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低价竞争

搜索文档
多地叫停网约车一口价特惠订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19:10
当多地对网约车一口价订单相继出手调控,一场围绕平台竞争秩序与劳动者权益的深层博弈, 正浮出水面。 8月底,一份由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关于规范网约车平台经营价格行为的通知》在网络 上广泛传播,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随后,该市交通运输局等多个部门对外确认文件属实,并表示正逐步推进落实,督促各平台企 业严格执行。 《通知》明确提出,自8月19日零时起,全市全面暂停"一口价""特惠价"等低价营销行为,严 禁任何形式的价格欺诈和恶意压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广东清远、河南开封、江西鹰潭等多地也相继出台类似政策, 禁止平台以一口价模式强制司机接单,试图从定价机制上遏制低价无序竞争蔓延 。 低价策略曾是平台抢占市场的利器,但其长期施行也衍生出诸多争议,甚至悄然构筑起一个吞 噬行业健康生态的"黑洞"。一方面,它不断挤压司机的利润空间和工作条件;另一方面,服务 质量与安全监管隐忧渐显。如何在其中求一个平衡? 行业恶性循环的推手? 记者丨 凌晨 编辑丨陈洁 上班族杨悦向21世纪经济报道展示了她的"出行成本优化方案":通过精准参与平台跨界营销活 动,比如将目的地设定为合作商户肯德基等地,单次通勤成本可降低逾30%。 此外, ...
低价漩涡里的网约车:司机抱怨乘客受气,谁也没赢
齐鲁晚报网· 2025-08-29 19:11
网约车平台低价竞争与抽成调整 - 滴滴、曹操等平台宣布年底前将每笔订单最高抽成上限从29%降至27% 超出部分随单返还[3] - 司机反映抽成下调后月收入仅增加100-200元 对收入改善效果微乎其微[3] - 部分小型平台转卖订单抽成高达60% 例如乘客实付39.56元司机仅得16.53元[2] 司机收入与运营成本结构 - 网约车司机日均工作14小时流水约300元 扣除平台抽成30%及运营成本后日净收入约150元[2] - 典型成本结构:月租车费3600元(日均120元) 充电费日均30元[2] - 出租车司机月租2800元 扣除能源成本后月收入约4000元 与网约车司机收入水平相当[7] 西安市政策调整与市场反应 - 西安市交通运输局要求自8月19日起全面暂停"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活动[4] - 政策出台原因:出租车驾驶员投诉低价营销扰乱市场秩序 破坏公平竞争环境[4] - 消费者强烈反对政策调整 因出租车价格显著高于网约车(10公里行程价差约10元)[4] 价格对比与消费者选择偏好 - 9公里行程网约车价格区间为10.3-30元 出租车预估价格达30.2元[5] - 特价拼车最低报价10.3元(优惠3.1元) 特惠快车报价22.8元[6] - 消费者优先选择低价网约车服务 出租车主要依赖雨雪天等特殊需求场景[6] 行业供需矛盾与服务质量问题 - 运力明显过剩导致司机接单量不足 部分司机需在高铁站排队5-6小时仅接2单[8] - 低价订单引发服务品质下降:司机拒绝开空调(额外收费3元)、卫生状况差、驾驶行为激进[8] - 行业处于竞争初期阶段 恶性价格战频繁 市场出清后行业格局将趋于集中[9] 长期行业发展趋势 - "一口价"模式被视为短期获客的恶性竞争手段 长期必然导致平台亏损[9] - 行业规范化后通过订单量增长和单均成本下降 可能实现乘车价格下降[9] - 未来竞争重点将从价格转向服务质量 推动行业进入良性循环[9]
一刀切叫停网约车“一口价”,无法切中要害
南方都市报· 2025-08-21 06:59
行业监管政策变化 - 西安市交通运输局要求全面暂停一口价和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活动 严禁价格欺诈和恶意压价行为[1] - 叫停一口价的原因是出租汽车驾驶员集中投诉平台采取该方式实施低价营销和恶意竞争[1] - 广东清远 河南开封 江西鹰潭等多地相关部门已要求网约车平台严禁强制司机接一口价订单[3] 网约车行业竞争格局 - 全国共有389家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 较2020年底增加约175家[1] - 2025年6月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收到订单信息7.57亿单 较2020年12月的8.1亿单下降[1] - 网约车平台竞争已从拓新客转为挖存量 平台采取低价竞争策略[1] 司机从业状况与收入 - 杭州市有41.72万名取得网约车从业资格的驾驶员 较第一季度增加16083人[2] - 太原市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量不足12单 空驶率达53% 日均流水不足160元[2] - 网约车运力高度饱和 司机收入下滑 对中小城市司机威胁更加显著[2] 平台运营模式问题 - 一口价订单价格低但平台抽佣比例并未相应降低 平台很少提供补贴[1] - 平台存在抽成不透明 抽成比例过高(超30%) 以及阴阳账单模式[3] - 平台算法不透明 诱导并变相强制司机接一口价和特惠单[3] 政策影响评估 - 取消一口价可能导致价格敏感型乘客流失 司机面临单量下降收入减少[2] - 网约车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相应减弱 不利于社会大环境的平衡[2] - 应给一口价订单价格划定合理下限 降低抽成比例 加强全面监管而非一味禁止[3] 替代监管方案 - 四川省开展涉及抽成 派单 判责 收费 合规五项治理[3] - 重点治理抽成不透明 抽成比例过高 以及阴阳账单模式[3] - 整治平台算法不透明 诱导并变相强制司机接一口价特惠单的行为[3]
打“一口价”网约车被要求答题、对暗号……答不出就要取消订单?专家:监管部门应介入制定价格指导
环球网资讯· 2025-07-01 15:00
网约车行业低价竞争问题 - 网约车司机通过设置答题、对暗号等方式变相拒载低价订单 司机声称"必须回答 公司规定的"并可能以"匹配失败 订单取消"为由申诉非拒载[1][2][3][6] - "一口价"订单定价过低导致司机亏损 例如1 79公里订单司机仅得2 6元而接客距离达5 01公里[8] - 司机面临两难困境 拒接低价订单将受平台惩罚(下调评分 不派好单 扣钱) 接单则可能亏本运营[10] 平台机制缺陷 - 平台低价竞争策略导致司机收入无法覆盖成本 矛盾被转嫁给乘客[8] - 订单取消规则存在漏洞 司机可利用"已沟通"理由规避拒载责任[8] - 定价模型未合理考虑接驾距离等实际运营成本要素[13] 乘客行为分析 - 乘客选择"一口价"订单主要考虑价格优势及避免司机绕路、压限速等问题[11] - 部分乘客存在投诉风险 司机反映协商加价后仍遭投诉[10] 行业改进建议 - 需优化定价模型 将接驾距离等实际成本纳入计价体系[13] - 应完善订单取消规则 防止规则漏洞被滥用[13] - 建议监管部门介入制定价格指导标准 推动行业摆脱低价竞争陷阱[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