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油画
icon
搜索文档
潘玉良:从传奇身世到艺术传奇
经济观察报· 2025-07-07 17:32
(原标题:潘玉良:从传奇身世到艺术传奇) 7 月 5 日,北京鲁迅博物馆推出 "玉良 —— 安徽博物院藏潘玉良画展",展览遴选了潘玉良各时期代表 作品 70 余件(套),涵盖油画、彩墨、白描、版画、雕塑等多个品类,勾勒出潘玉良丰富的艺术生 涯。 合手书自画像 91×64cm 潘玉良,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是中国近代女画家中较早走出国门学习西画且卓有成就的杰出代表。 不仅擅长油画,彩墨、素描也独具功力,还涉猎雕塑、版画创作,将现代主义绘画语言与传统中国绘画 意蕴完美融合,创立了 "合中西于一冶" 的独特风格,享誉画坛。1977年在法国去世后,友人王守义按其 遗愿,将其四千余件作品运回故里 "奉献国人",收藏于安徽博物院。 自画像 1941 彩墨 油画 毛绒 画布 潘玉良的身世与创作历程 潘玉良出身贫寒,命运坎坷,幼年便经历诸多不幸,曾一度沦落风尘。所幸她遇到了潘赞化,在潘赞化 的帮助下,她不仅摆脱了困境,还开启了对绘画艺术的追求之路。潘赞化支持她学习绘画,送她进入上 海美专学习,1920 年 9 月,她考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第 11 届西洋画正科班,成为中国高等美术学校录 取的第一批 12 个女生之一,迈出了 ...
文化中国行 | 打造“桂林国际艺术交流会客厅”
广西日报· 2025-07-03 10:17
桂林美术馆的艺术展览活动 - 桂林美术馆近期举办"画说桂林——大型美术活动之名家个展系列:梁业健作品展",展出《漓江游》《漓江待渡》《白云下的马》等水印木刻画和水彩画作品,展现桂林山水之美、人文之韵与自然之力 [1] - 自2022年4月以来,桂林美术馆推出"画说桂林"系列展览,包括名家个展、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和主题美术作品巡展·福州站,让观众领略不一样的桂林山水 [1] - 展览吸引当地书画爱好者如张志峰等参观,提升审美能力并为艺术创作和教育提供启发 [1] 桂林美术馆的历史与特色 - 桂林美术馆有61年历史,自1964年首展以来,通过文化艺术活动记录桂林发展变迁和人民奋斗历程,展现桂林的秀美山水、民俗风情和时代风貌 [2] - 该馆深入挖掘本土艺术资源,2016年增挂漓江画派美术馆牌匾,与漓江画派促进会合作推出"笔墨传神——2017漓江画派人物画展"等专题展,形成"漓江画派美术馆"特色 [2] 桂林美术馆的品牌展览与未来规划 - 2020年以来,桂林美术馆推出国家艺术基金交流项目如"'故土之爱'梁运清油画作品展",举办黄永玉、陈履生等名家邀请展,品牌展览多点开花 [3] - 该馆紧跟时代步伐,通过高质量展览和特色公教活动,加强学术引领,打造"桂林国际艺术交流会客厅",助力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 [3]
山西博物院带领中高考生“畅游”西班牙油画真迹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6-27 10:37
山西博物院西班牙油画真迹展 - 山西博物院为中高考生开设"绿色通道",学生可通过提前预约参观"19世纪以来西班牙油画真迹展"[1] - 展览自2025年5月30日开展以来吸引全国各地民众参观,汇集西班牙23位艺术家的75件作品,涵盖雕塑、油画、陶瓷、混合媒介等多种艺术形式[3] -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0月8日,6月27日还将为今年中高考生提供30个免费参观名额[6] 展览内容与特色 - 展览包含不少首次来华的西班牙艺术作品[3] - 展品中包括艺术家达利的雕塑作品[7] - 作品《命运之子》陶瓷取材自小说主人公,主题为向命运抗争[4] 学生参观反馈 - 美术生薛嘉漪表示通过观看真迹对西方艺术有了更细致了解,被画家精神内涵震撼[4] - 理科生姜宁认为展览让他意识到艺术能引导人产生独立思考和认知,对印象派及中世纪绘画有更深体会[4] - 赵子荣参观后对西方艺术认知更清晰,认为展览有助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拓宽眼界[6] 教育活动安排 - 博物院将安排讲解员带领青少年参观展览[6] - 学生需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并携带准考证参观[6] - 展览发挥博物院美育功能,助力青少年提高艺术审美[1]
萧山“三位一体”文化供给侧改革观察
杭州日报· 2025-06-23 10:57
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模式 - 萧山区闻堰街道推行"三位一体"文化供给侧改革,包含文化管家、社区空间主理人、文化特派员三大核心机制 [2][3][5] - 文化管家通过深入村社建立"需求清单",实现从"我送你看"到"订单式"精准配送的转变,案例包括非洲鼓课程、越剧表演及非遗竹编工艺活态传承 [3] - 空间主理人机制吸引艺术家、文创工作室等多元主体入驻,将社区空间转化为美育基地,如湖风社区永光艺术中心全年提供免费课程惠及数百人次 [4] 文化治理转型成效 - 闻堰街道33%青年人口占比推动空间主理人项目落地,形成油画、摄影等课程体系,并成立农民书画协会分会提升社区文化质感 [4][6] - 33支本土文艺团队转型为文化创造者,如相墅社区舞蹈队、三江口越剧团,同时传统节日活动(端午绿豆糕制作等)强化邻里纽带 [6] - 大爿山碉堡群红色研学、闻堰老街文旅融合等项目实现"人、物、场景、故事"四维联动,激活历史资源 [3] 区域文化发展战略 - 萧山区计划2027年实现城乡"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全覆盖,同步推进"10分钟健身圈"建设 [7] - 文化管家将升级至3.0版本,结合"文化特派员"制度与"艺术乡建",推动优质资源直达基层 [7] - 目标通过"三位一体"模式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闭环,最终实现精神共富 [5][7]
红船启航地  丹青铸精神
人民日报· 2025-06-22 05:47
红船精神的艺术表达 - 2005年6月21日首次提出"红船精神",20年来美术工作者通过实地写生、创作工程等方式推动主题创作拓展深化 [2] - 近期"红船颂"嘉兴美术成果展以68件画作从红船领航、文脉绵长、创新发展三个维度诠释红船精神 [2] - 南湖红船已融入嘉兴城市文化血脉,2001年起嘉兴市委市政府与中国美协合作举办五届"红船颂"展览 [2] 主题美术创作特点 - 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聚焦代表登船历史时刻,彰显红船精神力量 [3] - 油画《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南湖》将中国绘画诗性传统融入创作,渲染红船深远意境 [3] - 作品将历史图景与现代嘉兴轮廓、山河气魄、百姓生活结合,重构历史与当代精神对话 [4] 展览的创新价值 - "红船颂"开创主题性美术创作新天地,将革命文化与历史文化巧妙结合 [4] - 展览实现从历史坐标到精神符号的提炼,让红船精神绽放新时代光芒 [4] - 为其他主题展览提供借鉴,如叙事逻辑重构、跨地域精神映照等 [5] 技术与创作融合 - 数智技术为艺术创造开辟新空间,可延展审美维度并增强观众共鸣 [5][6] - 数智技术与美术深度融合将提升红色文化弘扬效果 [6] - 红船精神持续激发艺术创新动力 [6]
京东的执念与边界
远川研究所· 2025-06-18 19:37
零售行业趋势 - 胖东来和山姆现象级火爆反映消费者偏好从商品本身转向购买过程中的安心、愉悦和效率感 [3] - 零售行业竞争从线上平台内卷转向后台供应链效率重塑 [4][5] - 线上线下融合不是简单渠道叠加而是能力基因重组,需结合线上数据履约与线下服务体验 [12] 京东战略定位 - 公司定位为供应链企业而非电商平台,所有业务100%围绕供应链展开 [7][25] - 自营模式使公司直接触碰货源,本质更接近供应链公司 [16] - 供应链能力使公司业务边界不断扩展,从零售到物流、医药、工业、外卖、酒旅等 [7][56] 供应链创新案例 - 在纸巾品类通过原料创新降低乳霜纸成本并扩展使用场景,开发"向日葵油画"挂抽6个月出货500万单 [21][23] - 生鲜领域建立百余个直采基地,采用"包园直采+极速供应链"模式实现荔枝"当天摘果、当天发货" [45][46][48] - 创立"1个中心店+N个卫星店"协同机制,实现商品就近调拨 [49] 线上线下融合实践 - 早期与唐久便利店合作探索O2O模式,为后续京东到家积累经验 [35] - 京东便利店接入供应链系统,实现SKU直采、定价统一、冷链贯通 [40][41] - 京东MALL实现线上线下SKU完全互通、同价同源,已在全国开出24家店 [58][59][64] 服务零售突破 - 京东养车全国门店超2200家,通过"黄金八步"流程和数智化供应链重塑汽车养护链条 [67][69][70] - 带动国产配件品牌崛起,如玲珑轮胎扭转"低端低价"印象 [71] 商业模式理念 - "三毛五"理论:一元利润中三毛留合作伙伴,三毛五留团队,三毛五用于发展 [76] - 通过供应链深度整合创造系统性低价而非简单补贴 [44] - 目标是为行业创造价值而非转嫁成本,实现产业链共赢 [78][79]
我与水粉画(谈艺录)
人民日报· 2025-06-15 06:12
几位留学回国的老师用水粉颜料作画十分自如,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中戏"的教学中。王宝康从 苏联带回的数量不多的几幅大型水粉画作品,至今还悬挂在"中戏"旧教学楼的走廊中,每当走进这栋教 学楼,就像走进一所艺术博物馆。而齐牧冬作为一位舞台美术家,用水粉画绘制的几出芭蕾舞剧的大型 设计图如《天鹅湖》《海侠》,给中国的舞台设计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面貌,他也无可厚非地成为中国当 代优秀舞台美术家。我的毕业作品《克里姆林宫的钟声》正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这出话剧也是"中 戏"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而排演的献礼剧目。我用水粉画完成的该剧舞台设计图,至今还经常出现 在我的各种美术作品展览中。自此,我对用水粉作画有了全新的认识。 "中戏"毕业后不久,赶上集中学习改造,画笔几近搁置了10年。当我再有机会拿起画具去继续艺术事业 时,打开那沉睡已久的油画箱,颜料已干结、画笔已凝缩。再检查水粉画具时,颜料虽也已干结,但它 用水是可以溶解的。假如油画画具是"重武器"的话,水粉画具倒像"轻武器",仅需一个颜料盒、一个调 色盘、一个水壶而已。 从左至右分别为铁扬创作的水粉画《梨树》(2025)、 《等待黄昏》(1991)、《柯桥镇》(19 ...
从《祷》的爆火看艺术作品与当下社会的交融
经济观察报· 2025-06-11 12:59
艺术作品《祷》的核心特点 - 作品采用红黄蓝三原色构建祈祷女性形象 面部覆盖网购气泡膜 手部木纹和纱巾褶皱等细节刻画极为逼真 被观众误认为照片 [1] - 作品被网友称为"重庆人自己的《蒙娜丽莎》" 在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引发广泛讨论 [1] 作品与社会议题的关联性 - 通过廉价材料堆砌解构"精致生活"虚假性 批判消费主义对个体自我认知的侵蚀 [2] - 与同期毕业展作品形成呼应 多件作品聚焦环境保护 人际关系疏离等社会问题 [2] 艺术市场价值表现 - 作品已确定售出 价格未公开 但市场对具有创新性和思想深度的毕业作品兴趣浓厚 [3] - 艺术院校毕业展成为绘画市场发掘新人和潜力作品的重要平台 推动市场多元化发展 [3] - 市场趋势显示 能反映社会热点且具备深刻内涵的新兴作品正逐步获得与传统名家作品同等的关注度 [3]
当代的回响——欧美艺术家联展| 贝尔杰·查克坚(Berdj Tchakedjian)
经济观察报· 2025-06-11 10:44
(原标题:当代的回响——欧美艺术家联展| 贝尔杰·查克坚(Berdj Tchakedjian)) 贝尔杰·查克坚(Berdj Tchakedjian) 贝尔杰·查克坚1939年出生于埃及开罗,毕业于埃及最好的艺术学院之一达芬奇艺术学院。受到埃及知 名艺术家Sayed AbdelRassoul的熏陶和指导,对他日渐鲜明的个人风格大有裨益。1966年贝尔杰移民加 拿大。 1996年6月《Magazin'art》,2001年美国《Billiards Digest》,2002年10月《Magazine parcours》,2003年和 2007年黎巴嫩贝鲁特的《AztagDaily》,以及2007年和2008年蒙特利尔《Horizon》都有刊登报道过关于 贝尔杰·查克坚的文章。此外,他的两幅作品曾出现在1998年和2001年法国巴黎贝尔丰德出版社出版的 两部小说的封面上。 艺术家干净、柔和而饱满的线条,并将几何元素相叠加,感性简约的运动曲线及明朗温暖的色彩交相呼 应。使得其作品气氛宁静而带有均衡之美。贝尔杰的构图充实,娴熟而具有特点的技法,加之敏感而细 腻的笔触,风格则鲜明又独特,让人感觉到天真中透露着智慧、通透与圆 ...
艺术为笔,共绘湾区融合画卷(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5 10:20
展览概况 -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于5月22日至6月2日在香港举行,展出岭南画派名师高剑父、高奇峰、关山月、黎雄才等160余件经典作品 [6] - 展览主题"其命惟新"出自《诗经》,将"维新"改为"惟新"以体现粤港地区创新使命,展品包括林风眠《白鹭图轴》、李铁夫《盘中鱼》、黎雄才《迎客松》等6幅重点画作 [7] - 黎雄才《迎客松》长12米、高逾4米,首次在香港展出,吸引市民长时间驻足欣赏 [6][7] 文化意义 - 展览展现广东美术百年"革新、现实、兼容"的艺术精神,岭南画派提出"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理念,创作《东战场的烈焰》等家国情怀作品 [6][8] - 广东省文联主席李劲堃指出,粤港形成"传统根系深植岭南、现代枝叶舒展双城"格局,构建"一脉两枝"多元文化生态,成为地域文化协同发展典范 [8] - 展览特别增设"人间画会与香港艺术家"专题,展出廖冰兄《教授之餐》等作品,回溯抗战时期反法西斯文化战线历史 [10][11] 社会反响 - 香港市民益女士表示对黎雄才山水画的喜爱,称《迎客松》原作"好震撼";中文教师叶小姐认为展览有助于中华文化传承 [6][7] - 何明华会督银禧中学学生许中博在汤小铭《永不休战》前感受到鲁迅精神,香港画家沈平称赞该作品展现鲁迅战斗特质 [10][11] - 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学学生王语淇全程拍照记录,称要"回去仔细学习"广东百年美术年表 [12] 区域合作 - 香港艺术发展局赵志军表示展览深化粤港文化纽带,两地已通过"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 [12] - 展览当代艺术板块纳入两地青年艺术家影像、数码作品,林蓝称布展设计兼顾文物与当代艺术呈现 [12] - 李劲堃强调香港国际传播优势有助于大湾区文化艺术走向世界,呼吁未来引入更多国家级展览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