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艺融合

搜索文档
毕业作品展何以“破圈”(艺坛走笔)
人民日报· 2025-06-15 06:12
美术院校毕业作品展的社会影响力 - 毕业作品展成为艺术突破学院围墙、进入社会公共美育空间的鲜活实践 [1] - 社交媒体传播显著提升展览知名度,如四川美术学院《祷》获40万点赞 [1] - 科艺融合作品如《滴动仪》引发广泛关注,展现机械与自然美学的结合 [2] 作品主题与社会共鸣 - 作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如《30分钟废墟》用外卖袋映射消费时代 [2] - 《远方》通过空巢老人题材引发情感共鸣,体现艺术的社会表达力 [2] - 传统艺术从被动"凝视"转向双向对话,增强公众参与感 [2] 院校策略与展览形式创新 - 美术院校拓展展览至城市公共空间,如中国美术学院覆盖多个校区及美术馆 [3] - 通过导赏活动降低艺术门槛,促进教学成果与社会共享 [3] - 展览从静态作品转向动态事件,形成开放生态 [3] 青年艺术家发展路径 - 毕业作品成为学生展示自我、了解社会需求的重要媒介 [3] - 院校推动学生与社会各界交流,助力职业方向明确化 [3]
科艺融合,释放文化“西”引力——解锁西湖区文化“出圈”密码
杭州日报· 2025-06-03 10:56
科技赋能文化创新 - 文三数字生活街区通过"文化+科技"融合提供新潮体验,包括云家汪汪队机器狗巡逻、宇树机器人热舞表演、《黑神话:悟空》周边旗舰店等[3] - M511光影汇推出《太空遨游:时空尽头》8K沉浸式体验,半年内从亲子科普拓展至年轻人追捧的宇宙浪漫主题,新增《消失的法老》VR项目[5] - 数字章鱼在文三街区落地"宇宙之旅"VR体验,西溪湿地打造"水浒元宇宙","阅见西湖"文化空间推出数智图书馆元宇宙阅读体验[6] - 时光坐标团队为湿地博物馆制作《生灵之境》弧形巨幕短片,运用AIGC生成未来湿地场景和沉浸声技术还原历史环境[6] 文化IP数字化开发 - "西湖遇见敦煌"项目通过VR漫游展还原莫高窟285窟,配套文创产品结合洞窟壁画详解,实现文化遗产可触可感[8] - 文三街区锚定"全国数字第一街"目标,融合元宇宙、二次元等新业态,敦煌文旅与西湖区合作探索文化科技深度融合[9] - M511光影汇联合高校共建"未来实验室",聚焦文化遗产数字复原和在地文旅IP开发,计划实现历史细节虚实叠加呈现[10] 产业生态与人才支撑 - 艺创小镇聚集游科互动、时光坐标等企业,诞生《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等现象级作品[11] - 西湖区25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觉醒年代》《功勋》等斩获影视大奖,"宋城千古情"演出持续20年[11] - 区域内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高校培育"艺术+科技"复合人才,文创企业超2万家,艺创小镇汇聚3000余家数字文创企业及800余名专业人才[12]
“守正创新·科艺赋能”酒体设计主题沙龙在宜宾举行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5-23 16:57
行业发展趋势 - 白酒行业在百年变局与消费升级浪潮中需坚持"守正创新"发展根基和"科艺赋能"进步阶梯 [3] - 传统工艺需与现代文明对话焕发新生 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3] - 行业需在物联网发酵控制、消费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 同时构建"品质+场景+传播+价值"四维美学体系 [3] 公司战略与活动 - 国美酒业首度公开跨越20世纪70-90年代的白酒陈酿勾调秘方 打造沉浸式封坛体验 [1][3] - 通过"浓酱"双修和数字化、艺术化赋能酒体设计 呈现老酒多元化价值属性 [5] - 推出2025典藏版龙年大吉酒 采用"时间沉淀+科技赋能"方式打造科艺融合新例证 [3] 技术应用与产品创新 - 展示传统勾调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 包括物联网发酵控制和消费大数据分析技术 [3][5] - 通过开放式封坛仪式创造沉浸式互动体验 激发酒体设计创新热情 [3][5] - 强调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同时注重品牌文化与时代结合的美学表达 [5] 行业活动与专家观点 - 活动由山东省白酒协会等多方指导承办 探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艺术融合路径 [1] - 专家指出白酒美学是品牌文化与时代结合的产物 需赋予品质、品牌、文化新的美学表达形式 [5] - 活动体现"科技求真、艺术向美、融合致善"的科艺融合之道 [5]
让美的创造更贴近青年(艺坛走笔)
人民日报· 2025-05-05 05:52
文章核心观点 新时代美术创作需贴近青年,不仅要表现青年形象引发情感共鸣,还要让青年参与共创,拓宽艺术想象和创造空间,同时要顺应青年审美开放性与包容性特点,实现“在地性”与“全球性”交融,绽放时代光彩 [1][2][3] 分组1:新时代美术创作中的青年形象 - 新时代美术创作中,青年形象是亮丽风景,展现自信自强、奋发有为、乐于奉献精神风貌,通过定格真实瞬间等塑造得有血有肉 [1] - 美术作品要引发青年情感共鸣,需找准青年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价值坐标 [1] 分组2:让青年参与美术共创 - 让美的创造贴近青年,要让青年参与共创,当代青年视野开阔、知识多元、创新意识强烈,不满足只做看客 [2] - 以青年为创作主体的实践推动新中式审美风尚和中国文化走出国门,青年拒绝被定义、勇于跨界 [2] 分组3:美术跨界与青年的作用 - 美术跨界成为新趋势,青年的加入为跨界带来更多可能,如材料微结构美学大赛中多数投稿人是青年,为科艺融合注入新活力 [2] - 面向青年的美术创作在跨界融合中要拓宽艺术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2] 分组4:青年审美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 新时代青年以“平视世界”姿态构建独特审美经验,其审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重塑艺术创作维度,促使艺术家思考“在地性”与“全球性”的交融 [3] - 审美的开放性是多元共生,“平视世界”是建立对话,面向青年的美术创作保持与青年同向目光会绽放时代光彩 [3]
艺术破界怎样发力
人民日报· 2025-04-27 05:58
数字游戏艺术与文化创新 - 《黑神话:悟空》艺术展通过虚实共生的视觉盛宴展示游戏作为"第九艺术"的突破性价值,探索数字时代文化表达新范式 [2] - 展览以游戏经典场景和叙事为核心,融合东方美学与神话元素,呈现技术革新对传统文化活化的作用 [2] -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国家级平台,通过该展览实现数字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对话 [2] 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化 - 数字技术将敦煌壁画、宋元山水等传统文化转化为可编辑、可交互的数字载体,构建动态演化的"文化基因库" [3] - 技术赋能使传统符号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如虚拟现实化戏曲、区块链存证非遗内容 [3] - 数字载体成为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关键媒介,提升文化辨识度 [3] 技术驱动艺术革命 - 透视法、摄影术等历史技术突破类比数字技术带来的虚实共生体验革命 [4] - 展览中实景扫描佛教造像与游戏数字场景交互,创造"历史游乐场"式沉浸体验 [4] - 数字技术为传统艺术注入当代性,在数字炼丹炉中产生文化化学反应 [4] 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 - 中国美术学院构建"科艺融合"教学体系,培养出《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作品的跨学科人才 [5] - 学院通过传统绘画与数字艺术结合的课程,奠定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基础 [5] - 艺术教育转型通过唤醒审美感知力与文化创造力,推动国产游戏动画产业崛起 [5]
从两端激发科艺融合的力量
人民日报· 2025-04-13 06:00
亚洲数字艺术展发展历程 - 展览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配套项目,自2019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7届,成为科艺融合领域的持续火爆品牌 [2] - 初始目标为搭建全球数字艺术家交流平台,聚集中国数字艺术创作者能量,并在科技艺术领域构建自主话语体系 [2] - 近年来从纯艺术家参与扩展到科学家和大众共同参与,体现双向进化趋势 [4] 数字艺术行业特征 - 数字艺术媒介本质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消解传播时间延迟,呈现泛在性特征(如冬奥开幕式、城市LED光影等) [2] - 相比传统艺术更具参与性,互联网"原住民"可通过平板/手机等设备成为创作者,神经科学研究显示数字创作能提升前额叶与颞顶联合区神经耦合强度 [3] - 表现形式多元:涵盖图像、视频、互动游戏、3D打印物品、智能织物、沉浸式环境及虚拟现实等 [3] 科艺融合创新实践 - 通过科研机构艺术家驻地计划推动科学家参与,2025年参展机构包括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 [4] - 面向青少年开展公共教育计划,将历年作品开发为课程,海淀区教委2025年选送中小学生AI生成作品参展 [4] - 团队协助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创办《创新》杂志,负责封面设计及版式设计,显著提升科学传播效果 [5] 区域创新能力建设 - 数字艺术活跃度直接反映地区技术积累厚度与运用广度,是综合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5] - 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海淀区通过持续举办该展览正构筑数字艺术新高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