第一阵营"的水平。 实际上过去大部分致命的重大新能源车事故,基本都没有下文,这次小米 SU7 的事故大概率也是如此。 但看完昨晚的小米 YU7 发布会,我发现原来小米把"回应"放在发布会上了。 智驾减配背大锅 这里我们先快速回顾一下3月 29 日的小米 SU7事故。 3月29日夜间,三名年轻女性驾驶小米SU7在高速的施工路段行驶,不幸撞上路边的水泥墩导致车辆起火死亡。 虽然直到现在事故都没有定性(也可能永远不会有),但大部分媒体都认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车主误判了小米S ...
【特斯拉(TSLA.O)】1Q25业绩承压,聚焦关税变化、新车与AI指引兑现——2025年一季报业绩点评(倪昱婧)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4-25 16:46
点击注册小程序 查看完整报告 特别申明: 本订阅号中所涉及的证券研究信息由光大证券研究所编写,仅面向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用作新媒体形势下研究 信息和研究观点的沟通交流。非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 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光大证券研究所不会因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 关人员为光大证券的客户。 1Q25业绩承压 1Q25总收入同比-9.2%/环比-24.8%至193.4亿美元,总毛利率同比-1.1pcts/环比持平至16.3%,R&D费用率同比 +1.9pcts/环比+2.3pcts至7.3%,SG&A费用率同比持平/环比+1.4pcts至6.5%,Non-GAAP归母净利润同比-39.2%/ 环比-55.7%至9.3亿美元(Non-GAAP单车净利润同比-30.1%/环比-34.8%至2,774美元)。我们判断,1Q25特斯 拉业绩承压主要受累于产线升级(Model Y新老产品交替)+欧美市场品牌危机等多方因素导致的销量回落影 响。 车端销量走低拖累盈利,储能业务毛利率再创新高 汽车业务:1Q25特斯拉全球交付量同比-13. ...
高阶智驾“破壁人”来了:13万标配激光雷达,还能「车位到车位」
量子位· 2025-03-12 11:59
核心观点 - 零跑通过全链自研实现高阶智驾技术下放,将激光雷达、200TOPS+算力、端到端智驾模型等配置以12.98万史低价标配在B10车型上,打破行业"高价高体验"与"低价规模化"的割裂格局[2][3][24] - 公司采用"一步到位"策略,直接以城区NOA为高阶智驾起点,后续通过免费OTA升级至车位到车位全场景能力,技术路径跳过中阶直接对标行业领先水平[4][11][35] - 端到端技术实现成本千元级规模普及,通过模仿人类司机数据解决复杂场景博弈问题,同时创新性解决"零违规"痛点,避免系统学习错误驾驶行为[6][12][13] - 硬件方案体现"轻量化"特征:单激光雷达+200TOPS稀疏算力的高通8650芯片实现同级性能,功耗降低50%,并通过舱驾一体域控架构为后续VLA模型上车预留空间[14][15][17][25][26] 技术架构 - 传感器配置:27个传感器组合(1激光雷达+11摄像头+3毫米波雷达+12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采用禾赛ATX实现超低功耗[14][15] - 芯片方案:全球首发高通8650芯片,4nm制程200TOPS稀疏算力,较行业主流英伟达Orin芯片在有效算力相当前提下实现功耗减半[15][18][20] - 架构升级:从LEAP 3.0四叶草架构升级至3.5版本,完成端到端技术体系切换仅用6-8个月,实现智驾与智舱域控一体化[19][25] 产品表现 - 拟人化驾驶:施工区域智能绕行符合交规、转弯路口平顺避让行人电动车、紧急cut-in场景丝滑处理,体现防御性驾驶逻辑[8][9][11] - 成本突破:在单激光雷达+200TOPS算力条件下实现城区NOA,将激光雷达高阶智驾车型价格门槛拉低至13万内[24][28] - 标准定义:将行业高阶智驾标准从高速NOA提升至城区NOA,年内OTA后可达"车位到车位"的领先一代水平[29][35][36] 行业定位 - 技术代际:当前处于次世代阵营(全路段高阶智驾),OTA后锁定领先一代(车位到车位全场景)[32][33][35] - 产业影响:突破渐进式创新路径,通过底层芯片架构级理解实现硬件方案重构,改变主机厂依赖供应商的行业惯例[21][23][40] - 竞争格局:以13万价格带实现20万+车型的智驾配置,推动行业重新定义高阶智驾普及标准[24][36][38]
6.4万买FSD,勇敢的人先吃罚单
美股研究社· 2025-02-28 18:47
特斯拉FSD入华计划 - 特斯拉中国官宣将分批次推送中国版FSD系统,最新版本更新了城市道路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驾驶室摄像头、地图包版本三项内容 [1] - FSD选配价格从最初的56000元人民币涨至64000元人民币,部分车主基于对特斯拉技术领先性和品牌影响力的信任选择购买 [3] - FSD入华进度反复跳票,从2023年传闻小范围试用推迟至2025年一季度,最终在2024年获得批准 [3][4] FSD技术落地挑战 - FSD中国版被认为是"阉割版",采用"视频模拟训练"替代实地数据收集,以符合中国政策要求 [5] - 测试车主反馈FSD在切线超车等场景表现"丝滑",但在公交车道、自行车道等复杂路况仍有不足 [6] - 数据收集受限是主要障碍,中国不允许训练数据转移到境外,美国限制特斯拉在中国进行训练 [5] 国内智驾市场竞争格局 - 国内智驾水平快速迭代,小鹏、理想、华为等已实现"端到端"智驾大模型上车,技术差距缩小 [8] - 国内车企普遍采用"买车送智驾"模式,比亚迪将智驾系统普及到10万元级别车型且终身免费,与特斯拉99美元/月订阅费形成对比 [8][9] - 特斯拉FSD在国内测试中频繁出现占用自行车道、压实线等违章行为,显示对本土路况适应性不足 [9] 特斯拉在华市场表现 - 2024年特斯拉中国市场销量65.7万辆,同比增长8.8%,但市场份额从2021年16.6%降至5.4% [12] - Model Y多次降价并推出"5年0息"政策,实际购入价格达历史最低 [13] - 产品迭代缓慢,Model Y仅进行外形和内饰微调,Model 2上市时间一再推迟 [16] 品牌与创始人影响 - 马斯克个人形象与特斯拉深度绑定,但其参与政治活动引发争议,60%购车者因此不愿购买特斯拉 [16] - 特斯拉生态版图优先于短期销量的战略,可能导致市场份额持续被蚕食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