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术创作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中轴线上的丹青交响
人民日报· 2025-07-27 05:52
北京中轴线美术创作活动 - 近年来北京中轴线成为美术写生和创作的热点主题,包括2019年"京城之脊·一脉绵延"和2023年"中国画·画文物"等活动,吸引了美协、画院、高校等机构的美术工作者参与 [2] - 代表性作品包括白羽平的油画《东交民巷》和徐小东的油画《一座城的某年》,这些作品通过独特视角展现了中轴线的建筑之美、历史之韵和文化之质 [2] - 北京美协于2022年组建专门的中国画《京城之脊》创作团队,历时近两年完成这幅巨制,采用适合表现亭台楼阁的界画形式 [2] 《京城之脊》创作特点 - 创作重点在于凸显中轴线的精神内涵,内容上删繁就简,突出中正、对称之美,构图遵循传统"尚中、尚正"的文化思想 [3] - 作品以"中"字搭建画面主要结构,精细刻画彩绘纹样和琉璃脊兽,还原紫禁城内古建的锦绣色彩,城外建筑则以灰砖为主体 [3] - 作品体现了中华传统人文思想与审美特质,成为重要的思政教育资源,走进大中小学课堂和各地学术交流活动 [3][4] 中轴线文化创新与传承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玻璃彩绘、剪纸艺术、数字文创等形式对北京中轴线文化进行创新表达 [4] - 部分学校以《京城之脊》为主体开展课程实践教学,并举办"'京城之脊'——北京中轴线人文主题美育浸润作品展" [4] - 丰富的美术创作组成中轴线上的丹青交响,促进了文脉传承 [4]
画在祖国的大地上(艺坛走笔)
人民日报· 2025-06-22 05:47
美术行业采风活动 -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美术里的新时代"大采风活动 这是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规模最大 范围最广的采风写生活动 延续了"有组织创作"机制优势 [1] - 活动采用三级联动机制 通过中国美协与省级 市县级美协协作 实现创作选题 力量 资源 成果四方面共享 [4] - 规划15条采风路线 围绕东北全面振兴 京津冀协同发展等8个主题开展 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创作模式 [4] 美术创作方法论 - 采风写生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核心路径 直接影响作品学术质量与精神高度 周思聪创作《矿工图》前进行3年实地调研 包括下矿井 访谈老矿工等 [2] - 新时代主题创作要求深入社会现场 通过蹲点创作采集素材 典型案例包括描绘凉山彝族自治州脱贫场景的《助梦》和雄安建设者主题的《唱响明天》 [2] - 采风活动推动创作者突破概念化模板 将思考融入社会生活具体层面 实现思想深度 艺术高度 情感温度三维提升 [3] 行业生态建设 - 活动形成立体化成果体系 以写生成果展为主体 结合文艺志愿 社会美育等服务 赋能城乡文化建设 [4] - 与"光辉历程 时代丹青"创作计划联动 同步推进"绘画100"青年培养计划 培育中青年创作人才 [4] - 通过跨地域 跨画种协作 采用鲜活艺术语言展现社会新貌 强化作品时代感染力 [5]
让美的创造更贴近青年(艺坛走笔)
人民日报· 2025-05-05 05:52
文章核心观点 新时代美术创作需贴近青年,不仅要表现青年形象引发情感共鸣,还要让青年参与共创,拓宽艺术想象和创造空间,同时要顺应青年审美开放性与包容性特点,实现“在地性”与“全球性”交融,绽放时代光彩 [1][2][3] 分组1:新时代美术创作中的青年形象 - 新时代美术创作中,青年形象是亮丽风景,展现自信自强、奋发有为、乐于奉献精神风貌,通过定格真实瞬间等塑造得有血有肉 [1] - 美术作品要引发青年情感共鸣,需找准青年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价值坐标 [1] 分组2:让青年参与美术共创 - 让美的创造贴近青年,要让青年参与共创,当代青年视野开阔、知识多元、创新意识强烈,不满足只做看客 [2] - 以青年为创作主体的实践推动新中式审美风尚和中国文化走出国门,青年拒绝被定义、勇于跨界 [2] 分组3:美术跨界与青年的作用 - 美术跨界成为新趋势,青年的加入为跨界带来更多可能,如材料微结构美学大赛中多数投稿人是青年,为科艺融合注入新活力 [2] - 面向青年的美术创作在跨界融合中要拓宽艺术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2] 分组4:青年审美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 新时代青年以“平视世界”姿态构建独特审美经验,其审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重塑艺术创作维度,促使艺术家思考“在地性”与“全球性”的交融 [3] - 审美的开放性是多元共生,“平视世界”是建立对话,面向青年的美术创作保持与青年同向目光会绽放时代光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