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老漂族
icon
搜索文档
在“老漂”家庭里,老年人也需要子女提供情绪价值
第一财经· 2025-09-26 12:54
让年轻人看见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和亲密关系,有意识地反思和安顿自己的家庭生活。 为了带孙辈,很多老人在迟暮之年,开启了"漂"的经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陈辉称他们为"银发摆渡人"。 2019年开始,陈辉正式开启对老漂群体的访谈,在西安、成都、咸阳、北京、佛山、武汉等地前后访谈了131人, 历时6年完成这项社会学调查,并据此写成了新书《银发摆渡人》。 家庭中被忽视的老年心理学 所以,老漂家庭生活,让年轻人有机会去理解和处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去化解之前延迟或隐藏的自主性问题, 也可以让自己反思该怎样做父母。这也是我写《银发摆渡人》这本书的一个初衷,就是让年轻人在阅读中看见日 常生活中的自我和亲密关系,有意识地反思和安顿自己的家庭生活。 反思父母无限责任伦理的利与弊 第一财经:现在年轻的父母普遍从怀孕开始,就愿意积极学习各种育儿知识,也愿意实践到养育和亲子互动中 去。看了你书中老漂家庭的故事才意识到,我们可能对老年心理学知之甚少,并不真正了解老人远离家乡,住在 子女家里时,内心有什么想法,也少有人认为,需要专门学习如何和老人相处。所以你才主张,年轻人既然需要 父母协助育儿,就要学习"做儿女",这样家庭才能更好地合作。 ...
千万老漂族,困在带孙辈的义务中
虎嗅· 2025-09-13 17:44
文章核心观点 - 老漂族作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家庭支持力量 在解决子女育儿与家务负担的同时 自身面临融入困难 代际冲突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 其存在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必然性[3][4][23] 老漂族规模与特征 -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 2015年流动老人占流动人口总量7.2% 其中43%为照顾晚辈的老漂族 按2020年3.76亿流动人口测算 规模超1100万人[3] - 老漂族主要从农村或外地迁入子女所在城市 承担育儿 家务等家庭劳动 但多数缺乏城市生活适应能力与社交网络[3][12] 家庭角色与经济价值 - 老漂族通过承担育儿和家务 使年轻夫妻能维持双职工模式 间接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 若雇佣育儿嫂 0-3岁阶段需花费约18万元[7][23][24] - 86.5%的二孩家庭将"没人照管"列为生育最大困难 老漂族成为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家庭支持方案[8][23] - 北京市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不足3% 超97%婴幼儿依赖家庭照料 凸显老漂族的制度性作用[22] 代际冲突与心理压力 - 育儿观念冲突是主要矛盾 老人侧重吃饱穿暖 年轻父母追求精细化育儿 但将执行压力转嫁老人[5][16] - 老人常因达不到子女要求而忍受批评 70%老漂族感到受拘束 部分出现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9][28] - 大润发报告显示 近70%老年顾客通过与店员唠家常满足社交需求 反映老漂族普遍存在孤独感[28] 城镇化与政策关联 - 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24年67%向2030年70%目标迈进 老漂族现象将长期存在[25][26] - 农村老漂族返乡养老意愿强烈 需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机制提供兜底保障[38] 解决方案与建议 - 经济条件允许家庭尝试在同小区为老人单独租房 提供独立生活空间 改善三代人居住压力[34][35] - 建议子女增加与老人情感沟通 老人需主动参与社交活动 如跳广场舞等 缓解心理压力[36][37]
千万老漂族,困在带孙辈的义务中
经济观察报· 2025-09-13 16:55
文章核心观点 - 老漂族作为解决家庭抚育教育需求超载和能力不足问题的重要力量 在推动子女城镇化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但自身面临心理健康 家庭关系紧张和城市融入困难等多重挑战 [1][7][8] - 精细化抚育和教育内卷显著增加家庭运行成本 导致老漂族被迫承担高强度劳动 并在育儿观念冲突中处于弱势地位 [8][15][17] - 在城镇化率持续提升和经济压力背景下 老漂族将长期存在 需要政策层面关注其养老保障和心理健康支持 [20][21][22] 老漂族规模与特征 - 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3.76亿 按2015年流动老人占比7.2%计算 老漂族规模超过1100万人 其中43%流动老人为照顾晚辈生活而迁移 [6] - 老漂族主要从农村迁往城市 面临生活方式适应难题 包括使用地铁导航和取快递等城市生活技能 以及缺乏熟人社交圈的孤独感 [12][22] - 86.5%的二孩家庭将"没人照管"列为生育最大困难 凸显老漂族在解决家庭抚育需求中的关键作用 [11] 家庭经济价值贡献 - 老漂族替代家政服务为家庭节省显著成本:北京地区月嫂月薪约1万元 育儿嫂月薪7000元以上 二线城市育儿嫂月薪也在5000元以上 0-3岁婴幼儿全程雇佣育儿嫂需花费约18万元 [21] - 通过承担家务和育儿劳动 使年轻夫妻能维持双职工模式 案例显示西安某家庭夫妻年收入22.8万元 依赖老漂族照顾孩子后年储蓄可达10万元 否则单收入无法支撑家庭开支 [21] - 老漂族提供的无偿劳动包含情感投入 这是市场化家政服务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1] 行业与社会影响 - 城镇化率持续提升:2024年达67% 2030年目标接近70% 预示老漂族群体将随城镇化进程持续扩大 [21][22] - 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不足3% 超97%的0-3岁孩子在家庭中被照料 形成对老漂族的结构性依赖 [20] - 零售行业数据显示老漂族社交需求强烈:60%老年顾客每周逛超市3次以上 70%会与店员唠家常 反映其城市生活中的社交缺失 [23] 代际冲突与心理健康 - 育儿观念冲突是主要矛盾焦点:老人注重吃饱穿暖 年轻父母追求精细化育儿 包括消毒流程 衣物更换频率等 导致执行要求时产生分歧 [15][17] - 老漂族普遍存在"委曲求全"心理状态 68%感到受拘束 部分出现抑郁症症状 但子女往往未能及时察觉 [12][17][22] - 为解决空间冲突 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会为老漂在同小区单独租房 以保障其独立生活空间和情绪空间 [27][28] 家庭结构变革 - 老漂族使女性得以维持职业角色 解决家务劳动与职业发展间的矛盾 成为女性职业解放的重要支撑 [25] - 三代同堂家庭中 老漂族获得的关爱最少 部分处于"失语"状态 日均有效交流时间不足 [22][25] - 多子女家庭面临资源分配难题 部分老漂族夫妻被迫分居两地 通过持续视频通话缓解孤独感 [22]
千万老漂族,困在养孩子的义务中
经济观察报· 2025-09-13 13:38
老漂族人口规模与结构 - 2015年国家卫计委数据显示流动老人占流动人口总量7.2% 其中照顾晚辈生活的老漂族比例达43% [2] - 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3.76亿人 按2015年比例推算老漂族规模超过1100万人 [2] - 老漂族主要从农村迁往子女所在城市 承担育儿和家务劳动 其中农村老人需适应城市生活方式如搭乘地铁、使用导航和取快递等 [2][7] 家庭经济贡献与替代成本 - 老漂族使年轻夫妻能维持双职工模式 若雇佣育儿嫂则0-3岁婴幼儿抚育成本约18万元 其中北京地区普通育儿嫂月薪超7000元 二三线城市超5000元 [12] - 案例显示双职工家庭年收入约22.8万元 依赖老漂族照顾孩子可年存10万元 若单方辞职则无法支撑家庭开支及购房计划 [13] - 老漂族提供无偿家务劳动和情感投入 相较于家政工在可靠性和情绪投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12][13] 代际冲突与心理压力 - 86.5%的二孩家庭将"没人照管"列为首要困难 老漂族成为解决婴幼儿抚育需求的核心力量 [6] - 育儿观念冲突显著 老人侧重吃饱穿暖 年轻父母追求精细化育儿 如要求消毒奶瓶、勤换衣物等 导致执行层面矛盾 [4][9][10] - 部分老漂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因长期家庭关系紧张、情感忽视而处于"失语"状态 个别甚至患抑郁症 [14] 城镇化与制度性角色 - 2024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 2030年目标接近70% 老漂族成为推动子女城镇化的重要力量 [3][13] - 北京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不足3% 超97%的0-3岁孩子依赖家庭照料 老漂族是成本最低且最可靠的支持方案 [12] - 未来老漂族将长期存在 需政策关注其抚育压力缓解和养老保障 特别是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 [13][21] 社会适应与生活状态 - 老漂族每日生活高度重复 婴幼儿阶段需兼顾带娃做饭做家务 学龄阶段需早晚高强度完成接送和采购任务 [5] - 60%老年顾客每周逛超市3次以上 近70%会与店员唠家常 反映其社交需求与归属感缺失 [14] - 部分家庭为缓解空间压力在同小区单独租房供老漂居住 该模式受老人欢迎但考验家庭经济实力 [19]
“单漂时代”:妻子做老漂,丈夫守老家
虎嗅· 2025-08-18 16:21
农村老年人口流动趋势 - 全国60岁及以上流动人口约1800万人 其中800万人因照顾孙辈而迁移 女性占比超过七成[3] - 2024年约有140万~150万60岁以上农民工返乡 其中男性占比约75% 因年龄或健康原因返乡的比例超过60%[26] - 农村空巢和独居老人已超过1.18亿 在60~75岁老年男性中约80%依赖配偶提供日常照料[15] 性别差异特征 - 老年女性更易适应城市环境 主要从事月嫂或育儿嫂等相对高薪岗位[19][21] - 老年男性就业选择有限 最常见工种为保安 薪资在4000~6000元区间且多要求50岁以下[21][25] - 老年男性在城市面临工作环境严苛问题 包括拖欠工资和高温下长时间工作[25] 生活模式变化 - 老年男性留守农村后日均与子女交流不足10分钟 家族事务建议采纳率不足15%[31] - 63%的受访老年男性认为需要学习新技能 参与孙辈照料的比例提升至42%[54][56] - 独居老年男性中53.6%经常感到孤独 7.5%曾产生自杀念头 自杀率是女性2.3倍[35] 经济影响 - 留守老年男性收入骤降导致家庭地位从决策者退至边缘[30] - 农村生活成本较低 村镇小饭馆日均花费约40元即可解决中晚餐[12] - 城市生活开销较大 连日常饮水都需花钱 与农村自给自足模式形成对比[40] 健康与医疗状况 - 31.9%的患病老年男性选择不就医 采取小病扛大病挨策略[60] - 突发疾病时夜间无人察觉的风险高达58% 致残率为女性1.7倍[60] - 慢性病困扰普遍 身体机能下降和思维模式固化加剧城市适应难度[20]