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孤立主义
搜索文档
美国新一轮关税政策,将加剧全球贸易体系碎片化 | 国际识局
搜狐财经· 2025-09-29 15:47
关税政策核心内容 - 美国政府于9月25日援引《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宣布新一轮关税政策,针对重型卡车、家具及品牌药品全面提升关税 [1] - 本轮关税政策将相关进口产品定义为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是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贸易框架的延续和深化 [1] - 美国关税平均水平已稳定在18%左右,达到美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 [3] 政策特点与战略意图 - 本轮关税政策特别凸显“强制制造业回流”的特点,例如对进口品牌或专利药品征收高达100%的关税,但为“正在美国建设其药品生产工厂”的国外品牌提供豁免条件 [3] - 政策设计超越了传统保护主义逻辑,通过设置“要么建厂,要么支付100%关税”的二元选择,直接干预跨国公司的全球资本投资决策 [3] - 美国贸易政策已被“武器化”,作为一种强制性的产业政策工具,未来进入美国市场的资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在美国境内建立实体制造基地 [3] 政策的经济影响分析 - 关税政策将对美国乃至全球的GDP增长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些关税在本质上是对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税收 [4][5] - 关税将推高美国国内通胀,损害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并降低家庭实际收入,其对制造业的提振效果与高昂的经济成本相比得不偿失 [5] - 关税负担主要由进口商支付,并最终以更高价格的形式转嫁给消费者,低收入家庭受冲击更大,因其将收入的更大部分用于购买进口生活必需品 [7] 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影响 - 美国政府的单边关税威胁加上其愿意达成双边协议的姿态,成功瓦解了传统盟友之间形成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7] - 美国政府竭力谋求通过单边行动和双边交易,拆解二战后以WTO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系 [9] - 美国旨在以一个以美国经济实力作为首要组织原则的“轴辐式”贸易网络取代现有多边贸易体系 [9]
美国孤立主义背后的种族因素
虎嗅· 2025-09-18 08:47
美国孤立主义的传统思想根源 - 美国建国初期的地理隔绝性和新生国家的脆弱性要求其外交政策保持审慎,避免卷入欧洲的纷争 [1] - 建国领袖们普遍认为欧洲政治文化腐败专制,而美国是民主共和的试验田,民主政体不擅长处理外交关系,需减少民众接触国际政治诱惑 [1] - 早期移民的文化价值观将美国视为"山巅之城"和"末世方舟",既是自由灯塔又需与外界腐败文化保持距离,致力于建设内部道德纯净的社会 [2] 种族主义与社会同质性作为孤立主义的来源 - 美国的孤立主义一个重要但常被忽略的来源是种族主义和对社会同质性的偏好 [3] - 美国特性界定经历演变,从包含民族与人种属性转向20世纪中期后主要依靠文化和意识形态定义,但建国初期国父们强调人民有共同祖先、语言和宗教 [4][6] - 从建国到20世纪中叶,美国人普遍认为美国是一个白人国家,扩张领土但排斥非白人人口,以维护种族同质性 [6][7] 19世纪扩张主义受限于种族同质性的案例 - 美墨战争(1846-1848年)中,反对吞并整个墨西哥的理由是避免将非白人种族纳入联邦,认为这会破坏美国的自由民主体制 [8] - 1869年格兰特政府购买多米尼加共和国的计划被国会驳回,理由是吞并热带岛屿及接纳其非白人居民将加剧种族问题,违背共和政体本质 [9] - 反对者担忧吞并非白人领土会导致数百万异族人口获得平等政治权利,从而改变美国的社会与政治结构 [10]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扩张的尝试与阻力 - 1893年夏威夷政变后,美国舆论强烈抵制吞并,担心给予外来种族公民权会退化美国的同质共和国 [11] - 1898年吞并夏威夷成功,部分原因是帝国主义者策略更新,强调其人口可被"白化"且战略位置重要,但种族主义仍是主要障碍 [12] - 美西战争(1898年)后美国并未持续海外扩张,成为"瞬间帝国",占领菲律宾遭到国会强烈反对,理由是其非白人人口不适合自治和美国化 [13][14] 种族约束对扩张政策的具体影响 - 美国在菲律宾的统治被明确为暂时和过渡性质,国会否认菲律宾人的美国公民身份,并立法限制美国资本在菲投资以避免形成永久利益集团 [15][16] - 帝国主义实践让美国决策者倒足胃口,如老罗斯福总统将吞并海地和多米尼加比作"吃饱的蟒蛇吞豪猪",美国社会帝国主义热情消退 [18][19] - 历史表明,美国孤立主义的高度部分源于对社会同质性的爱好,扩张意味着多元化,这与当时美国人的偏好相悖 [20]
李小加:港股已经走过至暗时刻 建议投资者以长期视角看待港股市场
智通财经网· 2025-09-15 14:21
港股市场展望 - 港股已经走过至暗时刻 现在彻底走向阳光大道 [1] - 作为中国这个大经济体的对外市场 港股市场会继续扩大 期间虽然会出现波动 但是趋势上是大步地往上走 [1] - 建议投资者应以长期视角看待港股市场 不要想在港股上赚小便宜 赚快钱 而是把港股作为核心资产去配置 [1] 中国企业家面临的AI革命 - 中国企业家如今面临的AI革命与全世界其他地方的企业家面临的AI革命有很大不同 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企业家要面临三个"AI"而非一个 [1] - 第一个"AI"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人工智能 [2] - 第二个"AI"是American isolationist美国孤立主义或American interventionism美国干涉主义 这是这个时代又一个巨大的机会 但可能是更大的挑战 [2] - 第三个"AI"是中国企业家今天要面对的新的"AI" 叫advance internationalization即提速国际化 [2] - 中国企业家要面临三个巨大的机会 也可以说是三座大山 不仅要像全世界一样去面对第一个AI 还要面对第二个"AI"和第三个"AI" [2] - 在面对这三个不同的"AI"时 还是要回归企业家的上帝视角和仆人心态 来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2]
【环时深度】美国为何反复回归“孤岛心态”?
环球时报· 2025-08-27 07:20
美国孤立主义政策的表现 - 美国四处加征关税,并采取取消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收紧移民政策等一系列行动 [1][2] - 美国试图与他国“脱钩”或重新定义关系,具体表现为质疑北约“集体防御”、试图转嫁对乌克兰援助成本 [2] - 美国先后宣布退出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3] 对美国经济与科技竞争力的潜在影响 - 政策不确定性和对法治的怀疑可能使美国成为越来越不吸引人的投资目的国 [2] - 公共部门和美国大学的研究能力正陷入困境,技术移民是否仍认为美国开放成为悬而未决的问题 [2] - 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正在逐步减弱,其孤立政策可能导致美元逐渐失去储备货币地位 [9] 对美国旅游业及国际形象的影响 -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数据显示,美国是今年接受调查的184个国家中唯一一个外国游客消费下降的国家 [4] - 今年到访美国的国际游客数量仅有2019年的80% [4] - 美国政府在国家层面的行动,如吊销学生签证、部署军队镇压抗议等,对其全球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3] 美国孤立主义的历史渊源 - 美国“孤岛心态”与其被两大洋守护的地理位置、长期“置身事外”的安全感及国内经济波动有关 [1][4] - 建国初期华盛顿总统主张不将美国命运与世界交织,门罗主义将“不干涉他人、不容他人干涉”外交基调制度化 [5] - 20世纪30年代,在大萧条和一战代价阴影下,美国公众舆论与政策滑向孤立主义 [6] 全球经贸格局的演变 - 面对美国关税政策,许多国家未采取报复措施,而是转而寻求与其他贸易伙伴加强合作 [8] - 自2017年以来,世界贸易保持在全球GDP中约60%的占比,但有美国参与的贸易份额明显下降 [8] - 美国的行为促使世界其他地区有动力开展新合作,例如加拿大和欧洲合作更紧密,非洲更青睐中国 [8]
折辱
猫笔刀· 2025-03-01 22:14
地缘政治与外交关系 -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及副总统万斯会面时发生激烈争执 双方互相打断发言并升级语言对抗烈度 [1][3] - 万斯指出乌克兰军队兵源不足 难以取胜 建议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冲突 泽连斯基表现出拒绝接受的肢体语言 [1] - 特朗普和万斯对泽连斯基表达强烈不满 指责其搞砸局势 无牌可打 并提及泽连斯基曾为民主党助威选错边 [3] - 此次外交摩擦被视为美国孤立主义倾向的具象化表现 显示其外交政策重心转向国内利益 [3] 个人财务规划 - 文章作者因艺人方大同41岁去世事件感受到世事无常 进而促使家庭进行财务梳理 [4] - 家庭理财结构复杂 涉及多种投资渠道 担心缺乏指引情况下家人难以有效继承管理 [4][5] - 通过制作资产表格完成家庭财务盘点 发现资产状况优于预期 达成预设财务目标的8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