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一口价网约车
icon
搜索文档
网约车打一口价,原来是低人一等的?
36氪· 2025-07-10 07:54
网约车行业现状 - 网约车市场已进入饱和状态,2024年1~11月合肥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量仅11.5单,空驶率达45%,驾驶员日均流水不足300元的占比近八成[56][57]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平台推出"一口价"模式,通过固定车费吸引乘客,但司机需承担堵车等额外成本[14][19][59] 一口价模式分析 - 一口价对乘客的优势在于价格确定(如特惠快车比普通快车便宜约25%,杭州快车均价1.6元/公里 vs 特惠1.2元/公里)[15][47] - 司机端痛点显著:堵车不计费(杭州堵车仅按0.2元/分钟计费),极端案例中4公里行程耗时半小时仅收入9.2元[50][51] - 平台派单机制导致司机被动接受特惠单,关闭特惠选项后接单量下降50%(20-30单中特惠占比过半)[43][47] 平台应对措施 - 滴滴曾测试流水保底机制,高德上线"堵车宝"补贴,但未能根本解决矛盾[62] - 当前改革方向包括:部分城市试点"特惠计价"(基于快车实时价格打折),探索高峰期溢价/平峰期折扣的动态定价[81][82] 服务差异化困境 - 价格分层(豪华车/专车/快车/特惠)未能有效传导至服务体验,特惠快车除价格外与普通快车无显著差异[69][72] - 平台广告明确特惠快车"无额外服务"的定位,导致压缩空间转向司机收入与情绪[75][77] 行业历史演变 - 滴滴2020年首创特惠快车模式,初衷是平峰期消化过剩运力,高峰期恢复溢价[59] - 网约车普及使打车成本降低至出租车时代的1/3(用户实际支付价格对比)[85]
打“一口价”网约车被要求答题、对暗号……答不出就要取消订单?专家:监管部门应介入制定价格指导
环球网资讯· 2025-07-01 15:00
网约车行业低价竞争问题 - 网约车司机通过设置答题、对暗号等方式变相拒载低价订单 司机声称"必须回答 公司规定的"并可能以"匹配失败 订单取消"为由申诉非拒载[1][2][3][6] - "一口价"订单定价过低导致司机亏损 例如1 79公里订单司机仅得2 6元而接客距离达5 01公里[8] - 司机面临两难困境 拒接低价订单将受平台惩罚(下调评分 不派好单 扣钱) 接单则可能亏本运营[10] 平台机制缺陷 - 平台低价竞争策略导致司机收入无法覆盖成本 矛盾被转嫁给乘客[8] - 订单取消规则存在漏洞 司机可利用"已沟通"理由规避拒载责任[8] - 定价模型未合理考虑接驾距离等实际运营成本要素[13] 乘客行为分析 - 乘客选择"一口价"订单主要考虑价格优势及避免司机绕路、压限速等问题[11] - 部分乘客存在投诉风险 司机反映协商加价后仍遭投诉[10] 行业改进建议 - 需优化定价模型 将接驾距离等实际成本纳入计价体系[13] - 应完善订单取消规则 防止规则漏洞被滥用[13] - 建议监管部门介入制定价格指导标准 推动行业摆脱低价竞争陷阱[13]
有古怪!最近很多人曝光,打网约车被问“太阳大还是月亮大”?
环球网· 2025-07-01 10:10
网约车行业低价竞争问题 - 网约车司机通过设置无厘头问题(如"太阳大还是月亮大")故意取消低价订单,以规避平台惩罚机制 [1][4][5] - 该现象集中出现在一口价、特惠车等超低价订单中,部分2公里订单司机仅收入2.6元 [7][9] - 律师指出司机任何形式拒载均构成违约,乘客可要求平台承担违约责任并对司机处罚 [7] 平台定价机制矛盾 - 平台通过低价策略吸引乘客,但极端低价导致司机无利可图甚至亏损 [9][11] - 司机因博弈能力不足被迫接单,面临评分下调、派单质量下降等惩罚机制 [9] - 乘客选择一口价主要考虑价格优势和避免绕路风险,与司机存在天然利益冲突 [15] 行业生态恶化影响 - 低价竞争形成恶性循环:平台压价→司机转嫁损失→乘客体验下降→行业信任受损 [12][17] - 司机与乘客私下加价协商存在投诉风险,最终仍由司机承担损失 [16] - 当前困局未解决可能导致更多非正常订单取消手段出现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